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关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一直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不是一个学科一个领域所能独立完成的。它涉及道路工程学、交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通心理学研究目前已由原来的“驾驶员→道路交通事故”模式逐渐转变为“道路设计→驾驶员→道路交通事故”模式。驾驶期望(Driving expectation)是指在驾驶信息处理过程中,驾驶员根据道路交通条件向前推测动态道路环境,并由此产生出针对未来驾驶行为的预期计划。道路设计能够兼顾驾驶期望的,产生“信息离差”的阈值就会上扬,“信息离差”的幅度也会下降,这样行车的稳定性也就越好,越安全。驾驶预期也是道路环境与驾驶员的行为相互作用的传动轴,道路环境是通过驾驶预期来影响驾驶员的。“自解释性”是道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指道路设计标准与驾驶员的预期标准相一致,即主观道路分级与官方道路分级较为一致,期望车速与设计车速较为一致。自解释性好的道路是更为舒适安全的道路,相反,则会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对于驾驶员来说,长时驾驶预期是在驾驶任务的初期就形成了,在长时驾驶预期形成的过程中一些突出道路要素(DFDE,Discriminative Features of Design Elements)对于预期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些突出道路要素“激发”(trigger)了驾驶员对特定道路的预期,并引发了相应的行为,使驾驶行为达到高度自动化的水平。目前对于道路突出要素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本研究运用路桥行业专业设计软件,海地道路设计软件,依据交通部公路线形设计规范,设计5条标准道路,作为我们选定的母道路,分别以每条母道路为母版,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同等级同设计车速的子道路,子道路只是在一个道路要素上与母道路不同。在每条道路的三维动画上,截取时长为10S视频片断,存储为后缀名为avi的视频文件,作为实验材料,供DMDX刺激呈现系统调用。1、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驾驶员主观道路分级与客观官方道路分级进行了对比分析,与国外的相关研究基本相符,我国的官方道路分级与主观道路分级也不完全一致,说明我国道路的“自解释性”也较差。2、对驾驶员期望车速与客观官方设计车速道路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的一致性更差,驾驶员期望车速普遍高于设计车速。3、对主观道路分级和期望车速进行t检验,目的是找出能够引起驾驶预期变化的道路突出要素。实验结果表明,路面、路面标线、道路环境整体颜色、不良弯坡组合以及防护栏是突出道路要素,可以“激发”预期,并引发相应的行为,使驾驶行为达到高度自动化的水平。因此,今后在公路设计中,应该多注意这几个道路要素,以利于驾驶员形成正确预期。对于已建成的事故多发道路,则应该采取措施调整相关道路突出要素,以使驾驶员形成正确预期,提高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