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消化道黑变的一种,其病理改变为结肠粘膜色素沉着。研究表明,MC的发生与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中医传统治疗便秘以泻下通便为主要方法,而且,近几年以泻药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减肥药大量滥用,导致结肠黑变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多数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和内镜结肠粘膜的检测分析,认为蒽醌类泻药和蒽醌类化合物与结肠黑变病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在结肠黑变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是结肠黑变病的致病元凶。蒽醌类泻药和蒽醌类化合物与MC的发病之间有着怎样的量效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课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蒽醌类中药主要成分大黄素在大黄各剂量组和麦冬各剂量组豚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含量,用HE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和Bax在豚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目的:测定蒽醌类中药中大黄素在豚鼠体内血药浓度含量,检测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对结肠黑变病的影响及其与结肠黑变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探讨蒽醌类中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量效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蒽醌类中药中大黄素在豚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含量;HE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结肠粘膜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和Bax在豚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结果:大黄素血浆浓度在4—28ug/ml范围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2.05—98.55%;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76%,2.43%;HE染色可见大黄低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麦冬低剂量组和麦冬高剂量组均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粘膜上皮细胞脱落等炎性改变,电镜可见大黄低剂量组及麦冬低剂量组线粒体肿胀,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侵润的炎性改变,麦冬高剂量组可见散在脂褐素,大黄高剂量组凋亡细胞与坏死细胞并见;Bax在大黄高剂量组的表达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 <0.01),Bcl-2在麦冬低剂量组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生理盐水对照组AI(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大黄高剂量组(p <0.01)。结论:蒽醌类泻药大黄中大黄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蒽醌类化合物麦冬中大黄素的含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可能是促使结肠黑变病的发病因素及机制之一,并与结肠黑变病的轻重程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