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人类长期的粗放经营,超载过牧,以及对草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草原退化现象严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80%以上的高等植物形成菌根结构,并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也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了呼伦贝尔长期放牧干扰形成的不同退化程度下牧草根段侵染率、AM真菌多样性的变化,根据土壤因子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并试图利用AM真菌对退化草场进行改良,从温室盆栽实验和天然草场实验验证该改良剂对退化草场土壤和牧草生长的改良效果。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结构数量、总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深而显著下降,土壤p H值和E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呈现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随退化程度加深而显著下降,并与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EC值呈显著负相关。从土壤样品DNA中扩增AM真菌特异性片段并采用DGGE技术对AM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经变性剂梯度范围为30%-50%的PCR-DGGE分析表明,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变化均呈现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且都与土壤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将AM真菌联合腐殖酸和JD37共同作用于退化草场土壤,探究其对土壤和牧草的改良效应。预实验结果表明,AM真菌菌剂联合质量分数为0.15%的腐殖酸或稀释倍数为100的JD37发酵液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后续试验将这三种成分共同作用于退化草场土壤,结果显示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及牧草生长、菌根侵染率均有显著改良效果。选用粒径小于0.3mm的草炭作为JD37的吸附载体,并加入AM真菌菌剂与腐殖酸,共同研制出适用于退化草场土壤的微生物改良剂。退化草场土壤在施用改良剂两个月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生物活性显著提高,并显著促进牧草生长,说明施加退化草场改良剂对土壤养分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且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在天然退化草场的禁牧区与放牧区进行原位修复,并分别设置改良剂大剂量组(80kg/亩)、小剂量组(60kg/亩)处理组。实验结果显示,放牧区对照组土壤本身肥力较低、植被低矮,施加60kg/亩的剂量加之放牧干扰,收效甚微。但施加80kg/亩的大剂量后,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修复效果较理想。禁牧区由于围栏后已具有一定修复效果,退化程度减弱,60kg/亩的剂量已具有理想修复效果。这些研究结果为了解并利用土壤中AM真菌资源与功能,以及改良剂今后的市场推广及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草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