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江汉平原耕地种植强度的时空格局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rabbith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在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土地覆盖类型,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利用程度不高,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掌握耕地资源的种植强度及其分布特征,对于提高区域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来讲十分重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以江汉平原作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7年间的MOD13Q1产品中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采用S-G滤波法对时间序列NDVI数据进行了拟合重构,并提取了生长季起始期、生长季结束期、生长季长度等三个物候参数。然后运用非监督分类法对重构的时序数据和提取的物候参数进行分类处理,得到了 2000-2017年间江汉平原农作物种植频率和种植强度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其时空格局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定义双季种植强度、平均种植强度和总体种植强度等三个指标,分析了近20年间江汉平原耕地种植强度的分布特征,并运用SOM自组织神经网络分析法对三个指标进行非监督聚类分析,得到了江汉平原耕地种植强度的分区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近20年间,江汉平原农作物种植总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其总面积减少了 10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双季农作物种植面积表现为缓慢增加,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中北部地区;单季农作物种植面积表现为缓慢减少,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东部区域。(2)以三年为间隔研究江汉平原农作物种植频率相互转化情况发现,总体上江汉平原单双季农作物种植分布发生转化的区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表明单双季农作物的种植分布由频繁转化变为趋向于集中稳定。同时单季农作物种植转换为双季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发生地集中在传统的双季农作物种植区,双季农作物种植转换为单季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发生地则集中在单季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区域。(3)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分析江汉平原农作物种植频率分布趋势发现,除枝江市与猇亭区的单双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外,其他县市区的单双季农作物种植面积趋势均呈现相反的趋势,即单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大的同时双季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呈现减小的趋势,单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小的同时双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则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传统双季农作物种植区的双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呈现增大趋势,传统单季农作物种植区的单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呈现增大趋势。(4)近20年间,总体上江汉平原大部分耕地均为高种植强度,农作物种植频率较大的区域其耕地种植强度较高,农作物种植频率较小的区域其耕地种植强度较低,因此农作物种植活动越频繁,该区域的耕地种植强度越高。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企业大数据潜在信息,并基于此建立良好的项目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本文以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决策树算法为技术核心,通过实现项目以及员工管理模块,生成绩效考核数据集,进而生成决策树,根据对决策树的评价与分析,帮助员工提升自己及管理人员实施管理。此
阐述了咨询服务在阅览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条件优势,并对怎样开展、深化阅览室的咨询服务作了初步的探讨。
论述了图书馆步入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新时期后,现代信息知识与网络化服务方式对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挑战;指出图书馆员在网络环境下应具备的业务技能及提高网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正在向社会的各个系统不断渗透,促使社会的各个系统的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而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能力发展必备的专业要求。但由于历史、政策、资源禀赋等原因,我国信息化在区域教育发展中极不均衡,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成为薄弱环节,尽管近几年农村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