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以埃及、南非等国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sea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无不面临着来自社会、科技、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竞争。伴随旅游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产业之一,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各旅游目的地必须对其自身的竞争力有明确的认知与测度。于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和热点。   非洲旅游业起步较晚,早期以北非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扩展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众多国家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但是在国际旅游界,非洲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然较小,并且各国发展不均,竞争力较弱。   文章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综合竞争力理论、旅游目的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旅游学、经济学等原理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界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体系,分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演变的过程。参照世界旅行及旅游理事会(WTTC)公布的针对全球130个国家开展的《旅游竞争力报告2008》,选取以埃及、南非为代表的非洲七个国家进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实证研究。经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突尼斯、毛里求斯位列七个国家以及非洲之首,其他几国排名与官方公布基本保持一致,对各国旅游发展的优劣势进行比对分析,结合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提出各国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策略,并以此对整个非洲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通过各项理论及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旅游竞争力不仅表现在现实竞争力上,更表现在未来发展的潜在竞争力上。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竞争力水平越高,资源依赖度越低,非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外部条件的限制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只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均衡社会各项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其他文献
随着Web技术的兴起,B/S (Browser/Server)架构在系统应用中变得越发重要,它是对C/S架构的一种变化和改进。2005年之后,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XML)已经成为B/S架构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逐步凸显,我国区域旅游开发活动呈现两大特点:一、对已开发旅游地的纵向、深度挖掘,不断提高旅
学位
<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从2016年至今的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备受投资者青睐,特别是3D打印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普遍应用于工业生产、航天、
本文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典型城市湖泊—东昌湖和自然湖泊—东平湖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明对湖泊水质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利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结合硅藻组合
自然语言与GIS的集成是目前GIS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由于自然语言的词汇、句法和语义都存在不确定性,通过设计标注体系和语料标注实现自然语言的形式化,有助于计算机获得更丰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产要素的跨国流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港口和港口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数字水利的提出,水利信息化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面对洪水灾害这一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利用现有防洪工程和科技手段,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