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逐步凸显,我国区域旅游开发活动呈现两大特点:一、对已开发旅游地的纵向、深度挖掘,不断提高旅游供给的质量档次;二、开发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横贯各省区、市县、乡镇,逐步增加旅游供给的数量规模。许多旅游业发展处于落后、弱势状态的区域积极盘点自身资源,寻求旅游开发的最佳途径,而这些地区与优势旅游地的开发既存在着“共性”,又有其“特性”,亟需理论指导。
虽然表述不尽相同,如“旅游非优区”、“旅游弱势地区”、“旅游温冷地区”、“边缘型旅游地”、“二三级旅游地”等等,学术界对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开发研究呈上升趋势。本文更赞同“旅游非优区”的提法,拟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方法,研究旅游非优区“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怎么样去开发”,其目的在于丰富区域旅游开发理论体系,同时为全国范围内普遍、广泛存在的“旅游非优区”提供开发指导。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前期的理论准备,主要包括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等。
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是对旅游非优区的界定、旅游非优区形成因素的测评以及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的研究。
第3章在简要阐释旅游非优区几个认识误区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概念界定的一般程序,将目前对“旅游非优区”模糊的认识清晰化,明确界定其概念为“特定时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总水平处于相对劣势状态的地区”;同时选取旅游收入、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指标来甄别区域范围内客观存在的旅游非优区,探讨旅游非优区在现实中的具体测量与界定。
第4章构建旅游非优区形成因素的测评指标体系,分析决定旅游非优区形成的具体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对其形成的影响程度。首先,利用德尔菲法选取旅游非优区形成的指标因子,并根据其特点归为旅游资源因素、区域环境因素、区位条件因素三大类;其次,采用AHP群决策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从而建立理论测评模型公式。
第5章是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决定旅游非优区形成的旅游资源、区域环境、区位条件三大因素,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旅游非优区,总结其共同特征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抽象出一般性的、程序化的旅游开发模式。
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探讨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利用旅游非优区在现实中测量的方法,将辽宁省14个地级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进行等级划分,从而明确界定其中的旅游非优区。其中辽阳、盘锦、锦州、抚顺、葫芦岛等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差,划分为旅游非优一类区;营口、阜新、铁岭、朝阳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极差,划分为旅游非优二类区;
其次,利用旅游非优区形成因素的测评体系,通过对旅游资源因素、区域环境因素及区位条件因素等不同层次指标的赋值,研究不同因素与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辽宁省内旅游非优区形成因素的综合指标值进行聚类分析,将省内的旅游非优区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类型;
最后,以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镇为例,深入探究旅游非优区中的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