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210例疑诊急性肺栓塞病人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以及初步辅助检查结果,探讨更加简便的筛选出急性肺栓塞病人的临床评分诊断方法。
方法:我们回顾性的分析研究了从2000年1月1日到2005年4月31日疑诊急性肺栓塞并已有明确诊断的病人210例,病例来源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60例),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8例),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12例)。其中急诊就诊病人共135例,住院病人75例。210例患者中男性96例(45%),女性114例(55%),年龄15~86岁,平均年龄64±10.7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肺栓塞病人的临床特点,将所有疑诊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全部常见症状、体征、高危因素和异常检查作为协变量,以诊断结果是否为急性肺栓塞作为因变量,根据入选的各项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的大小予以赋值,通过多次模拟分析进行评分。选择两个截断点将疑诊病人区分为三类:高度可能性、中度可能性和低度可能性。
结果:急性肺栓塞的总体发病率为40%(n=83)。以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超声心动图、CT增强扫描确诊83例病人为肺栓塞组,以正常的肺血管造影,正常的CT增强扫描、或正常/接近正常的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除外肺栓塞诊断的127例病人为非肺栓塞组。在确诊肺栓塞病人中最常见的异常分别是:D-dimer阳性、呼吸困难、低碳酸血症、低氧血症、肺部湿罗音或哮鸣音、高龄、胸痛以及制动。比率依次为95%、80%、75%、70%、64%、65%、51%、51%。而在非肺栓塞组中依次为36%、27%、16%、30%、60%、54%、31%、25%。两组相比,虽然具体比率有所不同,但没有哪一项异常是肺栓塞患者独有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下列11个对于急性肺栓塞最具预测作用的独立因素:4周内制动,外伤手术史,呼吸困难,晕厥,单侧下肢肿胀,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D-dimer阳性,急性右室负荷加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X线片上区域性肺纹理减少,提示梗死的肺实变(P<0.05,且B为正值)。根据入选的各项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的大小予以赋值,通过多次模拟分析进行评分。选择两个截断点将疑诊病人区分为三类:总分≥6分为高度可能性,2~6分为中度可能性,<2分低度可能性。全部疑诊急性肺栓塞病人中31例总分<2分,其中确诊急性肺栓塞1例;141例总分为2~6分,其中确诊急性肺栓塞46例;38例总分≥6分,其中确诊急性肺栓塞34例。低度可能组中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为4%,其95%可信区间为1%~15%;中度可能组中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为36%,其95%可信区间为27%~45%;高度可能组中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为86%,其95%可信区间为72%~95%。
结论:急性肺栓塞临床评分法具有量化的特点,比临床经验具有更高的精确性。根据评分危险度将患者进行分组,使得所有疑诊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可以按危险度的高低接受不同的诊断、治疗,有效避免早期漏诊和延误治疗的发生,而且适宜在实验室、辅助条件有限的诊所或急诊室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