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偏头痛反复发作的疼痛和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偏头痛的疾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疗效,并且已经形成行业指南。在疾病机制和针刺效应机制研究方面,近年来学者应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取得丰硕成果。目的:本研究以功能磁共振技术为研究手段,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探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静息态默认模式网络的特征性异常变化,同时探讨4周规范针刺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静息态默认模式网络异常变化的调整作用。方法:研究纳入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以及与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各10例。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依据《偏头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进行4周的规范针刺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健康受试者进行一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作为对照。选择静息态脑功能网络中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默认模式网络作为研究切入点,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对默认模式网络内脑区功能连接度的异常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和健康受试者的脑区功能连接度的对比分析,探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静息态默认模式网络的特征性异常变化。通过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后和健康受试者的脑区功能连接度的对比以及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自身的脑区功能连接度对比,探讨针刺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异常变化的调整作用。结果: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受试者的脑区功能连接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在双侧扣带回、楔前叶、顶下小叶、内侧额叶、颞叶等默认模式网络相关脑区显示出功能连接度显著减低的异常变化。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前、后自身的脑区功能连接度对比以及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治疗后和健康受试者的脑区功能连接度对比结果显示:4周针刺治疗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在双侧扣带回、楔前叶顶下小叶、内侧额叶、颞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度显著升高,而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仍有减低,但减低的程度明显变小结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静息态默认模式网络存在区别于健康受试者的特征性异常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双侧扣带回、楔前叶、顶下小叶、内侧额叶、颞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度减低;针刺疗程治疗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内脑区功能连接度减低的异常变化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这种调整作用主要表现为使其减低的功能连接度升高而趋向于正常。以上结论为探讨偏头痛的疾病机制以及针刺干预的疗效机制提供功能影像学支持。后续仍需要开展更高质量的研究以验证本课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