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伴随世界多极化和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显著的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入WTO是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经济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我国企业的竞争态势也从国内企业间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趋活跃,以跨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经济活动将进一步得到加深与强化。我国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了国际化生产体系中,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本文先对国内外关于生产国际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引出生产国际化的多种实现方式,然后运用比较分析和博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各种生产国际化实现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生产国际化的方式的条件进行分析,最后将我国企业的状况进行了分类分析,试图提出适合我国企业的生产国际化实现方式。本文认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方式意味着从国际市场取得收益的不同方式,代表着不同的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因此不同规模的企业如何选择合理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直接关系到国际化经营的成败。目前我国实力雄厚的大型工业集团应该积极在海外采取新建投资的方式跨国办厂,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影响力,例如,首钢、海尔。国有大型能源集团为了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应该尽量争取更多的跨国资源开发,绕过贸易壁垒,实现国际化生产,例如,中石化、中石油。部分发展快、核心竞争力强的中资企业适合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生产国际化,迅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例如,联想集团。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大型企业,还存在大量中小企业,他们的竞争力相对薄弱,拥有设备及制造能力但营销渠道不畅的中小企业适合采用OEM模式。通过OEM路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委托方的资金、技术、渠道和管理,增强企业实力,实现生产国际化,例如,格兰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