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同种异体大鼠左肾移植模型,观察移植肾形态学改变;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测定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组织的蛋白质组变化,找出不同时间段蛋白质组变化的信息数据,分析移植肾动态变化的差异蛋白质,确定肾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特异蛋白,以期寻找新的生物靶点,更深入地阐明肾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1)建立大鼠左肾原位异体移植模型。以近交系雄性Lewis大鼠作为异基因移植组受体,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作为同基因移植组供、受体与异基因移植组供体。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同基因移植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异基因移植术后1周);慢性排斥反应组(异基因移植术后12周)。慢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环孢素灌胃10mg/(kg·d),连续10d。并于术后第10d切除受体右肾。分组喂养,按照规定时间获取移植肾标本,行形态学观察。(2)移植肾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分离大鼠移植后肾组织的总蛋白质,经酸性硝酸银法染色后经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蛋白质,再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的肽指纹图谱,并用Mascot软件在进行搜索、分析确定差异表达的蛋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LISA、 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8个月共完成125次大鼠左肾原位肾移植手术,其中前期75次,主要是探索手术方法和训练显微外科技术,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后期50次,手术时间(130±16)min,热缺血时间小于30s,冷缺血时间小于50min,手术成功率86.0%。(2)术后形态学观察:对照组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可见肾间质轻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少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未见明显变性、坏死、脱落;不伴出血及血栓形成,无明显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未见硬化及萎缩;血管内膜可有轻度增生,但无玻璃样变性。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1周)肾间质可见在肾小管和毛细血管周围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浸润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居多;同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伴出血及血栓形成,并可见动脉壁纤维素变性、坏死。慢性排斥反应组(术后12周)见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肾小球硬化萎缩,伴毛细血管内膜明显增生、玻璃样变性,可伴出血及血栓形成、甚至闭塞;同时肾小管细胞发生明显变性、甚至萎缩退化;而肾间质可出现广泛的纤维化,且常伴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居多。(3)得到了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移植肾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17cm IPG胶条,pH3-10);急性排斥反应组、慢性排斥反应组和对照组蛋白斑点数量分别为554±34、583±42和542±21个。(4)急性排斥反应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发现37个和22蛋白点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5)对前者37个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肽质指纹图谱分析,29个点得到较满意的肽质量指纹图,用Mascot软件在SwissProt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鉴定出6个差异的蛋白。对后者22个差异蛋白点进行了肽质指纹图谱分析,19个点得到较满意的肽质量指纹图,用Mascot软件进行搜索,鉴定出4个差异的蛋白。(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LISA、 RT-PCR、Western blot等证实PDIA3在急性排斥反应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成功鉴定了6个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可能相关的蛋白质。(2)PDIA3可能参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种可能的生物标记物。(3)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成功鉴定了4个与肾移植术后慢性性排斥反应可能相关的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