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重酸雨地区之一,能源消耗以燃煤为主,且燃煤类型主要为高硫煤,燃煤中硫分平均约为3.5%,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居高不下。2000年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后,虽然二氧化硫浓度总体明显下降,但污染形势仍不容乐观,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以重庆市2005年污染源调查数据为依据,利用大气扩散模型ADMS-Urban对主城区浓度场进行了模拟,并结合2000-2006年的自动站点的监测数据,对主城区的二氧化硫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从时间分布来说,小时值变化中工业点源、工业面源和民用面源均呈“V”形分布,即白天低晚上高。全年日均值呈多峰形变化,从三种源对合计值的贡献来看,工业点源贡献最大。对于季变化,监测和模拟结果均表明,主城区一、四季度浓度较高,二、三季度较低。对于空间变化,监测和模拟结果均显示,主城区二氧化硫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中梁山及南山之间的大渡口及巴南区。从三种源对二氧化硫浓度值的贡献来看,工业点源贡献最大,民用面源其次,工业面源最小;从不同类型污染源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浓度贡献值来看,民用面源的贡献值最大,其次是工业面源,工业点源较低。②主城区二氧化硫污染的成因主城区的二氧化硫污染,主要受污染物排放量大、不利的扩散条件、有限的大气容量、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周边地区及环境监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③总量控制在建立基于最大环境容量方案的污染物大气环境容量模型的基础上,对主城区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按三种情景进行了测算,通过对三种情景的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出目标年度2010年的总量控制目标和主城九区各控制单元的分配方案。④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措施本文根据重庆市自身的特点,从环境管理、环境执法、工程治理、能源结构、产业和城市布局、监控体系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