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遗传学前概念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iao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遗传学涉及基因、染色体、细胞分裂、遗传定律等众多核心概念,并且由于遗传学概念的抽象性和相互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遗传学前概念。因此,本文对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应用二段式诊断测验工具进行调查,并对前概念成因进行了分析,为遗传学概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概念教学;遗传学前概念;前概念成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5-1本文中,前概念指的是学生在习得某一科学概念之前,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与体验产生的对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将新的信息、观念、经验与最适合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而言,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障碍之所在,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高中遗传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胞学基础和遗传规律等内容,涉及基因、染色体、细胞分裂、遗传定律等众多核心概念。由于遗传学概念的抽象性和相互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遗传学前概念。本文对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进行调查,并对前概念成因进行了分析,为遗传学概念教学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具有的遗传学前概念
  高中生在“基因”概念的学习中往往认为“基因是染色体片段”、“DNA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基因”;而在学习“细胞分裂”时,学生认为“同源染色体只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同源染色体必须为‘X’形,且形态、大小相同并两两配对”等;在有关“性状”概念的学习中,学生认为“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的不同性状”、“相对性状只能有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等;学生在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认为“基因型YyRr的个体形成Yy、Rr两种配子”。
  二、高中生遗传学前概念的成因
  1.日常生活经验因素
  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生物学前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形成大量的感性知识。以这些感性知识为基础,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作出判断,而这些感性知识将形成日常生活概念。日常生活概念对现象的解释要求以满意为主,而科学概念追求的是对现象的完美解释和预测,二者对事物本质掌握度的要求不同导致学生在将日常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中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将导致学生形成前概念。[1]
  2.社会媒体信息因素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普通大众对一些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理解那些深奥的生物学术语和专用名词,媒体往往会对这些术语和名词进行浅显易懂的诠释。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概念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会被人为降低,导致学生从社会媒体中获得的科学资讯和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信息存在不一致而引起前概念的产生。[2]
  3.相关学科知识因素
  生物学很多的知识与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不同学科对同一概念的阐述有差异,或者是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还没有学习,学生在建构某些生物学科学概念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例如:应用两大遗传学定律计算概率的问题,数学上有关概率的内容还没有学习,学生对于概率的一些原理如“乘法原则”、“加法原则”常难以理解,导致对概率计算的问题始终是迷迷糊糊。另外,数学上有关概率的内容几乎不涉及“条件概率”的问题,而遗传学概率计算很多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生病男孩”和“男孩生病”在数学上没有任何的不同,但在遗传学概率计算时是显著不同的。
  4.学科概念教学因素
  研究表明,教师拥有大量的科学领域中的前概念。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在科学用语、术语上的表达不够严谨以及教师口语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正式或非正式教材上的定义、图表或者提供的实例不够全面也会使学生产生歧意,从而导致前概念的产生。
  例如:在进行“相对性状”的概念学习时,老师对“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进行举例往往都是举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如“豌豆高茎和矮茎”、“人眼睑形状的单和双”等,给学生造成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只能是两种,从而在判断“人血型分A型、B型、AB型、O型”不属于相对性状。
  5.个人认知缺陷因素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认知缺陷导致前概念的产生。这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学科知识不足,往往对概念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缺陷,如进行不恰当的类比,依靠直觉和想象进行判断等。
  [参考文献]
  [1]黄玮.高中生物迷思概念成因及教学对策[J].中学生物学,2009.25(1).
  [2]杨丽娟.初中生化学前概念及其相异构想成因探析[D].扬州大学,2004.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