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古之前,瑜伽更多的是作为印度的哲学思潮而存在,甚至在伟大的瑜伽士钵颠阇利首次将瑜伽思想系统化之后,瑜伽还成了印度的正统六派哲学之一。有趣之处在于,今日广为我们所知的瑜伽,却是威名远扬作为身体技术层面的瑜伽。追究其因,人们则会发现,这既与后古典时期的印度密教传统与晚期佛教对于瑜伽实践的深刻影响有关,也与印度瑜伽史上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密不可分,这本著作就是《哈达瑜伽之光》。就瑜伽研究而言,该书的地位直追《瑜伽经》、《薄伽梵歌》等瑜伽圣典,其作者通常认为是纪元一五○○年前后印度的一位神秘人物斯瓦特玛拉摩(Svatamarama)。
斯瓦特玛拉摩在瑜伽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作为哈达瑜伽的集大成者,他将瑜伽从哲学玄思的层面真正演进到了身心灵全面整合的生命艺术,从而普惠世人;二是澄清并强调了身体对于生命自由与解脱的无比重要性,从而铺就了一条通往胜王瑜伽(Raja Yoga)之实实在在的道路;再次,正是因为他对身体的深度探索,其所发现的肉身秘密与阿育吠陀一结合,也就为后世的瑜伽治疗学开创了新河,直至演化为今日家喻户晓、风靡全球的瑜伽保健式的练习。
斯瓦特玛拉摩在《哈达瑜伽之光》中开宗明义道:
众多模糊的观点迷惑了人们,以致人们不能发现正确的道路。仁慈的斯瓦特玛拉摩为了成就胜王瑜伽,为那些不了解胜王瑜伽的人们撰写了《哈达瑜伽之光》这本著作,阐明了哈达瑜伽。(1∶3)
所以,对于胜王瑜伽修行者来说,哈达瑜伽实乃安稳之捷径,它照亮了通往胜王瑜伽的道路,为那些行走在暗夜中的人们带来了光。即依照哈达瑜伽的体式、调息与身印等方法来掌控身心之后,前方更险峻的道路才会显得平坦可行、利于登攀。
简言之,哈达瑜伽对于人类身体潜能的激发,其目的绝非止乎身体技术本身,它的终极境界正是胜王瑜伽甚或智慧瑜伽的境界。对身心灵的全面整合与联结正是梵文“Yoga”在词源学上的本来意义。这一要旨也在《哈达瑜伽之光》一书中得到反复的重申。根据印度学者G.S.萨海在导论中所云,我们对哈达瑜伽的正确理解应该是“通过控制生命气或者呼吸的瑜伽”。而“哈”(Ha)代表“太阳”、“右脉”、“热原则”、“右鼻腔”。而“达”(Tha)则代表“月亮”、“左脉”、“冷原则”、“左鼻腔”。我们全部的生命个性与品质都受到我们呼吸方式的引导,精神的制约亦直接反映在我们的呼吸模式上。故而调息成了联结、整合我们的先天与后天的枢纽,此一平衡与融合之道即“哈达”的原初义。
所以,哈达瑜伽并非“身体的瑜伽”(Physical Yoga),而是“借着身体的瑜伽”(Yoga through body)。其所借重于身体的有四个方面:体式(Asana)、呼吸(Kumbhaka)、身印(Mudra)和谛听秘音(Nadanusandhana)。这也正是《哈达瑜伽之光》(四章版)各章的主要内容,总共构成三百八十九节经文。
在介绍体位时,作者斯瓦特玛拉摩在书中尤其强调了最重要的四种体位:至善坐(Siddha)、莲花坐(Padma)、狮子坐(Simha)和蝴蝶坐(Bhadra),其中以“至善坐”为至尊,因为这一体位据说能够净化全身七万二千条经脉的杂质,从而导致“解脱之门的开启”(1∶35)。
与昆达里尼瑜伽一样,哈达瑜伽也极为强调经脉在导向解脱之路的重要意义,只是在哈达系统里,对经脉的净化与生命气(Prana)的调整构成了根本性的内容,因为若是经脉充满杂质,则没有住气的能力;没有住气的能力,则呼吸不能进入中脉;而不能进入中脉,则无法达至胜王瑜伽的目的地——三摩地,这就是哈达瑜伽的基本逻辑。故而“练习哈达瑜伽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要促进生命气流过这条中脉”(109页)。
于是,在调息法一章中,斯瓦特玛拉摩介绍了八种住气法与三种收束法,而为了顺利抵达住气,尤其是自发式住气,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洁净法:上腹腔洁净法、鼻腔洁净法、大肠清洁法、凝视法、腹腔旋转法、头颅清明法。书中反复强调,这六种洁净法对于人们的健康有极大助益。罗马尼亚裔的宗教学学者米·伊利亚德在其杰作《瑜伽与不死》中就对它们的治疗价值进行了肯定。譬如练习上腹腔清洁法可以永久性地治愈咳嗽、呼吸失调、脾脏失调、皮肤病和二十种与黏液质有关的疾病(2∶25)。
身印这种修行方式,我们更多的是在各种神秘主义团体中发现,而既然在《哈达瑜伽之光》中也得到了强调,即可见出彼时整体之时代氛围。正如萨海在导论中所云:“在后古典时期,(哈达瑜伽)只是一个有点激进的小宗派。事实上,在这一时期的某些印度教徒看来,哈达瑜伽简直就是异教,因为它专注于身体以及迷恋于魔法般的力量。哈达瑜伽的原则源于密宗,并且融入了佛教、炼金术以及希瓦派的某些要素。”(22页)虽说有密教的原则渗入,但在早期的哈达瑜伽典籍中,就没有身印的踪影,直至《哈达瑜伽之光》的诞生,体位、调息、身印与谛听秘音才自成体系,构成著名的“哈达瑜伽四支”。
关于身印,伊利亚德的《瑜伽与不死》中有一段话云:
身印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圣像——因为它们原本是模仿佛的姿势和姿态——“身印”一词含义甚杂,其中之一还是色情的。在密教的礼拜仪式中,身印容有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是,通过僧侣们的姿势与姿态,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每一种典型姿势中所隐藏的“信息”而激起人类最深层面的回应,从而导致某种意识状态的亲证。(Yoga: Immortality and Freed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哈达瑜伽之光》基本保留了身印在密教中的这些含义。另外,它也的确有构筑无漏之身的意义,即借着呼吸、住气与收束法来控制心意、精液等,只是已完全没有了性的意味,更多的毋宁说是象征,对于书中所提及“逆舌身印”等十种身印,圣者斯瓦特玛拉摩云:
这十种由至尊希瓦教导的身印,是衰老和死亡的征服者。它们给予练习者非凡的八种神通。它们是所有大成就者的导师,即便是诸神也难以获得它们。要像保守珠宝盒的秘密一样,尽力保守这些身印的秘密,就如同尊贵的女子,绝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讨论性快乐一样。(188—189页)
而在哈达瑜伽里面,身印的作用有四:(一)唤醒昆达里尼;(二)引导生命气进入中脉;(三)保护上部能量;(四)保护下部能量。
昆达里尼能量又唤作“拙火”、“灵蛇”、“萨克提”等,它藏于中脉底部,是沉睡在人体下部的根本性能量,唯有将它唤醒并向上移动起来,才有进入解脱之门的可能。由于在此一移动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分心与涣散,否则凶险无比,故而对内在秘音的谛听极其重要,因为唯有它才能引导出趋于三摩地的正确道路。随着能量提升的不同阶段,身体的内在层次会发出不同的声响,从而不再为外面世界所扰动,犹如智慧的向导。正如书中所云:崇拜秘音或者谛听秘音,是心意从所有世俗对象中脱离出来的最好方法(294页)。
最终,随着三摩地境界的如期呈现,小我融入了大我,阿特曼回归了故乡,生命就此获得了永久性的解脱!
与《瑜伽经》、《薄伽梵歌》等典籍不同,在趋往解脱的过程中,《哈达瑜伽之光》几乎没有任何哲学性的探讨与证明,只有技术层面的论述,甚至各种练习阶段所对应的意识状态也极少提及,即便偶有所涉,也是浮泛掠过,其主要关注点乃是冥想本身的生理学,甚至物理学。对于精神与意识现象的描述,也是以一定的瑜伽状态为前提。这显然有别于以数论或吠檀多作为哲学基础的古典瑜伽,这种非思辨的实践指导,正与哈达瑜伽对于身体的关注与重视完全一致。这与那个时代的密教传统关系密切,人的身体获得了印度宗教史上前所未有的意义,身体不再是痛苦的根源、烦恼的渊薮,反而是人们用来战胜死亡的最可靠、最有效也是最锋利的工具,是现世解脱的根本保障,“肉身圣殿”之观念于斯得以建立。
([印]斯瓦特玛拉摩著,G.S.萨海等英译并注释:《哈达瑜伽之光》,王志成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二○一二年版)
斯瓦特玛拉摩在瑜伽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作为哈达瑜伽的集大成者,他将瑜伽从哲学玄思的层面真正演进到了身心灵全面整合的生命艺术,从而普惠世人;二是澄清并强调了身体对于生命自由与解脱的无比重要性,从而铺就了一条通往胜王瑜伽(Raja Yoga)之实实在在的道路;再次,正是因为他对身体的深度探索,其所发现的肉身秘密与阿育吠陀一结合,也就为后世的瑜伽治疗学开创了新河,直至演化为今日家喻户晓、风靡全球的瑜伽保健式的练习。
斯瓦特玛拉摩在《哈达瑜伽之光》中开宗明义道:
众多模糊的观点迷惑了人们,以致人们不能发现正确的道路。仁慈的斯瓦特玛拉摩为了成就胜王瑜伽,为那些不了解胜王瑜伽的人们撰写了《哈达瑜伽之光》这本著作,阐明了哈达瑜伽。(1∶3)
所以,对于胜王瑜伽修行者来说,哈达瑜伽实乃安稳之捷径,它照亮了通往胜王瑜伽的道路,为那些行走在暗夜中的人们带来了光。即依照哈达瑜伽的体式、调息与身印等方法来掌控身心之后,前方更险峻的道路才会显得平坦可行、利于登攀。
简言之,哈达瑜伽对于人类身体潜能的激发,其目的绝非止乎身体技术本身,它的终极境界正是胜王瑜伽甚或智慧瑜伽的境界。对身心灵的全面整合与联结正是梵文“Yoga”在词源学上的本来意义。这一要旨也在《哈达瑜伽之光》一书中得到反复的重申。根据印度学者G.S.萨海在导论中所云,我们对哈达瑜伽的正确理解应该是“通过控制生命气或者呼吸的瑜伽”。而“哈”(Ha)代表“太阳”、“右脉”、“热原则”、“右鼻腔”。而“达”(Tha)则代表“月亮”、“左脉”、“冷原则”、“左鼻腔”。我们全部的生命个性与品质都受到我们呼吸方式的引导,精神的制约亦直接反映在我们的呼吸模式上。故而调息成了联结、整合我们的先天与后天的枢纽,此一平衡与融合之道即“哈达”的原初义。
所以,哈达瑜伽并非“身体的瑜伽”(Physical Yoga),而是“借着身体的瑜伽”(Yoga through body)。其所借重于身体的有四个方面:体式(Asana)、呼吸(Kumbhaka)、身印(Mudra)和谛听秘音(Nadanusandhana)。这也正是《哈达瑜伽之光》(四章版)各章的主要内容,总共构成三百八十九节经文。
在介绍体位时,作者斯瓦特玛拉摩在书中尤其强调了最重要的四种体位:至善坐(Siddha)、莲花坐(Padma)、狮子坐(Simha)和蝴蝶坐(Bhadra),其中以“至善坐”为至尊,因为这一体位据说能够净化全身七万二千条经脉的杂质,从而导致“解脱之门的开启”(1∶35)。
与昆达里尼瑜伽一样,哈达瑜伽也极为强调经脉在导向解脱之路的重要意义,只是在哈达系统里,对经脉的净化与生命气(Prana)的调整构成了根本性的内容,因为若是经脉充满杂质,则没有住气的能力;没有住气的能力,则呼吸不能进入中脉;而不能进入中脉,则无法达至胜王瑜伽的目的地——三摩地,这就是哈达瑜伽的基本逻辑。故而“练习哈达瑜伽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要促进生命气流过这条中脉”(109页)。
于是,在调息法一章中,斯瓦特玛拉摩介绍了八种住气法与三种收束法,而为了顺利抵达住气,尤其是自发式住气,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洁净法:上腹腔洁净法、鼻腔洁净法、大肠清洁法、凝视法、腹腔旋转法、头颅清明法。书中反复强调,这六种洁净法对于人们的健康有极大助益。罗马尼亚裔的宗教学学者米·伊利亚德在其杰作《瑜伽与不死》中就对它们的治疗价值进行了肯定。譬如练习上腹腔清洁法可以永久性地治愈咳嗽、呼吸失调、脾脏失调、皮肤病和二十种与黏液质有关的疾病(2∶25)。
身印这种修行方式,我们更多的是在各种神秘主义团体中发现,而既然在《哈达瑜伽之光》中也得到了强调,即可见出彼时整体之时代氛围。正如萨海在导论中所云:“在后古典时期,(哈达瑜伽)只是一个有点激进的小宗派。事实上,在这一时期的某些印度教徒看来,哈达瑜伽简直就是异教,因为它专注于身体以及迷恋于魔法般的力量。哈达瑜伽的原则源于密宗,并且融入了佛教、炼金术以及希瓦派的某些要素。”(22页)虽说有密教的原则渗入,但在早期的哈达瑜伽典籍中,就没有身印的踪影,直至《哈达瑜伽之光》的诞生,体位、调息、身印与谛听秘音才自成体系,构成著名的“哈达瑜伽四支”。
关于身印,伊利亚德的《瑜伽与不死》中有一段话云:
身印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圣像——因为它们原本是模仿佛的姿势和姿态——“身印”一词含义甚杂,其中之一还是色情的。在密教的礼拜仪式中,身印容有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是,通过僧侣们的姿势与姿态,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每一种典型姿势中所隐藏的“信息”而激起人类最深层面的回应,从而导致某种意识状态的亲证。(Yoga: Immortality and Freed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哈达瑜伽之光》基本保留了身印在密教中的这些含义。另外,它也的确有构筑无漏之身的意义,即借着呼吸、住气与收束法来控制心意、精液等,只是已完全没有了性的意味,更多的毋宁说是象征,对于书中所提及“逆舌身印”等十种身印,圣者斯瓦特玛拉摩云:
这十种由至尊希瓦教导的身印,是衰老和死亡的征服者。它们给予练习者非凡的八种神通。它们是所有大成就者的导师,即便是诸神也难以获得它们。要像保守珠宝盒的秘密一样,尽力保守这些身印的秘密,就如同尊贵的女子,绝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讨论性快乐一样。(188—189页)
而在哈达瑜伽里面,身印的作用有四:(一)唤醒昆达里尼;(二)引导生命气进入中脉;(三)保护上部能量;(四)保护下部能量。
昆达里尼能量又唤作“拙火”、“灵蛇”、“萨克提”等,它藏于中脉底部,是沉睡在人体下部的根本性能量,唯有将它唤醒并向上移动起来,才有进入解脱之门的可能。由于在此一移动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分心与涣散,否则凶险无比,故而对内在秘音的谛听极其重要,因为唯有它才能引导出趋于三摩地的正确道路。随着能量提升的不同阶段,身体的内在层次会发出不同的声响,从而不再为外面世界所扰动,犹如智慧的向导。正如书中所云:崇拜秘音或者谛听秘音,是心意从所有世俗对象中脱离出来的最好方法(294页)。
最终,随着三摩地境界的如期呈现,小我融入了大我,阿特曼回归了故乡,生命就此获得了永久性的解脱!
与《瑜伽经》、《薄伽梵歌》等典籍不同,在趋往解脱的过程中,《哈达瑜伽之光》几乎没有任何哲学性的探讨与证明,只有技术层面的论述,甚至各种练习阶段所对应的意识状态也极少提及,即便偶有所涉,也是浮泛掠过,其主要关注点乃是冥想本身的生理学,甚至物理学。对于精神与意识现象的描述,也是以一定的瑜伽状态为前提。这显然有别于以数论或吠檀多作为哲学基础的古典瑜伽,这种非思辨的实践指导,正与哈达瑜伽对于身体的关注与重视完全一致。这与那个时代的密教传统关系密切,人的身体获得了印度宗教史上前所未有的意义,身体不再是痛苦的根源、烦恼的渊薮,反而是人们用来战胜死亡的最可靠、最有效也是最锋利的工具,是现世解脱的根本保障,“肉身圣殿”之观念于斯得以建立。
([印]斯瓦特玛拉摩著,G.S.萨海等英译并注释:《哈达瑜伽之光》,王志成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二○一二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