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技术“整合” 走出“七年之痒”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之痒”是一个舶来词,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知不觉地出现一些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如此。
  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显著的进展是数字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广泛进入课堂。但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变成仅仅是多媒体资源演示程序和演示方式时,是不可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数字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并非仅仅是要提高所谓的“讲授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和资源的交互促进课堂内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使学习从工具性交互走向生成性交互,否则只能造成“课堂是电影院,课件是影片,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的尴尬局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同样如此。缺乏交互的网络课,听到的只是一片键盘的敲击声,鲜有同伴间的语言交流和互动,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国际研究表明,没有交互的课堂环境,学习者的学习会变得乏味,缺乏动力,受限制过多,且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最典型的事实是,在很少有课堂交互环境支持的数字化学习中,流失率和复读率要超过80%。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整合于传统的课程似乎已“走到了尽头”,尽管在课堂上可以把技术的丰富性展示得淋漓尽致,但课堂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也很少有科学的证据证明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实践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教育信息化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要走出“七年之痒”,首先在观念上要有所突破,要敢于超越技术“整合”,走向应用创新。美国教育技术专家Charles M. Reigeluth提出“当前的‘技术整合’运动主要还是聚焦于如何运用技术来支持学校已经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想要找到技术能够转换现有教学方式的新路径,也就是使得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那么,就必须实现‘技术转换’”。“要使技术在教育中‘活’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吸引力,根本的解决之道只能从理念转换上去寻找。从改革教育体制入手,重塑师生关系和生生同伴关系,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转向完成真实任务。只有这样,超越技术整合才可能实现,进而推动教育走向辉煌的未来之路”。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新技术从诞生到普及推广有一个滞后的周期,也就是技术在应用领域的磨合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本身的创新与发展,并不属于教育技术研究的范畴。教育技术研究的使命在于研究新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后,给教学环境会带来哪些变化,由此对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会产生怎样新的影响,进而在新的学习环境下构建教和学的新模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技术的应用创新要比技术创新本身更为艰巨,因为它涉及人们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涉及教育体制的变化,而我们对这种技术转换的艰巨性往往认识不足,凭热情一下子把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推向极致,动不动就是“革命”,结果是出现一种新技术,就来一次“革命”——“革命不断,风景依旧”。
  走出“七年之痒”,要在理论挖掘上下工夫。当今,基于脑科学的学习理论发展迅速,一些最新的研究发现能从全新的视角给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探索以有力的理论支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例如,对婴幼儿的研究表明:即使只有四个月的婴儿,已对某些知识领域出现了高度抽象可作预计和可再生的模型。这给皮亚杰的心理学中认为年幼的儿童不具有理解复杂或抽象现象的脑结构学说提出了挑战,为信息技术用于早期儿童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又如,脑科学研究发现学习数学时大脑的不同区域都参与作用、可能包括视觉部分的区域,负责词汇的区域和负责定量的区域。上述任何一个区域功能失效或它们之间信息不能协调,都会导致在学习数学时发生困难。正确地选择学习程序,如用物体作为数字的空间模拟,即使当儿童不能阅读时,在教授数学上也能获得成功。这一研究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做中学”的数学和科学的互动学习方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都去搞教育理论,而是要高度关注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学习理论。这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样的,数据本身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者自己的。他们做的工作是“数据挖掘”,也就是数据信息的再开发。同样,我们做的也是这种“理论挖掘”工作。
  走出“七年之痒”,要改变目前的实践模式,通过课题研究来实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我们的课题研究往往采用的是粗放型的实施策略。首先,课题规模超大,甚至实验学校多达数百所,课题实施除了开题阶段颁布一个大而全的课题指南,以及召开若干次经验交流大会外,鲜有过程的专业引领。这类似于行政部门推进某项工作的“领导动员—学校贯彻—典型引路—总结交流”工作方式,很难称得上是一项研究。其次,行动研究往往异化为有行动、没有研究。古训有“教无定法”,而我们却背道行之,把课程整合模式当成模板,不研究学情的差异、不研究具体学科应用的特殊规律,随意照搬盲目模仿。例如,从情感与认知关系来看,语文学习是“以情促知”,而数学学习则是“由知生情”,如果不加区分地把上语文课的方式带到数学课上来,其结果往往是“煽情有余,而思维依旧”。如何变“经验交流会”为有针对性的现场专业研修活动,变模仿照搬为真正的行动研究,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跨时空的信息传输和广泛交流,构建网上学习和研究中心,探索集“行动研究、教师发展、理论挖掘”为一体的研究模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以追溯学校历史沿革为主要内容的校史研究,在宗旨和目的认识上不够清晰,在内容的重点上不够准确。强化校史研究的目的,明确校史研究的管理思路,确定校史研究的原则与标准,才能实现
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就是科学把握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公立医院需要通过积累扩大再生产.但同样需要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积累与分配比例应为业务收支结余(不合人
【摘要】文章从各方面阐述了在现代舞中肌肉控制与气息配合的重要性,并结合自编舞蹈《失意》加以分析。在现代舞的学习中,肌肉控制与气息配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同的呼吸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它不仅赋予舞蹈中的角色形象生命,而且还给其一定的心理上的倾向以及肌肉控制的方面的运用,不但可以深层次的解释现代舞所蕴含的意义,还能够使身体得到健康发展。本文就自编现代舞蹈《失意》中肌肉控制与气息配合的重要性进行相关
超阶级性和人性化是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的两个显著特征。民主社会主义对国家性质的分析,是以他们对现存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强调国家只是社会经济生活的“
【摘要】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设置音乐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立足于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进行具体的知识教学,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欣赏的意境中,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
在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学习阶段。美术和音乐是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两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在中央纪委第三次、第
自2010年开始,山西平遥县率先在全市实施了“班班通”工程。随着“班班通”的逐渐普及,全县教育质量得到了更好地提升,成为平遥推进信息化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型发展谋求跨越  2010年初,全县出台了《平遥县“班班通”工程实施方案》,大面积铺开了学校的“班班通”建设。2011年初,《平遥县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对“班班通”工程做出两年普及的部署。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