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睡之争
午睡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民间有所谓“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之说。对“夜图一宿”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并无争议,但是关于午睡的功过是非,却历来争论不休。
我国自古以来推崇午睡,长寿者中不乏有午睡习惯者。新加坡的医生认为,午睡0.5~1小时,可使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使冠心病发病率减少30%。研究者认为,地中海各国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与他们习惯午睡是分不开的。
古代欧洲人则认为,每一次午睡便增加一次和死亡接近的机会。甚至10年前,美国、日本等国家仍将午睡视作“禁忌”或“懒惰”,理由之一是午睡可导致“睡眠惰性”,会降低工作效率。最近,以色列研究人员对455名老人调查6年后发现,在此期间去世的75位老人中,习惯午睡的死亡率占20%,除去疾病等因素影响,午睡者的死亡率明显较高。因此,研究者认为,午睡对老年人有害无益。原因是,午睡时心率、血压和夜晚睡眠时一样降低,而醒来后又会上升,如此“高高低低”的变化,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受伤的几率,如老年人体质较差,午睡不但不能延年,反而可能成为杀手。
午睡符合自然睡眠规律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午睡呢?最近,对无人工照明的地洞或潜艇环境的研究发现,人在一昼夜有两个自然睡眠“峰期”: 主要峰期在午夜2点左右,次要峰期在下午2点左右,此证明午睡符合自然睡眠规律,而非“懒惰”所致。且在睡眠高峰期,人往往会感到疲劳困乏。由此不难发现,午睡不但符合自然睡眠规律,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
午睡也是保持头脑清醒的必要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能体会到,午睡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日本、北美洲一些国家相继出现过度疲劳所致的“过劳死”,多发生在下午2点以后。世界各国发生车祸的第二高峰和北美洲滑雪运动事故的高峰,也是在这一时段。因此,午睡可预防上述事故的发生。
在这些事实的有力证明下,北美洲、日本等改变了对午睡的态度,不少公司推行新的作息制度,以利于员工午间能打个盹儿。1995年在巴哈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睡眠研究大会”中,曾专门组织“午睡焦点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午睡有益于健康和养生。
午睡要讲科学
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不同年龄的人,对午睡要求不尽相同。新生婴儿平均每昼夜要睡15~18个小时。5岁前儿童宜卧床午睡,时间也可适当长些。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午睡,以不超过0.5~1个小时为宜。午睡时间太短达不到休息效果,时间太长不易睡醒,醒后容易产生乏力感。
要选择好午睡环境 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躺、靠、打盹都行,但是务必在午间进行。专家分析,人们最容易入睡的时间在中午1点钟左右,此时人的感觉处于自然下降期,此时午睡会使身体得到很好的休息。不要开着空调或正对着身体吹风扇,因为人在睡眠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弱,很容易患感冒、关节炎或其他疾病。
饭后不要立即入睡 很多人习惯午饭后就睡,而这时胃刚刚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马上入睡不仅降低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因此,饭后至少要等10分钟再睡。睡醒之后别贪急,慢慢站起,先喝杯水,以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黏稠度,然后可以进行一些散步类的轻度活动。因为初醒时人常会产生恍惚感,所以不要马上从事复杂和危险的工作。
不要趴着睡 有些人并不注意午睡的姿势,有时就直接趴在桌上睡。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容易在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还会压迫胸部,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使双臂、双手发麻、刺痛。如果长时间这样睡,还会造成眼压过高,视力受损。最理想的午睡姿势应该是舒舒服服地躺下,平卧或侧卧,最好是头高脚低,向右侧卧。
四类人不适合午睡 午睡也并非人人适合,一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或体重过于肥胖的人,午睡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引起血管堵塞;二是血压很低的人,夏天的闷热天气对血压低的人本来就不利,再加上午睡时血压会相对降低,呼吸会更困难;三是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特别是那些由于脑血管变窄而经常头晕的人,因为午饭后大脑的血液会流向胃部,血压降低,大脑供氧量减少,如果这些人在这时午睡,很容易因大脑局部供血不足而发生中风;四是严重失眠的人,也不宜午睡。对这些午间不宜睡觉的人来说,可以做些轻松的事,如听音乐等,也可以保持良好的放松状态。
如果睡眠时呼噜很响或鼾声如雷,表示存在呼吸道通气不足,应及早就医,以保证睡眠安全。 【编辑:迟昊】
午睡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民间有所谓“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之说。对“夜图一宿”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并无争议,但是关于午睡的功过是非,却历来争论不休。
我国自古以来推崇午睡,长寿者中不乏有午睡习惯者。新加坡的医生认为,午睡0.5~1小时,可使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使冠心病发病率减少30%。研究者认为,地中海各国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与他们习惯午睡是分不开的。
古代欧洲人则认为,每一次午睡便增加一次和死亡接近的机会。甚至10年前,美国、日本等国家仍将午睡视作“禁忌”或“懒惰”,理由之一是午睡可导致“睡眠惰性”,会降低工作效率。最近,以色列研究人员对455名老人调查6年后发现,在此期间去世的75位老人中,习惯午睡的死亡率占20%,除去疾病等因素影响,午睡者的死亡率明显较高。因此,研究者认为,午睡对老年人有害无益。原因是,午睡时心率、血压和夜晚睡眠时一样降低,而醒来后又会上升,如此“高高低低”的变化,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受伤的几率,如老年人体质较差,午睡不但不能延年,反而可能成为杀手。
午睡符合自然睡眠规律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午睡呢?最近,对无人工照明的地洞或潜艇环境的研究发现,人在一昼夜有两个自然睡眠“峰期”: 主要峰期在午夜2点左右,次要峰期在下午2点左右,此证明午睡符合自然睡眠规律,而非“懒惰”所致。且在睡眠高峰期,人往往会感到疲劳困乏。由此不难发现,午睡不但符合自然睡眠规律,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
午睡也是保持头脑清醒的必要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能体会到,午睡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日本、北美洲一些国家相继出现过度疲劳所致的“过劳死”,多发生在下午2点以后。世界各国发生车祸的第二高峰和北美洲滑雪运动事故的高峰,也是在这一时段。因此,午睡可预防上述事故的发生。
在这些事实的有力证明下,北美洲、日本等改变了对午睡的态度,不少公司推行新的作息制度,以利于员工午间能打个盹儿。1995年在巴哈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睡眠研究大会”中,曾专门组织“午睡焦点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午睡有益于健康和养生。
午睡要讲科学
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不同年龄的人,对午睡要求不尽相同。新生婴儿平均每昼夜要睡15~18个小时。5岁前儿童宜卧床午睡,时间也可适当长些。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午睡,以不超过0.5~1个小时为宜。午睡时间太短达不到休息效果,时间太长不易睡醒,醒后容易产生乏力感。
要选择好午睡环境 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躺、靠、打盹都行,但是务必在午间进行。专家分析,人们最容易入睡的时间在中午1点钟左右,此时人的感觉处于自然下降期,此时午睡会使身体得到很好的休息。不要开着空调或正对着身体吹风扇,因为人在睡眠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弱,很容易患感冒、关节炎或其他疾病。
饭后不要立即入睡 很多人习惯午饭后就睡,而这时胃刚刚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马上入睡不仅降低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因此,饭后至少要等10分钟再睡。睡醒之后别贪急,慢慢站起,先喝杯水,以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黏稠度,然后可以进行一些散步类的轻度活动。因为初醒时人常会产生恍惚感,所以不要马上从事复杂和危险的工作。
不要趴着睡 有些人并不注意午睡的姿势,有时就直接趴在桌上睡。趴在桌上睡会减少头部供血,容易在睡醒后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还会压迫胸部,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使双臂、双手发麻、刺痛。如果长时间这样睡,还会造成眼压过高,视力受损。最理想的午睡姿势应该是舒舒服服地躺下,平卧或侧卧,最好是头高脚低,向右侧卧。
四类人不适合午睡 午睡也并非人人适合,一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或体重过于肥胖的人,午睡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引起血管堵塞;二是血压很低的人,夏天的闷热天气对血压低的人本来就不利,再加上午睡时血压会相对降低,呼吸会更困难;三是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特别是那些由于脑血管变窄而经常头晕的人,因为午饭后大脑的血液会流向胃部,血压降低,大脑供氧量减少,如果这些人在这时午睡,很容易因大脑局部供血不足而发生中风;四是严重失眠的人,也不宜午睡。对这些午间不宜睡觉的人来说,可以做些轻松的事,如听音乐等,也可以保持良好的放松状态。
如果睡眠时呼噜很响或鼾声如雷,表示存在呼吸道通气不足,应及早就医,以保证睡眠安全。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