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学预设应触及学生的需求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萨的天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节共有三句话,备课时我认真做了研读。其中第一句话作者用夸张的方法,渲染出拉萨地势之高,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应该是能感受出来的。而第二句话中“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承接上文“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说明人与天的距离近,又暗藏了一个比喻,蓝天像一池碧水,可以用来洗脸,突出了蓝天的蓝和美,写出了蓝天如水的意境,我估计三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应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于是教学时我准备让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提出来一起讨论。第三句话是“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句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拿“白云”与天空对比,形成了蓝和白的映衬,突出了天空的“纯净”;又拿草地和天空的对比,形成了青和蓝的映衬,突出了“明洁”。因为这句话语言优美,句式比较整齐,我想学生应该比较喜欢。因此,在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默读第二小节,(1)用“___”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最好能写下来;(2)有哪些语句不理解的,用“____”画出来。
  教学时,我按照我的预案展开教学。学生默读课文时,我在下面巡视,看看大家画的语句和我预设的是不是有相同之处。我发现,许多学生读着课文,却没有画出相关语句。我想,没有喜欢的语句,也应该有不理解的语句吧?我又让大家默读了一会儿,便开始交流阅读感受。首先,我问:“你喜欢哪些语句?读给大家听一听。”大家都望着我,先是不举手,我再三鼓励,好不容易小飞举手了,我很高兴,喊他先说。他说:“我画的句子是第一句话: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读完了,他就望着我。我追问了一句:“你喜欢这句话吗?”他点点头,“那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愣愣地看着我。“其他人有没有帮他说的?”这时小荣举起了手,我一喜,示意她回答。她有些紧张,缓缓地说道:“刘老师,这句话我有点不理解。”我有些意外,什么?这句话不理解?我又问:“有没有人理解这句话的?”这时小越举起了手,我让他回答,他有些怯生生的说:“这是不是写天很高的?”大家像恍然大悟似的,纷纷表示赞同。我也给予了肯定,告诉大家这句话用了夸张的说法,写出了拉萨的高。
  然后我又问:“其他人画的是什么句子?”这时小阳举起了手,她说:“我画的是: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我顿了一下,问她:“你喜欢这句话吗?”她点点头。“为什么?”她说:“这句话写出了蓝天很干净。”“为什么?”“因为蓝天是不可以洗脸的,这儿说它能洗脸,说明它像水一样,很干净。”我不由得点点头,我原来认为难理解的,被她这么一说,却迎刃而解了。这时小双又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补充。“这句话也说明了天很蓝,有个成语一碧如洗,就讲的这样的天!”我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夸了一句:“你还会用刚学的一个成语来理解这句话,真不简单!”我乘机让他将这句话朗读了一遍,又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原以为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还读得挺有滋有味的。
  看来最后一句话,是需要我引出来了。我说:“有没有人喜欢最后一句话的?”大家纷纷摇头。我只好请一名学生读句子。原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分句分别写了天空的什么特点?(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纯净”和“明洁”的特点的?我想只要认真读课文,这两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可当我将这两个问题呈现给学生时,学生们却有些束手无策。于是我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课文已读得很有感觉了,可就是没有搞清问题,我又让学生找关键词,最后学生找了两对近义词“越发和更加”“纯净和明洁”。我再问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只是说天空很蓝很美,与我预设的答案相去甚远。几次三番,时间差不多了,下课了。
  这节课,我感觉我教得挺累,学生也学得挺累。仔细想想,是我的教学预设出了问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
  我觉得我的预设就缺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因为这个班我刚接手,对学生情况不太了解,我仅是一相情愿地从我的视角、我的认识水平和经验去断定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造成教学中的预设偏差;再者,学生可能也不太适应我的教学风格,预设中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内容,虽然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没有真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唤起他们内心想学习的需求,还需要教师巧妙地引领、示范和点拨。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课堂增效,就要让教学预设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
  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凸显生本思想,立足于学生的立场,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当我们教学预设时,必须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想象他们认知的起点在哪里、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难点、现有的认知水平怎样等。如果我们从师本思想出发,那样的教学就会变成一种强加或牵引。其次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方式,熟稔他们认知世界的规律和方式,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研读教材、解读文本,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文本蕴涵的语言、情感与思想等以学生的方式走进他们自己的心灵。
  这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能常谈常新,且常有收获。
  (如东县马塘小学)
其他文献
幼儿期是儿童合作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前期,儿童的合作已经出现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处于幼儿期的准备阶段是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合作学习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一、确立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目标与传统目标相区别的是,合作学习强调合作性目标。合作性目标是指幼儿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应该达到的社会性合作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的经济发展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使我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势态,离不开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素质的、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职业要求的一线实用人才。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是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部分规划教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与纰漏实属在所难免。其中,语言表达方面的不严谨尤为教材编写者及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本着“建设性的目的”,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赵中利编著的《现代秘书心理学》中的瑕疵作以下
美国宇航局2010年12月3日表示,在地球上发现全新的微生物,它能利用砷进行新陈代谢,砷含有剧毒。该细菌能依靠砷维持生长。该发现推导出新的可能,即有机体可以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甚至是在地球上利用生物化学能生长,这是过去未曾发现的。细菌从加利弗尼亚单色湖(Mono Lake)中提取,然后密封培养。  科学家说,结果如果被确认,那么“生命是什么、生命存在于何处”概念的范围将扩大。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生物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们面前展开,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
摘要:新课改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把思想政治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索然寡味。如何把思想政治课上的绘声绘色、让学生入耳入脑,发挥思想政治课应有的价值呢?动人春色不须多,教师若能在导入新课时做到精彩巧妙,就能触动学生的动情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动情点;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二是体现了课改
《五人墓碑记》中的“谁为哀者”一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新老课本都没有给单独作注。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很容易解释,其实不然。就笔者目前所见到的新旧《教学参考书》及许多文言翻译资料,没有一种解释能让人信服。现将各种翻译列举如下。  一种是以人教版的旧《教学参考书》(1991年第1版——1999年第3版)为代表的理解翻译。把“为”理解为“在”,把“哀者”理解为“哭”,把“谁为哀者”译为“谁在哭”。  二是以
摘 要:活动化课堂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建构活动化课堂,学生应成为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引导学生,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尊重;研究;引导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尽力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产生质疑、引发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 h
摘要:校本教材是适应教学需要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校本教材的开发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开发校本教材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认识;坚持;原则    记得有位伟人说过,“实践出真知”,随着这几年我在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方面的尝试,我对这句名言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真知来自于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觉得,要做好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
2011年,中国女孩丁丽晴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最终,立志攻读商科的丁丽晴作出了选择,她将于2011年8月17日入读哈佛大学。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她们一家,但听罢老丁夫妇的放养教育这看似怪诞离奇又暗藏玄机的育儿经,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又不仅慨叹,唯此,方通向哈佛;唯此,方成就丁丽晴;唯此,方是“90后”独立、自主、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