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萨的天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节共有三句话,备课时我认真做了研读。其中第一句话作者用夸张的方法,渲染出拉萨地势之高,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应该是能感受出来的。而第二句话中“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承接上文“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说明人与天的距离近,又暗藏了一个比喻,蓝天像一池碧水,可以用来洗脸,突出了蓝天的蓝和美,写出了蓝天如水的意境,我估计三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应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于是教学时我准备让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提出来一起讨论。第三句话是“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句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拿“白云”与天空对比,形成了蓝和白的映衬,突出了天空的“纯净”;又拿草地和天空的对比,形成了青和蓝的映衬,突出了“明洁”。因为这句话语言优美,句式比较整齐,我想学生应该比较喜欢。因此,在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默读第二小节,(1)用“___”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最好能写下来;(2)有哪些语句不理解的,用“____”画出来。
教学时,我按照我的预案展开教学。学生默读课文时,我在下面巡视,看看大家画的语句和我预设的是不是有相同之处。我发现,许多学生读着课文,却没有画出相关语句。我想,没有喜欢的语句,也应该有不理解的语句吧?我又让大家默读了一会儿,便开始交流阅读感受。首先,我问:“你喜欢哪些语句?读给大家听一听。”大家都望着我,先是不举手,我再三鼓励,好不容易小飞举手了,我很高兴,喊他先说。他说:“我画的句子是第一句话: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读完了,他就望着我。我追问了一句:“你喜欢这句话吗?”他点点头,“那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愣愣地看着我。“其他人有没有帮他说的?”这时小荣举起了手,我一喜,示意她回答。她有些紧张,缓缓地说道:“刘老师,这句话我有点不理解。”我有些意外,什么?这句话不理解?我又问:“有没有人理解这句话的?”这时小越举起了手,我让他回答,他有些怯生生的说:“这是不是写天很高的?”大家像恍然大悟似的,纷纷表示赞同。我也给予了肯定,告诉大家这句话用了夸张的说法,写出了拉萨的高。
然后我又问:“其他人画的是什么句子?”这时小阳举起了手,她说:“我画的是: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我顿了一下,问她:“你喜欢这句话吗?”她点点头。“为什么?”她说:“这句话写出了蓝天很干净。”“为什么?”“因为蓝天是不可以洗脸的,这儿说它能洗脸,说明它像水一样,很干净。”我不由得点点头,我原来认为难理解的,被她这么一说,却迎刃而解了。这时小双又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补充。“这句话也说明了天很蓝,有个成语一碧如洗,就讲的这样的天!”我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夸了一句:“你还会用刚学的一个成语来理解这句话,真不简单!”我乘机让他将这句话朗读了一遍,又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原以为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还读得挺有滋有味的。
看来最后一句话,是需要我引出来了。我说:“有没有人喜欢最后一句话的?”大家纷纷摇头。我只好请一名学生读句子。原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分句分别写了天空的什么特点?(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纯净”和“明洁”的特点的?我想只要认真读课文,这两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可当我将这两个问题呈现给学生时,学生们却有些束手无策。于是我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课文已读得很有感觉了,可就是没有搞清问题,我又让学生找关键词,最后学生找了两对近义词“越发和更加”“纯净和明洁”。我再问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只是说天空很蓝很美,与我预设的答案相去甚远。几次三番,时间差不多了,下课了。
这节课,我感觉我教得挺累,学生也学得挺累。仔细想想,是我的教学预设出了问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
我觉得我的预设就缺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因为这个班我刚接手,对学生情况不太了解,我仅是一相情愿地从我的视角、我的认识水平和经验去断定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造成教学中的预设偏差;再者,学生可能也不太适应我的教学风格,预设中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内容,虽然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没有真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唤起他们内心想学习的需求,还需要教师巧妙地引领、示范和点拨。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课堂增效,就要让教学预设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
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凸显生本思想,立足于学生的立场,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当我们教学预设时,必须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想象他们认知的起点在哪里、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难点、现有的认知水平怎样等。如果我们从师本思想出发,那样的教学就会变成一种强加或牵引。其次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方式,熟稔他们认知世界的规律和方式,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研读教材、解读文本,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文本蕴涵的语言、情感与思想等以学生的方式走进他们自己的心灵。
这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能常谈常新,且常有收获。
(如东县马塘小学)
教学时,我按照我的预案展开教学。学生默读课文时,我在下面巡视,看看大家画的语句和我预设的是不是有相同之处。我发现,许多学生读着课文,却没有画出相关语句。我想,没有喜欢的语句,也应该有不理解的语句吧?我又让大家默读了一会儿,便开始交流阅读感受。首先,我问:“你喜欢哪些语句?读给大家听一听。”大家都望着我,先是不举手,我再三鼓励,好不容易小飞举手了,我很高兴,喊他先说。他说:“我画的句子是第一句话: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读完了,他就望着我。我追问了一句:“你喜欢这句话吗?”他点点头,“那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愣愣地看着我。“其他人有没有帮他说的?”这时小荣举起了手,我一喜,示意她回答。她有些紧张,缓缓地说道:“刘老师,这句话我有点不理解。”我有些意外,什么?这句话不理解?我又问:“有没有人理解这句话的?”这时小越举起了手,我让他回答,他有些怯生生的说:“这是不是写天很高的?”大家像恍然大悟似的,纷纷表示赞同。我也给予了肯定,告诉大家这句话用了夸张的说法,写出了拉萨的高。
然后我又问:“其他人画的是什么句子?”这时小阳举起了手,她说:“我画的是: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我顿了一下,问她:“你喜欢这句话吗?”她点点头。“为什么?”她说:“这句话写出了蓝天很干净。”“为什么?”“因为蓝天是不可以洗脸的,这儿说它能洗脸,说明它像水一样,很干净。”我不由得点点头,我原来认为难理解的,被她这么一说,却迎刃而解了。这时小双又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补充。“这句话也说明了天很蓝,有个成语一碧如洗,就讲的这样的天!”我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夸了一句:“你还会用刚学的一个成语来理解这句话,真不简单!”我乘机让他将这句话朗读了一遍,又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原以为难理解的句子,学生还读得挺有滋有味的。
看来最后一句话,是需要我引出来了。我说:“有没有人喜欢最后一句话的?”大家纷纷摇头。我只好请一名学生读句子。原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分句分别写了天空的什么特点?(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纯净”和“明洁”的特点的?我想只要认真读课文,这两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可当我将这两个问题呈现给学生时,学生们却有些束手无策。于是我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课文已读得很有感觉了,可就是没有搞清问题,我又让学生找关键词,最后学生找了两对近义词“越发和更加”“纯净和明洁”。我再问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只是说天空很蓝很美,与我预设的答案相去甚远。几次三番,时间差不多了,下课了。
这节课,我感觉我教得挺累,学生也学得挺累。仔细想想,是我的教学预设出了问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
我觉得我的预设就缺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因为这个班我刚接手,对学生情况不太了解,我仅是一相情愿地从我的视角、我的认识水平和经验去断定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造成教学中的预设偏差;再者,学生可能也不太适应我的教学风格,预设中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内容,虽然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没有真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唤起他们内心想学习的需求,还需要教师巧妙地引领、示范和点拨。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课堂增效,就要让教学预设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
触及学生的内心需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凸显生本思想,立足于学生的立场,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当我们教学预设时,必须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想象他们认知的起点在哪里、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难点、现有的认知水平怎样等。如果我们从师本思想出发,那样的教学就会变成一种强加或牵引。其次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方式,熟稔他们认知世界的规律和方式,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研读教材、解读文本,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文本蕴涵的语言、情感与思想等以学生的方式走进他们自己的心灵。
这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能常谈常新,且常有收获。
(如东县马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