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新世纪新时期里礼仪教育更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4月始,我校就组织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化研究,在本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编制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使原本零打碎敲的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科学、系统。实验证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层次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生 礼仪 课程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56-02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礼仪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特有的有利资源。目前,有关礼仪行为规范教育的局部研究较多,整体探讨较少;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礼仪教育也存在零散、分散或不全面等因素;学校礼仪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礼仪教育内容没有完全纳入课程体系。
从2004年4月我校《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科研课题获得“广西教育科研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立项后,就确立了以“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化研究,编写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凸显出我校新时期育人特色。
1.“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
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礼仪及基本道德素质,使他们懂得社会公德、日常礼仪的基本知识,明辨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自觉地以道德规范约束和要求自己。2004年9月,我们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方面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将礼仪要求规范化、具体化,确定了“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②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 ③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④使学生能够合理应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随着交往环境、交往对象的改变,能够表现出与之相一致的意识和行为; ⑤引导学生在礼仪意识、礼仪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主动进行礼仪修养。
2.“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总要求为依据,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2.2 可操作性原则。课程围绕“仪容仪表、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四个方面确定了具体的教育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具体、实在,都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易于小学生接受,为学生今后在礼仪教育中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进行礼仪教育与训练提供了具体的文本内容。
2.3 避讳性原则。避讳原则也称不触犯禁忌原则。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宗教等多种复杂的原因,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乃至不同行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禁忌。不管这诸多的禁忌在内容上是否合理,但如果触犯禁忌,轻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反感,重则会招致抗议、敌视和报复,甚至出现相当严重的后果。即使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出自善良的动机,做出触犯禁忌的事,也会被认为是失礼的举动。
3.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的编写思路
2005年6月,我们根据“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避讳性原则”,编制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系统安排低、中、高年级的训练要求和内容。教材既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礼仪文化,又大力倡导和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观与道德典范,将内在的道德观、价值观与外在的礼仪程序、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凸显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四位一体”的整体效应。
3.1 两条主线。
3.1.1 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能够表现出与之相一致的意识和行为。交往环境、交往对象、交往规范变了,学生能否表现出与变化相适应的意识和行为,是衡量学生礼仪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是礼仪素质发展的基础。礼仪教育,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适应生活。
3.1.2 主动修养。礼仪修养是在礼仪意识、礼仪品质等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这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的。
3.2 教材编写形式。教材编写求实、求新、求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体现时代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通过故事、事实、事例分析,配以照片、图画等形式反映教学内容和要求。
低段: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礼仪规范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段:通过典型故事和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礼仪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基本的礼仪问题上知道是与非,知道选择正确的礼仪行为。
高段: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必须遵守礼仪规范,并能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辨别比较,做出正确的选择,提高礼仪行为的自觉性。
3.3 四大板块或四个篇章。每课教材由四大板块或四个篇章组成,具体说明如下:
想想说说:引思,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的形式揭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心理认知和情绪动力基础。
看看读读:明理,图文并茂,通过故事、事例、叙述的形式反映教学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不正确的行为。
议议做做:导行,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学生在合作、参与、体验、感受中调节自己的行为。
查查评评:反思,让学生在对自身现实的把握基础上进行自身未来的理性反思,达到强化与巩固的目的。
礼仪激活篇:激活,安排、利用导语、传统美德、历史流传佳话、革命领袖、模范人物故事、生活中学生礼仪榜样事例等激活学生渴求礼仪愿望。
礼仪规则篇:习得,掌握礼仪知识。
礼仪互动篇或礼仪实践篇:互动、实践,通过系列礼仪活动、辨析和体验:如①调查走访,②自主学习,③竞赛展览,④角色体验,⑤中队主题会,⑥设置情境等内化行为。
礼仪评价篇:自我激励或他人激励,学生通过“阳光档案激励章”或“星级、红花礼仪”等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习惯的养成,还关注是否参与活动全过程,是否与同伴合作、沟通、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
上述板块或篇章的设立体现了如下观点:
A、小学生礼仪素质养成的心理过程(结构)是礼仪训练的基础。
学生的礼仪素质形成经历了如下过程:
情感——认知——行为——内化
——品质
相应地,礼仪素质的训练环节也围绕这个历程展开:
激情(动之以情)——明理(晓之以理)——导行(导之以行)——反思(思以内化)——习得(习以成性)
B、礼仪实践活动是小学生礼仪教育训练的前提。首先,活动为学生礼仪素质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学生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活动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在活动中产生并得到满足的。其次,活动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提供载体,提供存在和表现的机会,离开了活动就成了无本之木。再次,活动为学生礼仪素质发展提供内容基础,在活动中,把了解、选择、判断、整合的客观刺激和自我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最后,活动促使学生把社会要求的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这些都必须通过个体的活动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和素质。因此,必须强调在活动中训练礼仪素质。礼仪训练的基本课型为活动课。
C、情境的创设是小学生礼仪教育训练的保障。礼仪教育训练的过程,也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引发学生认知上的认同感、缺失感,激发情感共鸣或震撼,诱发行动愿望。学生的礼仪素质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交往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
D、实践是小学生礼仪教育训练的根本。礼仪修养是在交往实践中才有可能形成的。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必须把对礼仪的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化为实际的礼仪行动。然后,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省、检讨,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并把从反省中得到的新的认识,再贯彻到行动中,如此不断循环,从而达到提高礼仪修养的目的。
4.“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多维渗透
4.1 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礼仪教育资源我们从学生的课堂常规、尊师礼仪着手,使学生知道上下课起立、鞠躬和老师互道问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而语文教材中,诸如《孔融让梨》等的礼仪教育也很突出,这些资源都是礼仪教育的加强和补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4.2 以主体体验活动为载体我校是城区政府命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家庭、社区礼仪活动及开放日活动,这样既为社会提供了道德净化的场所,推进了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的建设,同时也提升了学校道德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内外的礼仪教育资源。
4.3 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通过设立礼仪专题宣传栏、壁画、提示语等形式来营造一种无声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现代文明生活、文明环境的熏陶,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利益言行,做到和校园环境的完美结合。
5.结论和思考
5.1 依托校本教材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是构建礼仪教育目标内容体系、途径方法体系的一种创新性的探索。实验证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5.2 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开发的《小学生礼仪》教材内容符合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注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教育针对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品德习得的主体作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知识性强;实践证明,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可供各小学使用和参考借鉴。
5.3 “小学生礼仪”教育活动课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关系既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也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从教育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共同性,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点和功能,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发挥互补功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
5.4 小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单靠每月一至两节的礼仪教学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小学生礼仪教学方法,多渠道地拓展,使礼仪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 礼仪 课程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56-02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礼仪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特有的有利资源。目前,有关礼仪行为规范教育的局部研究较多,整体探讨较少;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礼仪教育也存在零散、分散或不全面等因素;学校礼仪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礼仪教育内容没有完全纳入课程体系。
从2004年4月我校《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科研课题获得“广西教育科研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立项后,就确立了以“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化研究,编写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凸显出我校新时期育人特色。
1.“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
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礼仪及基本道德素质,使他们懂得社会公德、日常礼仪的基本知识,明辨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自觉地以道德规范约束和要求自己。2004年9月,我们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方面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将礼仪要求规范化、具体化,确定了“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②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 ③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④使学生能够合理应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随着交往环境、交往对象的改变,能够表现出与之相一致的意识和行为; ⑤引导学生在礼仪意识、礼仪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主动进行礼仪修养。
2.“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设计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总要求为依据,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2.2 可操作性原则。课程围绕“仪容仪表、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四个方面确定了具体的教育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具体、实在,都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易于小学生接受,为学生今后在礼仪教育中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进行礼仪教育与训练提供了具体的文本内容。
2.3 避讳性原则。避讳原则也称不触犯禁忌原则。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宗教等多种复杂的原因,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乃至不同行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禁忌。不管这诸多的禁忌在内容上是否合理,但如果触犯禁忌,轻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反感,重则会招致抗议、敌视和报复,甚至出现相当严重的后果。即使是抱着美好的愿望,出自善良的动机,做出触犯禁忌的事,也会被认为是失礼的举动。
3.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的编写思路
2005年6月,我们根据“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避讳性原则”,编制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系统安排低、中、高年级的训练要求和内容。教材既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礼仪文化,又大力倡导和弘扬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观与道德典范,将内在的道德观、价值观与外在的礼仪程序、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凸显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四位一体”的整体效应。
3.1 两条主线。
3.1.1 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能够表现出与之相一致的意识和行为。交往环境、交往对象、交往规范变了,学生能否表现出与变化相适应的意识和行为,是衡量学生礼仪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是礼仪素质发展的基础。礼仪教育,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适应生活。
3.1.2 主动修养。礼仪修养是在礼仪意识、礼仪品质等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这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的。
3.2 教材编写形式。教材编写求实、求新、求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体现时代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通过故事、事实、事例分析,配以照片、图画等形式反映教学内容和要求。
低段: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礼仪规范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段:通过典型故事和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礼仪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基本的礼仪问题上知道是与非,知道选择正确的礼仪行为。
高段: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必须遵守礼仪规范,并能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辨别比较,做出正确的选择,提高礼仪行为的自觉性。
3.3 四大板块或四个篇章。每课教材由四大板块或四个篇章组成,具体说明如下:
想想说说:引思,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的形式揭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心理认知和情绪动力基础。
看看读读:明理,图文并茂,通过故事、事例、叙述的形式反映教学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不正确的行为。
议议做做:导行,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学生在合作、参与、体验、感受中调节自己的行为。
查查评评:反思,让学生在对自身现实的把握基础上进行自身未来的理性反思,达到强化与巩固的目的。
礼仪激活篇:激活,安排、利用导语、传统美德、历史流传佳话、革命领袖、模范人物故事、生活中学生礼仪榜样事例等激活学生渴求礼仪愿望。
礼仪规则篇:习得,掌握礼仪知识。
礼仪互动篇或礼仪实践篇:互动、实践,通过系列礼仪活动、辨析和体验:如①调查走访,②自主学习,③竞赛展览,④角色体验,⑤中队主题会,⑥设置情境等内化行为。
礼仪评价篇:自我激励或他人激励,学生通过“阳光档案激励章”或“星级、红花礼仪”等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习惯的养成,还关注是否参与活动全过程,是否与同伴合作、沟通、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
上述板块或篇章的设立体现了如下观点:
A、小学生礼仪素质养成的心理过程(结构)是礼仪训练的基础。
学生的礼仪素质形成经历了如下过程:
情感——认知——行为——内化
——品质
相应地,礼仪素质的训练环节也围绕这个历程展开:
激情(动之以情)——明理(晓之以理)——导行(导之以行)——反思(思以内化)——习得(习以成性)
B、礼仪实践活动是小学生礼仪教育训练的前提。首先,活动为学生礼仪素质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学生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活动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在活动中产生并得到满足的。其次,活动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提供载体,提供存在和表现的机会,离开了活动就成了无本之木。再次,活动为学生礼仪素质发展提供内容基础,在活动中,把了解、选择、判断、整合的客观刺激和自我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最后,活动促使学生把社会要求的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这些都必须通过个体的活动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和素质。因此,必须强调在活动中训练礼仪素质。礼仪训练的基本课型为活动课。
C、情境的创设是小学生礼仪教育训练的保障。礼仪教育训练的过程,也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引发学生认知上的认同感、缺失感,激发情感共鸣或震撼,诱发行动愿望。学生的礼仪素质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交往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
D、实践是小学生礼仪教育训练的根本。礼仪修养是在交往实践中才有可能形成的。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必须把对礼仪的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化为实际的礼仪行动。然后,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省、检讨,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并把从反省中得到的新的认识,再贯彻到行动中,如此不断循环,从而达到提高礼仪修养的目的。
4.“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多维渗透
4.1 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礼仪教育资源我们从学生的课堂常规、尊师礼仪着手,使学生知道上下课起立、鞠躬和老师互道问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有效载体,而语文教材中,诸如《孔融让梨》等的礼仪教育也很突出,这些资源都是礼仪教育的加强和补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4.2 以主体体验活动为载体我校是城区政府命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家庭、社区礼仪活动及开放日活动,这样既为社会提供了道德净化的场所,推进了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的建设,同时也提升了学校道德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更进一步丰富了校内外的礼仪教育资源。
4.3 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通过设立礼仪专题宣传栏、壁画、提示语等形式来营造一种无声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现代文明生活、文明环境的熏陶,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利益言行,做到和校园环境的完美结合。
5.结论和思考
5.1 依托校本教材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是构建礼仪教育目标内容体系、途径方法体系的一种创新性的探索。实验证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5.2 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开发的《小学生礼仪》教材内容符合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注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教育针对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品德习得的主体作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知识性强;实践证明,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可供各小学使用和参考借鉴。
5.3 “小学生礼仪”教育活动课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关系既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也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从教育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共同性,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点和功能,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发挥互补功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
5.4 小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单靠每月一至两节的礼仪教学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小学生礼仪教学方法,多渠道地拓展,使礼仪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