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治国如烹小鲜,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在企业经营上。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像大厨师一样追求极致精神与精湛实力,也就是企业的文化和能力。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经营者文化",是公司的精神,在许多实例中企业家的信念与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公司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执行力。同时企业文化必须随着公司成长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有所调整改革,才能塑造当下最适合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惟有追求能力保鲜与文化防腐,才能立足于日新月异、无国界的产业环境。
【关键词】企业文化 组织能力 在线学习
  
一、引言
  
古人常说“治国如烹小鲜”,经营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企业家要像大厨师一样追求极致精神与精湛能力。在中国,最著名、最豪华的大宴非满汉全席莫属。始于清代的满汉全席汇集满族与汉族菜点精华,一般有108种菜肴,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其中既有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的烧烤、火锅、涮锅等,又有汉族烹调特色的扒、炸、炒、蒸、烧等,其精美的菜式,讲究的礼仪,形式的隆重都非任何宴会可比拟的,也因此能够真正排出一席满汉全席的厨师,其精神与能力肯定有过人之处,非但不能自满于擅长门派的烹煮技巧、刀法能力,在口味、菜色上更需有创新、融合与追求极致的精神。
此概念套用在经营企业上也是一样,厨师的“专注精神”与“精进实力”就是“企业文化”和“组织能力”,企业若想要长期处于竞争优势、技术与能力符合瞬变的产业需求,就必须在企业文化和组织能力上下功夫,追求企业文化的活性与组织能力的鲜度。
  
二、文化防腐的重要性与原则
  
中国二十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源于其无形资产——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蜕变。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谈到企业文化,海尔集团是最典型也是最具体的传奇,更是美国哈佛大学MBA研讨的实例。张瑞敏曾表示:三流公司卖产品、二流公司卖服务、一流公司卖文化,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文化优势也是所有核心能力中最难以复制的。
许多时候企业文化体现出的是“老板文化”或“经营者文化”,正如大厨师的精神、信念。倘若厨师烹煮美食的精神信念,是要带给人们幸福的滋味或是快乐的感觉,就会努力在美食的色、香、味、刀法等各方面追求突破创新,而这道菜将不再只是填饱五脏腑,更是精神上的飨宴。因此,张瑞敏认为自己在企业里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做一个“企业文化布道者”的角色。又如黑白电视机旋钮起家的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被美国《Business Week》评鉴为“亚洲之星”最佳创业家,连续攀登《富比士》的全球富豪之一,该集团更做到台湾第一大民营制造业。郭台铭表示:“鸿海的信仰就是执行力;上行下效就是鸿海的文化”,鸿海集团就在郭台铭法家文化的领导下,能够持续不断向市场推出快速、低成本、高品质的道道佳肴。
  
2、文化防腐的关键技巧
企业文化也会受到诸多外在因素,而产生质变或量变。企业想要稳定健全发展,确保竞争力与维持机动性,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共同奋斗,势必要有优良且具弹性的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激活、防腐。海尔“砸冰箱”事件,就是张瑞敏防止企业文化继续腐败的强势手段之一,让海尔得以成为中国跨国企业的楷模。
特劳特(Trout)在新定位(New Positioning)一书中曾表示,人的习惯的动物、害怕复杂与改变。因此,进行企业文化防腐的行动时,除了“解冻、改变、再结冻”的过程外,须要周详规划与关键原则。
(1)刚性制度、软性管理:没有制度,管理就没有依据。制度不明,容易养成侥幸的心理;制度僵化,也就造成士气不振、吃大锅饭的心理。然而制度是死的、而员工是活生生、要具有思考的有机体,激活企业文化,就要有软性的管理和弹性的赏罚制度,让公司文化融合至管理实务中。郭台铭也表示,鸿海的管理是严而不苛。错第一次我口头提醒,因为不教而诛是不对的。第二次会郑重告诉他犯错,第三次再犯就一定处分。
(2)以人为本:公司组织是企业文化的载体,而员工、甚至是消费者、上下游厂商、所处小区、社会国家,都是公司文化的传递因子。公司文化基本上环绕在以人为中心的。例如,在2000年联想公司提出“亲情文化”建设,提倡“平等、信任、欣赏、亲情”,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合作精神。而福特汽车的受训员工都必须参加半天的社区服务,以了解福特强调的“企业公民”精神,并感受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不再轻易有抱怨或不满的心态。统一超商7-11发起的“体验文化”,让员工从打扫马桶开始学习谦卑。
(3)鼓励创新: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今企业拥有长期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创新文化很容易受管理制度的改变和旧有习惯或思考逻辑所影响,导致无法将创新文化彻底导入整个企业中。领导者需要学习张瑞敏当个企业文化布道者的角色,扮演塑造创新文化的推手,给予支持、指导并整合、分配资源,并与时渐进的活化企业文化,避免自满于现况的企业文化,使鼓励创新文化成为润滑剂,加速整个企业往更高的目标前进。
(4)多向沟通:福特汽车纳瑟担在进行企业文化改造时,倡导交谈时间(Let us Chat about the business)由纳瑟自己进行。每周五的傍晚,他会寄一封电子邮件给全世界大约10万名福特员工,分享经营事业的看法。同时,他也会鼓励所有的员工,回寄任何的想法、观点或是建议。除了企业上下层级间沟通和倾听员工的意见之外,外在市场消费者、小区及媒体的声音也是不容轻忽的,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才能实时发现问题迹象并在问题形成之前解决之。
(5)反对者意见管理。根据研究资料显示,经理人会不自觉地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员工,而不倾听员工的意见和顾虑。同时,经理人的权位也会有阻吓效果,使员工不敢说实话,尤其是对管理层的决策有不同意见时。轻者,员工离开这封闭的企业文化;重者,反对者的冲动而危害公司整体的形象与名誉。因此,“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会议精神需要被突显出来,并创造一种氛围,让员工可以坦率地向管理层陈述想法、提出异议。离职面谈和匿名员工问卷等方法,可以找出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
  
三、能力保鲜的重要性与方法
  
一位出色的厨师,肯定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行动学习者,眼观、耳听、鼻嗅、舌尝、手触等随时随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所学习到的手艺才能满足饕客们挑剔的味蕾和尝鲜的心态。
1、能力保鲜的重要性。十年前的摩尔定律(Moore Law)就已经预知未来产业环境变化、更替的速度,小至个人消费习惯的改变,大到全球市场的转移。动态竞争能力的养成,似乎决定谁是下一个被出局的公司。电影“天下无贼”的情节中提到:“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这句话只对一半,因为在信息技术瞬变、产品生命周期压缩与知识经济导向的红海环境之下,对公司来说真正的人才,是必须不断地进修学习、技术升级、专业导向。二十世纪的文盲,是没有机会学习的人;而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是不愿学习与不会学习的人。
2、能力保鲜的快速方法-在线学习(e-learning)。掌握知识、know-how,就掌握赚钱的机会;企业学的速度有多快,赚钱的速度就有多快。换句话说,在学习动向跟得上趋势的企业,就能不断创造财富,而在线学习能让员工随时随地进行充电学习。根据IDC(国际资料信息)最新研究显示,亚太区(日本除外)数字学习(e-Learning) 市场持续成长,预计在2005至2009年期间,以复合成长率 (CAGR) 35%的速度快速发展。
所谓“E-Learning”是指“透过任何科技形式进行的学习方式(Technology-Based Learning)”,较贴切的翻译应该是“电子化学习”,学习者透过电子媒介而获得的学习,这些电子媒介包括因特网、企业网络、计算机、卫星广播、录音带、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光盘等,与科技化学习(Technology-Based Learning)的定义是一样的。而一般所谓的“在线学习”应该是指“Online Learning”,这只是“电子化学习”中的一环,是强调透过因特网的环境学习,因此它的范围比电子化学习窄。不过,由于因特网在目前学习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甚为重要,因此通常我们所谈的“E-Learning”,其实都是以透过因特网的[在线学习]为重心。
美国ASTD协会与国家总长协会(the National Governor Association, NGA)2001年召开科技与成人学习会议(Commission on Technology and Adult Learning)并发表一份白皮书中,也对在线学习定义为:“在线学习是指,教材内容或学习经验可以透过电子科技的设备来传送或促进,并以成人学习为中心,与工作相关的学习活动。藉此可以增加职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力,同时具备能力找到高质量的工作环境,进而扩展工作职业生涯…”。
  

  
四、结论
  
全球原物料资源面临枯竭,钢铁石油报价不断攀升,造成物价上涨的压力浮现,公司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同时,产品同构型程度的增加,也促使相同产业竞争日剧,市场规模趋近饱和。因此,所有企业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如何藉由引入信息科技来提高生产力与激发创新的动力,试图砸下重金添购IT设备来换取一线生机。但是一块钱的信息科技的投入,却需要九块钱无形资产的搭配、协作、整合,才能发挥信息科技的力量。因此,这无形资产似乎是企业家更需重视、挖掘并拥有的。
  
【参考文献】
[1]贝玲:从在线学习的发展看企业在线训练[J],电子化企业-经理人报告,2001(19).
[2]包晓闻、刘思周:管理致胜-20家中国企业的顶级管理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rik Brynjolfsson, Lorin M. Hitt. Beyond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Communication of the AC,1998.
                            
                            
                            
                        
                            
                        【关键词】企业文化 组织能力 在线学习
一、引言
古人常说“治国如烹小鲜”,经营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企业家要像大厨师一样追求极致精神与精湛能力。在中国,最著名、最豪华的大宴非满汉全席莫属。始于清代的满汉全席汇集满族与汉族菜点精华,一般有108种菜肴,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其中既有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的烧烤、火锅、涮锅等,又有汉族烹调特色的扒、炸、炒、蒸、烧等,其精美的菜式,讲究的礼仪,形式的隆重都非任何宴会可比拟的,也因此能够真正排出一席满汉全席的厨师,其精神与能力肯定有过人之处,非但不能自满于擅长门派的烹煮技巧、刀法能力,在口味、菜色上更需有创新、融合与追求极致的精神。
此概念套用在经营企业上也是一样,厨师的“专注精神”与“精进实力”就是“企业文化”和“组织能力”,企业若想要长期处于竞争优势、技术与能力符合瞬变的产业需求,就必须在企业文化和组织能力上下功夫,追求企业文化的活性与组织能力的鲜度。
二、文化防腐的重要性与原则
中国二十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源于其无形资产——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蜕变。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谈到企业文化,海尔集团是最典型也是最具体的传奇,更是美国哈佛大学MBA研讨的实例。张瑞敏曾表示:三流公司卖产品、二流公司卖服务、一流公司卖文化,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文化优势也是所有核心能力中最难以复制的。
许多时候企业文化体现出的是“老板文化”或“经营者文化”,正如大厨师的精神、信念。倘若厨师烹煮美食的精神信念,是要带给人们幸福的滋味或是快乐的感觉,就会努力在美食的色、香、味、刀法等各方面追求突破创新,而这道菜将不再只是填饱五脏腑,更是精神上的飨宴。因此,张瑞敏认为自己在企业里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做一个“企业文化布道者”的角色。又如黑白电视机旋钮起家的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被美国《Business Week》评鉴为“亚洲之星”最佳创业家,连续攀登《富比士》的全球富豪之一,该集团更做到台湾第一大民营制造业。郭台铭表示:“鸿海的信仰就是执行力;上行下效就是鸿海的文化”,鸿海集团就在郭台铭法家文化的领导下,能够持续不断向市场推出快速、低成本、高品质的道道佳肴。
2、文化防腐的关键技巧
企业文化也会受到诸多外在因素,而产生质变或量变。企业想要稳定健全发展,确保竞争力与维持机动性,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共同奋斗,势必要有优良且具弹性的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激活、防腐。海尔“砸冰箱”事件,就是张瑞敏防止企业文化继续腐败的强势手段之一,让海尔得以成为中国跨国企业的楷模。
特劳特(Trout)在新定位(New Positioning)一书中曾表示,人的习惯的动物、害怕复杂与改变。因此,进行企业文化防腐的行动时,除了“解冻、改变、再结冻”的过程外,须要周详规划与关键原则。
(1)刚性制度、软性管理:没有制度,管理就没有依据。制度不明,容易养成侥幸的心理;制度僵化,也就造成士气不振、吃大锅饭的心理。然而制度是死的、而员工是活生生、要具有思考的有机体,激活企业文化,就要有软性的管理和弹性的赏罚制度,让公司文化融合至管理实务中。郭台铭也表示,鸿海的管理是严而不苛。错第一次我口头提醒,因为不教而诛是不对的。第二次会郑重告诉他犯错,第三次再犯就一定处分。
(2)以人为本:公司组织是企业文化的载体,而员工、甚至是消费者、上下游厂商、所处小区、社会国家,都是公司文化的传递因子。公司文化基本上环绕在以人为中心的。例如,在2000年联想公司提出“亲情文化”建设,提倡“平等、信任、欣赏、亲情”,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合作精神。而福特汽车的受训员工都必须参加半天的社区服务,以了解福特强调的“企业公民”精神,并感受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不再轻易有抱怨或不满的心态。统一超商7-11发起的“体验文化”,让员工从打扫马桶开始学习谦卑。
(3)鼓励创新: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今企业拥有长期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之一。但是,创新文化很容易受管理制度的改变和旧有习惯或思考逻辑所影响,导致无法将创新文化彻底导入整个企业中。领导者需要学习张瑞敏当个企业文化布道者的角色,扮演塑造创新文化的推手,给予支持、指导并整合、分配资源,并与时渐进的活化企业文化,避免自满于现况的企业文化,使鼓励创新文化成为润滑剂,加速整个企业往更高的目标前进。
(4)多向沟通:福特汽车纳瑟担在进行企业文化改造时,倡导交谈时间(Let us Chat about the business)由纳瑟自己进行。每周五的傍晚,他会寄一封电子邮件给全世界大约10万名福特员工,分享经营事业的看法。同时,他也会鼓励所有的员工,回寄任何的想法、观点或是建议。除了企业上下层级间沟通和倾听员工的意见之外,外在市场消费者、小区及媒体的声音也是不容轻忽的,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才能实时发现问题迹象并在问题形成之前解决之。
(5)反对者意见管理。根据研究资料显示,经理人会不自觉地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员工,而不倾听员工的意见和顾虑。同时,经理人的权位也会有阻吓效果,使员工不敢说实话,尤其是对管理层的决策有不同意见时。轻者,员工离开这封闭的企业文化;重者,反对者的冲动而危害公司整体的形象与名誉。因此,“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会议精神需要被突显出来,并创造一种氛围,让员工可以坦率地向管理层陈述想法、提出异议。离职面谈和匿名员工问卷等方法,可以找出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
三、能力保鲜的重要性与方法
一位出色的厨师,肯定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行动学习者,眼观、耳听、鼻嗅、舌尝、手触等随时随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所学习到的手艺才能满足饕客们挑剔的味蕾和尝鲜的心态。
1、能力保鲜的重要性。十年前的摩尔定律(Moore Law)就已经预知未来产业环境变化、更替的速度,小至个人消费习惯的改变,大到全球市场的转移。动态竞争能力的养成,似乎决定谁是下一个被出局的公司。电影“天下无贼”的情节中提到:“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这句话只对一半,因为在信息技术瞬变、产品生命周期压缩与知识经济导向的红海环境之下,对公司来说真正的人才,是必须不断地进修学习、技术升级、专业导向。二十世纪的文盲,是没有机会学习的人;而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是不愿学习与不会学习的人。
2、能力保鲜的快速方法-在线学习(e-learning)。掌握知识、know-how,就掌握赚钱的机会;企业学的速度有多快,赚钱的速度就有多快。换句话说,在学习动向跟得上趋势的企业,就能不断创造财富,而在线学习能让员工随时随地进行充电学习。根据IDC(国际资料信息)最新研究显示,亚太区(日本除外)数字学习(e-Learning) 市场持续成长,预计在2005至2009年期间,以复合成长率 (CAGR) 35%的速度快速发展。
所谓“E-Learning”是指“透过任何科技形式进行的学习方式(Technology-Based Learning)”,较贴切的翻译应该是“电子化学习”,学习者透过电子媒介而获得的学习,这些电子媒介包括因特网、企业网络、计算机、卫星广播、录音带、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光盘等,与科技化学习(Technology-Based Learning)的定义是一样的。而一般所谓的“在线学习”应该是指“Online Learning”,这只是“电子化学习”中的一环,是强调透过因特网的环境学习,因此它的范围比电子化学习窄。不过,由于因特网在目前学习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甚为重要,因此通常我们所谈的“E-Learning”,其实都是以透过因特网的[在线学习]为重心。
美国ASTD协会与国家总长协会(the National Governor Association, NGA)2001年召开科技与成人学习会议(Commission on Technology and Adult Learning)并发表一份白皮书中,也对在线学习定义为:“在线学习是指,教材内容或学习经验可以透过电子科技的设备来传送或促进,并以成人学习为中心,与工作相关的学习活动。藉此可以增加职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力,同时具备能力找到高质量的工作环境,进而扩展工作职业生涯…”。

四、结论
全球原物料资源面临枯竭,钢铁石油报价不断攀升,造成物价上涨的压力浮现,公司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同时,产品同构型程度的增加,也促使相同产业竞争日剧,市场规模趋近饱和。因此,所有企业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如何藉由引入信息科技来提高生产力与激发创新的动力,试图砸下重金添购IT设备来换取一线生机。但是一块钱的信息科技的投入,却需要九块钱无形资产的搭配、协作、整合,才能发挥信息科技的力量。因此,这无形资产似乎是企业家更需重视、挖掘并拥有的。
【参考文献】
[1]贝玲:从在线学习的发展看企业在线训练[J],电子化企业-经理人报告,2001(19).
[2]包晓闻、刘思周:管理致胜-20家中国企业的顶级管理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rik Brynjolfsson, Lorin M. Hitt. Beyond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Communication of the AC,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