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就是一次抵达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习作课的成功,从显在的层面讲,应该有好的现场教学效果;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野来看,应当有真实的写作内容和教学内容存在;从学习个体可持续性方面来看,还要关注儿童对写作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设计只有这样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才能使本次教学成为一次充满“实效”的抵达。
  一、“为什么写”:抵达儿童心灵需要
  儿童怕写作,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习作教学与自身没有关联,是一项繁重的心灵和体力劳动。最好的习作教学,就是指向儿童的内在需求,使之产生心灵的“牵挂”。因此,习作教学应当从儿童当下的内在需求出发,借助言语交往达成他们自身的意愿,这就是笔者倡导的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习作指导课《我要……》就是面对儿童的内在诉求,引导他们借助言语“说服”他人,来满足自身的意愿。
  作为生活中的人,对现实和未来都充满着各种希冀和渴望。特别是儿童,由于处在成人的“摁绑”之下,其内在欲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习作教学就是在儿童和成人之间架设一座言语桥梁,写作就是一次“开闸放水”,写作就是一次书面语言“说服”活动,写作就是将“说服”的知识和技能与自身意愿融会贯通,让自己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获得读者(听众)的认同和许可。“说服”功能一旦引入习作教学中,它的内在品质就会发生本质变化:写作不再是教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而是儿童为实现自身愿望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教学不再是教者的自说自话,而是对于作者的表达困境有所作为;作者不再是被动地达到教者的需要,而是主动满足读者需求。
  “说服”功能为本次习作教学孕育了动力,让“教”纲举目张,一目了然;让“学”目标清晰,言说针对。因此,本次习作教学来得不矫情,教得不唐突,学得不多余,让在场的每个儿童都积极响应,乐于表达。
  二、“写了什么”:抵达儿童当下生活
  习作教学走向儿童,最紧要的就是抵达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去引导儿童为展现和改善自身的生存状态而写作,这样的教学才会“接地气”,才会从根本上“撬动”儿童言说的欲望。习作指导课《我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习作:第一次习作是片段练习——运用其中一个说服方法写一段“说服”语;第二次习作是整篇练习——使用两种以上的“说服”方法,将自己的一次“说服”经历写下来。“说服”是儿童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场景,向父母、向老师、向同伴,由于缺乏方法、技巧,“语力”不足,常常导致事倍功半。而本次习作,让儿童的言语表达在“说服”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下,信心大增,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书面言说的尊严和荣耀。
  第一个层次是片段练习,这是儿童初次运用说服技巧进行的“牛刀小试”,着眼于重点段落铺陈,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整篇练习,是一个完整说服过程的真实再现,一方面是片段情节的再继续,使故事“曲折化”。因为现实生活中,说服不可能一次见效,常常需要“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另一方面是片段故事的再完善,补充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使之“完整化”。
  第一次习作,是体现教学生活的真实;第二次习作,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教学的步步为营、逐层深入,又呈现了“说服”这一习作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形。
  三、“教了什么”:抵达儿童表达困境
  一堂习作课是否有真实的指导,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是“具体而真实的文体写作知识”。“写作知识”教学是一堂习作课的重要作为,也是解决儿童写作困境的重要手段。
  习作指导课《我要……》针对儿童“说服”言说的困境,力图在知识和技巧方面给予儿童“说服”真实的支持。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儿童明白,“说服”有“表情”“动作”“语言”三种方式,而本堂课以“语言说服”为重点,借助“广告”与儿童展开对话,现场生成“良性循环法”“立竿见影法”“众口一词法”等,为儿童习作提供技术支撑。在教学的尾声,我采用了“口诀”的方式,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再次进行巩固和提升:“说服别人有礼貌,神情动作不可少。以理服人要有招,直到愿望达成了!”
  四、“怎么来教”:抵达儿童文化窗口
  知识教学让习作教学充满“技术含量”,而怎样教知识,则是一项“艺术活”。在习作指导课《我要……》中,知识生成主要从三个层次出发:
  第一层次,漫画生成。出示网上流行的漫画《跟老爸要零花钱的步骤》,通过阅读、猜猜、拓展等方式,与儿童讨论出“说服”的三种方式:表情说服、动作说服、言语说服。漫画活泼动感、寓意丰富,能吸引儿童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创生习作知识热情。
  第二层次,广告生成。广告在儿童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学借助广告语、广告视频、情境模拟三种方式,探讨隐藏在广告中的说服“秘密”。从“蓝天六必治牙膏”的广告中,生成“良性循环法”;从“达克宁喷雾剂”的广告中,生成“立竿见影法”;从学生“相互推荐一本书”的模拟情境中,生成“众口一词法”。这三种言语“说服”方法,是儿童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但是却处于没有抽象化、知识化的“愤悱”状态,借助广告创设情境,促使知识呼之欲出,鲜活生动,让在场的每个儿童喜闻乐见。
  第三层次,相似唤醒。教师承认在场的每个儿童都是“说服高手”,每个儿童都藏着说服他人的“独门绝技”,给他们搭台展示,让他们相互切磋,这正适合儿童的表现欲。在广告的启发下,孩子们情趣盎然、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说服”知识的创生中,“恶性循环法”“优点罗列法”“强烈对比法”“设身处地法”……此时,儿童成了知识生成的主体,教学也由此进入到高峰体验状态。
  成功的习作教学、知识教学一定不是“告诉”,而是师生在儿童文化的情境中“共生”。因此,知识充满着儿童气息,饱含着儿童文化味道;因此,知识能够与写作内容相融相渗,成为本次习作文体样式上的结构性支持。
  五、“教得怎样”:抵达儿童言语成长
  一堂习作课的实效不在于课堂的热闹氛围,而在于儿童言语和精神的真实成长,这是考量每次习作教学成效的基本逻辑思路。因此,一堂习作课,必须安排写作环节,特别是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片段训练。在《我要……》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安排了如下写作环节:
  (1)选择一个你最擅长的说服技巧进行说服;(2)为了让说服更成功,可以在说服过程中加入一些动作、表情来辅助;(3)比一比:谁最能以理服人,谁最能以情动人,谁是我们班的劝说高手!
  在儿童完成习作后,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说服”情境,进行现场说服,力求让在场的每个儿童成为读者,参与到习作的品评中,切实做到没有最好(因为功能对象不同,理所当然会对功能言语产生不同的反应),只有更好(力求让自己的表达“服人”“动人”,无限逼近追寻的“语用”价值)。如果对方能满足作者的意愿,说明说服语写作成功;如果对方不能满足作者的意愿,说明说服语的表达中还有缺陷,随即当场进行修改和补充。在一堂习作课上,要切实做到教与学的一致性,即教什么,就写什么,最后评什么。在这样的教学检视中,儿童的言语被置身于现实的功能交往平台上,评价只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教学内容的落实性,二是“语用”的畅通性。
  抵达儿童言语和精神的习作课,必先是一堂充满实效的习作课。它一般包含五个要素(见下图),其中“为什么写”不仅是教学起点,更是贯穿教学过程,抵达教学终点,使整个习作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旺盛而饱满的精神状态。我深知,这个习作案例是我倡导功能性写作的开篇,并非尽善尽美,作为教者,不能自迷自恋,还需要从不同的教学视野来进行观照;我深信,一堂走向实效的习作课,不仅要让在场的每个儿童获得言语的技能和智慧,更重要的是让在场的每个儿童产生持久的写作兴趣,享受到言说的尊严和自信。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这是一片如潮涌动的创新高地,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兴业之城。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勇立潮头,在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乘势而上,在烟台率先走在前列征程中奋勇争先,这就是烟臺高新区。  烟台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第一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之一。区内包括核心发展区和APEC莱山园、福山高新园、AP
在人的一生中,如能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奋斗,获得满足,便是最幸福的事情。在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教授张丹丹看来,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勇于探索,便是她人生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张丹丹的求学以及科研之路,优秀总是如影随形。从“误打误撞”步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随后又转入心理学研究,一路走来,她发现了自身更多的可能性。从未知到热爱,近年来,张丹丹在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及认知功能障碍的
一、揭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声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自己先小声读一读,注意咬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裹 蓬乱  纳闷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生自由练读)  师:第一行谁来读?(一生读)第三个词你给大家再读一遍,注意咬准字音。(生再读)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很好奇
唐代诗圣杜甫有诗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他告诫晚学者,因循守旧是没有出息的,要善于从多方面学习,去伪存真,推陈出新。虽然杜老夫子意在诗歌的创作,但教学艺术也是与之相通的。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研究课是最贴近教师生活的教学研究活动,“转益多师是汝师”,不被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诱惑,脚踏实地,从中汲取一切教学艺术之精华,全面滋养自己,是教研部门开设研究课的目
題记  长期以来,以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最高峰的横断山山脉呈南北走向,在500米海拔的四川盆地西部拔地而起,形成世界交通史上的垂直极限,阻碍了富饶发达的巴蜀农业和青藏高原牧业的接触,西北和西南的联系主要靠横断山脉中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大江南北切割成的横断山走廊(藏彝走廊)展开,藏语和彝语成为走廊通语。茶马古道川藏线沿东西走向翻越横断山彻底改变了横断山走廊南北走向的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并从中得出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类文体,它根据“诗”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编成语言优美、情节生动的“文”。文是诗的拓展,它创设情境,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内容与意境;诗是文的灵魂,它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带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凝练与韵律。文与诗浑然一体,相互照应,共同指向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以小学阶段第一首文包诗《咏华山》来谈一谈。文包诗与传统的古诗词相比较,其优势主要有:  一、情境创设
散文文辞优美、情感含蓄,以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给幼儿带来了别样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为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会散文营造的意境、理解散文所表达的情感。  身临其境,丰富相关经验  亲身感知可以帮助幼儿积累大量的经验,这种经验有助于幼儿参与后续的散文学习,帮助幼儿理解散文的内容、形象和内涵。例如,冬季下雪之后,教师指导幼儿去踩雪、触雪、观雪,鼓励家长在幼儿上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怎样抓住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少先队理念被当今的学生所接受和传承,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丰台实验小学一直在积极探寻“立美教育”,坚持“以学创美,以美立学”的办学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成为立美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实践者,乃至传承者、创造者。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活动的
回顾自己过去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工作安排作出调整——接手高二4班时,自己倍感压力,深怕自己的精力有限而耽误了孩子的前途,但也正是这些压力让自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育教学上,让自己动力十足。过去的一学期过得忙碌而充实,下面从三方面来和大家分享自己一些做法和体会。  充分备课  首先我想谈谈集体备课对我的帮助,通过组内交流让我对教材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共同探讨,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