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着悠久历史的高校校报,长期以来,其整体质量令人堪忧。新闻出版部门的低门槛准入制度以及人为的限制条件使高校校报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管理机制以及对上级要求的贯彻不力影响高校校报职能发挥,质量干预和学术引导的缺失使高校校报推动力不足。
[关键词]高校校报 管理机制 质量干
预纵观全国高校校报,其办报质量可谓良莠不齐。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加大了人员、资金、设备等投入,办报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高校校报质量还相当低劣,与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此外,高校校报与当前社会公开发行的报纸在办报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版式呆版、信息量小、新闻制作粗糙、新闻性不强、与读者的亲和力差、社会影响力小等方面。
高校校报质量整体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既有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度的问题,也有高校自身管理的问题。
一、无门槛准入使高校校报质量先天不足
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原有类属各省市内部准印证印行的高校校報整体上归类设立国内统一刊号—高校校报刊号系列,给予高校校报一个生存的权利。但是,并未对高校校报的办报人员、办报条件等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各高校在拥有一个合法刊号后,在办报人员配置上,往往只是根据工作的要求,利用高校自有的人才力量办报,并未过多考虑办报人员的专业化问题,绝大多数校报办报人员在未获得相应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职称的条件下,开始了报纸的采编工作。仅有不到5%的高校校报从业人员为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大部分为中文等相近专业,很多理工科高校和行业类高校校报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更是相去甚远。虽然高校校报办报人员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积累了工作经验,绝大多数人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未获得正常的业务上正规化的培训和进修。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些高校校报在编辑技术方面出现了许多低级的错误,如排版上出现碰题、通栏现象、新闻体裁的特征模糊现象、标题制作上粗制滥造以及引题、标题和副标题的不当使用。因此,制定高校校报办报准入制度,设置专业化“门槛”,是全面提高高校校报办报质量的前提。
《新闻出版署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对高校校报作了如是规定:不面向社会公开征订发行、不刊登广告或进行其他经营活动、办报人员不发记者证、不评新闻职称。我们对这一《通知》进行解读,不难得出以下的结论:高校校报只是一个有着“国内统一刊号”名份的不公开发行、非经营性的“内部资料”,其从业人员是没有记者证,没有新闻职称的另类“新闻工作者”。这一规定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校报工作者的一块“心病”。高校校报被排斥在作为媒体的边缘地带,并不能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其发展受到极大的羁绊。高校校报工作者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作为事业发展的终极理想,虽热爱本职工作,但在高校教师这个以学历和职称为身份标识的群体,在经历“爱岗却不能乐业”的痛苦抉择后,很多校报工作者只能将校报工作作为“跳板”,这是高校校报工作者队伍长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办报体制不顺制约高校校报的职能发挥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校报编辑部应是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独立机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学校应将校报编辑部列入校内直属发文单位,为校报提供了解学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党政联席会等学校重要会议内容的渠道,以便及时了解学校党政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更好地发挥校报舆论先行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校报编辑部都没有独立建制,只是党委宣传部的附属科室,有的甚至没有编辑部,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而是由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兼任校报编辑。这种多重管理的领导体制和非专业、不固定人员办报的方式,人为地拉长了新闻媒体工作的战线,增加了新闻媒体的工作程序,加大了新闻媒体与学校党委、行政及各部门、各单位的距离与隔膜,使校报工作陷于繁琐、间断、无序的状态,不利于校报工作人员对学校各项政策及工作的了解,更不利于报纸舆论监督等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校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的作用,使之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必须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校报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政治和业务环境。要从政治家和教育家办报的高度,让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新闻业务水平的人从事校报工作,不断加强校报工作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培训,使校报真正成为一张中规中矩的新闻纸,真正成为学校党政和师生员工“喉舌”的机关报。要对在校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掖和提拔,逐步提高校报工作人员的政治待遇,激发广大校报从业人员强烈的事业心和办报潜能,吸引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人才从事高校校报工作。高校校报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高校校报的质量,影响校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应该承担的使命。
三、缺少质量干预使高校校报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内部资料”的纸质载体而存在,其质量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并未形成对高校校报的质量干预机制。新闻出版部门对高校校报的年检工作只限于高校校报的报送材料的核验,并未形成对办报人员、资金、设备、质量等相关办报条件的有效核验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校报的办报指导思想、工作机制、业务水平等并未形成制度性的指导和评价。目前在高校校报工作中相对活跃的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和各省市的高校校报协会,它们作为群众性民间团体,更多的是从事业务交流,并进行一年一度的年度好新闻评比。高校校报协会起草的高校校报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缺少行政力量的支持,不是难以施行,就是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由于高校校报协会的民间性,其对高校校报质量的认定并不具备权威性,其评出的好新闻奖、好论文奖对于校报从业人员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审、职务升迁中并未作为重要的考核要素。
中国高校校报发展还缺少有力的学术支撑。高校校报承载着中国千余所高校舆论引导、新闻传播、文化传承的使命,除了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高校校报学术机构,在中国高校建立和培育这样的学术机构并不困难。通过这样一个权威的学术机构,对高校校报进行质量干预。一方面,对高校校报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高校校报的质量进行评估,推进高校校报工作的专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研究高校校报作为一个特殊的新闻传媒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为高校校报工作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对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进行学术认定并加以推介,对高校校报从业人员进行职称申报的学术认定。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关键词]高校校报 管理机制 质量干
预纵观全国高校校报,其办报质量可谓良莠不齐。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加大了人员、资金、设备等投入,办报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高校校报质量还相当低劣,与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此外,高校校报与当前社会公开发行的报纸在办报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版式呆版、信息量小、新闻制作粗糙、新闻性不强、与读者的亲和力差、社会影响力小等方面。
高校校报质量整体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既有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度的问题,也有高校自身管理的问题。
一、无门槛准入使高校校报质量先天不足
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原有类属各省市内部准印证印行的高校校報整体上归类设立国内统一刊号—高校校报刊号系列,给予高校校报一个生存的权利。但是,并未对高校校报的办报人员、办报条件等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各高校在拥有一个合法刊号后,在办报人员配置上,往往只是根据工作的要求,利用高校自有的人才力量办报,并未过多考虑办报人员的专业化问题,绝大多数校报办报人员在未获得相应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职称的条件下,开始了报纸的采编工作。仅有不到5%的高校校报从业人员为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大部分为中文等相近专业,很多理工科高校和行业类高校校报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更是相去甚远。虽然高校校报办报人员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积累了工作经验,绝大多数人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未获得正常的业务上正规化的培训和进修。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些高校校报在编辑技术方面出现了许多低级的错误,如排版上出现碰题、通栏现象、新闻体裁的特征模糊现象、标题制作上粗制滥造以及引题、标题和副标题的不当使用。因此,制定高校校报办报准入制度,设置专业化“门槛”,是全面提高高校校报办报质量的前提。
《新闻出版署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对高校校报作了如是规定:不面向社会公开征订发行、不刊登广告或进行其他经营活动、办报人员不发记者证、不评新闻职称。我们对这一《通知》进行解读,不难得出以下的结论:高校校报只是一个有着“国内统一刊号”名份的不公开发行、非经营性的“内部资料”,其从业人员是没有记者证,没有新闻职称的另类“新闻工作者”。这一规定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校报工作者的一块“心病”。高校校报被排斥在作为媒体的边缘地带,并不能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其发展受到极大的羁绊。高校校报工作者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作为事业发展的终极理想,虽热爱本职工作,但在高校教师这个以学历和职称为身份标识的群体,在经历“爱岗却不能乐业”的痛苦抉择后,很多校报工作者只能将校报工作作为“跳板”,这是高校校报工作者队伍长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办报体制不顺制约高校校报的职能发挥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校报编辑部应是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独立机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学校应将校报编辑部列入校内直属发文单位,为校报提供了解学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党政联席会等学校重要会议内容的渠道,以便及时了解学校党政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更好地发挥校报舆论先行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校报编辑部都没有独立建制,只是党委宣传部的附属科室,有的甚至没有编辑部,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而是由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兼任校报编辑。这种多重管理的领导体制和非专业、不固定人员办报的方式,人为地拉长了新闻媒体工作的战线,增加了新闻媒体的工作程序,加大了新闻媒体与学校党委、行政及各部门、各单位的距离与隔膜,使校报工作陷于繁琐、间断、无序的状态,不利于校报工作人员对学校各项政策及工作的了解,更不利于报纸舆论监督等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校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高校要充分发挥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的作用,使之成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必须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校报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政治和业务环境。要从政治家和教育家办报的高度,让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新闻业务水平的人从事校报工作,不断加强校报工作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培训,使校报真正成为一张中规中矩的新闻纸,真正成为学校党政和师生员工“喉舌”的机关报。要对在校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奖掖和提拔,逐步提高校报工作人员的政治待遇,激发广大校报从业人员强烈的事业心和办报潜能,吸引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人才从事高校校报工作。高校校报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高校校报的质量,影响校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应该承担的使命。
三、缺少质量干预使高校校报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内部资料”的纸质载体而存在,其质量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并未形成对高校校报的质量干预机制。新闻出版部门对高校校报的年检工作只限于高校校报的报送材料的核验,并未形成对办报人员、资金、设备、质量等相关办报条件的有效核验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校报的办报指导思想、工作机制、业务水平等并未形成制度性的指导和评价。目前在高校校报工作中相对活跃的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和各省市的高校校报协会,它们作为群众性民间团体,更多的是从事业务交流,并进行一年一度的年度好新闻评比。高校校报协会起草的高校校报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缺少行政力量的支持,不是难以施行,就是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由于高校校报协会的民间性,其对高校校报质量的认定并不具备权威性,其评出的好新闻奖、好论文奖对于校报从业人员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审、职务升迁中并未作为重要的考核要素。
中国高校校报发展还缺少有力的学术支撑。高校校报承载着中国千余所高校舆论引导、新闻传播、文化传承的使命,除了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高校校报学术机构,在中国高校建立和培育这样的学术机构并不困难。通过这样一个权威的学术机构,对高校校报进行质量干预。一方面,对高校校报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高校校报的质量进行评估,推进高校校报工作的专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研究高校校报作为一个特殊的新闻传媒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为高校校报工作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对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进行学术认定并加以推介,对高校校报从业人员进行职称申报的学术认定。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