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支点平衡”理论——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新认识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常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固定和尽早行康复锻炼,以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常用的固定系统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失败案例并不鲜见。笔者认为,人体正常股骨近端解剖类似于杠杆结构,其支点应位于张力骨小梁与压力骨小梁交汇点处。由于此支点靠近身体中轴,故能承受体重并完成各向活动。股骨转子间骨折破坏了股骨转子张力和压力骨小梁及股骨近端的生理杠杆,使压应力与张应力失衡、支点消失而形成髋内翻。以往多种手术方式都是根据股骨矩与外侧壁的骨折形态进行固定,无法恢复股骨近端“杠杆-支点”的平衡,无法重建生理支点,导致固定失败。笔者回顾既往关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基于股骨近端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首次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应遵循“杠杆-支点平衡”关系。“杠杆-支点平衡”理论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以往内固定系统存在的问题,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开启一个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严重胸部损伤一直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胸部损伤以高能量损伤为主,伤情严重和复杂,救治难度不断增大。近年来,胸腔镜、体外膜氧合(ECMO)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及创伤救
目的:比较加强缝合与直接缝合的疗效,为急性跟腱断裂修复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加强缝合对比直接缝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n 1侧块螺钉和Cn 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初期临床疗效。n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
期刊
外泌体是内源性纳米级囊泡,其内包含重要的遗传信息和功能分子,在细胞间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在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建立沟通。这一特性使
第一次西学东渐时期,西学的传入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古代的博物学传统.以民间博物学和官方类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依旧保持着强大的优势。本文以《康熙几暇格物编
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椎损伤的重要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案较多,无论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均存在一定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既往关于椎动脉变异的报道较少,椎动脉变异是导致术中椎
清末以来,西方文化与知识接踵输入中国,西医学也不例外。随着医学传教士的来华,特别是在英国医生合信于1851年出版我国近代第一部介绍西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专著《全体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