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新课改理念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找准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一、抓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我上“归一应用题”这一课,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调查。学生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有的深入到农家,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我在教学解题方法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和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为此,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放一个长方体小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随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我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当学生说得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并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第五条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有圆的物体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把圆剪下来,通过对比,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接着,我让学生用尺子量、用铅笔画直径、半径,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一个说不完全下一个补充,组与组之间还可以互相质疑。然后,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用一支粉笔和一根绳子在空地上画一个圆。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一次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还站在自己画的圆里自我陶醉:“长大了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工程师。”
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思想上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潜力,相信学生能积极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说,让他们做,让他们写,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从不轻易给学生下结论“你做对了,你做错了”,而是尽量多问学生“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试一试”,即使学生说错了或做错了,也先肯定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的潜能。
(责编黄桂坚)
一、抓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我上“归一应用题”这一课,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调查。学生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有的深入到农家,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我在教学解题方法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和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为此,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底部留下一个小孔,在橡皮泥上放一个长方体小木块,用力压下,就从小孔里挤出一些橡皮泥,随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把看到的情况总结为小长方体把橡皮泥压出来,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我不急于总结,继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当学生说得恰到好处时给予表扬,并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如“占空间”等,再通过点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第五条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有圆的物体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把圆剪下来,通过对比,体会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接着,我让学生用尺子量、用铅笔画直径、半径,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再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一个说不完全下一个补充,组与组之间还可以互相质疑。然后,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用一支粉笔和一根绳子在空地上画一个圆。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一次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还站在自己画的圆里自我陶醉:“长大了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工程师。”
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思想上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潜力,相信学生能积极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说,让他们做,让他们写,努力做到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从不轻易给学生下结论“你做对了,你做错了”,而是尽量多问学生“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试一试”,即使学生说错了或做错了,也先肯定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的潜能。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