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行学制中的中学学生的心理年龄一般在 14-17周岁。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随着第二性征的日益明显,学习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心理的变化是正常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掌握学生的这种变化,才能因势利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与小学生相比,中学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差,那种少年期的直率性在消失,思想上的保留意识在增强,心理学上把这种青春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学生心理产生的闭锁性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障碍,许多老师埋怨学生在课堂上启而不发,启而不答,双边活动不好开展于是只好由自己来讲。
应当看到,中学生在长生闭锁心理的同时,还产生渴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理解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理解他们在生活思想上的独立性,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于直观教具及精彩的演示实验,生动的物理故事和形象的语言等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所共知的,但其问题在于是能否很好的运用,另外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也应采用相对应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物理规律,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可能性与条件。例如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与场地等,学生学习主动与否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在文革中,许多学生没有经过学校的学习恢复高考后,很多人能考上大学,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学的,在现阶段,魏书生等一些有名的教师对教学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获取知识,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事实证明,适当而有效的指导学生自学,是物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从心里上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措施。值得指出的是,适当而不是不切合实际的一味的强调自学,这是一种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学生提出问题与师生共同解答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
二、有意设置疑难,暗示启发诱导
课堂启发式提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示法启发诱导,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个阶梯式的问题,课堂上由教师发问,学生作答,另一种是暗示法启发诱导,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者容易混淆的问题, 使学生分析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暗示启发诱导较好, 例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针对学生“物体越重, 落地越快”的错误观念,可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轻重两物体系在一起,下落快慢有么有变化,有的学生立即会回答:‘比原来更快’,有的学生会说,‘比原来更慢’这时我有意思的设疑,有人认为轻重量物体系在一起时重物体将使轻物体落的快一些,轻的物体将使重物体落的慢一些,所以两物体系在一起后往下落的速度是介于轻重量物体单独下落的速度之间,学生便争论起来,接下去讲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 学生的思想非常集中,加深了理解也便于记忆,又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课本第一次运用科学想象和推理方法引出结论的,理解牛一定律的最大障碍是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为了消除这种错误的观点,老师往往只做感性认识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单身丢开书本翻来覆去的讲,学生不是糊涂就是没印象当遇到问题还是觉得,力是体运动的原因这种 观点是对的,为消除‘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正 确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事先我有意识的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如小车;钢球;黑板擦和粉笔盒等,并要求学生,根据自习提纲要求看书,上台来准备实验, 我巡视学生的学情,因为学生是通过自习思考问题的,所以力是物体运动原因的观点,全班各个都说是错误的, 这当然在我预料之中,但我还是不放心,我也不得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我故意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不是吗?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用力推就动,不用力就不动,续举实例。这时,教室里的气氛特别紧张,学生一对对目光的锋芒对准我的一举一动,学生似乎看出我的破绽,一下子又像锅里的水沸腾了,争先恐后的说:‘你推小车呀,’都争着要上讲台来做实验,有一个同学上来选择小车并推动它,下面的同学都指着小车说:‘小车还在运动啦’(手离开小车的时候),还有人说,我们在玩玻璃球时,手弹完球离开了, 球还在继续运动呢,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就这么一语道破了, 验证了。当我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时,学生一个个眼里射出兴奋的光芒, 我接着指出我的说法倒和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一样。我们要学习伽利略的敏捷的观察力和科学的想象力。
事实证明,吸引学生的不是公式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是要求积极思维活动的课题,暗示法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三、培养开拓能力,鼓励学生进取
处于青春初期的中学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对每一个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和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有时对正确的答案都产生怀疑,非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积极引导学生在物理的海洋中积极拼搏,开拓进取,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这样,一方面经验可以得到交流和推广,另一方面学生渴望被人理解的愿望在心理上的到满足, 例如,有的同学在学习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时,发现课后习题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即同一题目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释,我及时在学生中做 了介绍,并指明在什么情况下,用动能定理比牛二定律更为方便,并表扬了他们的这种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开拓进取的精神, 因此,教师讲清道理和学生听懂学会不是一回事。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物理原理的掌握往往不能一次完成, 需要多次反复,逐步对比, 需要通过讲授;自学;思考;实践;相互讨论等许多环节才能真正掌握,要提高学生之间讨论,切磋。对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来说,这比单纯考教师传授更为有效。更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教师的解答,当认为自己的较佳或对自己的题目有独到的见解时,要大胆自荐,老师在得到这种信息后要给以鼓励和表扬。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根据中学学生的心理特征用物理启发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与小学生相比,中学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差,那种少年期的直率性在消失,思想上的保留意识在增强,心理学上把这种青春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学生心理产生的闭锁性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障碍,许多老师埋怨学生在课堂上启而不发,启而不答,双边活动不好开展于是只好由自己来讲。
应当看到,中学生在长生闭锁心理的同时,还产生渴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理解他们已经长大成人,理解他们在生活思想上的独立性,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一定的分析批判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于直观教具及精彩的演示实验,生动的物理故事和形象的语言等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所共知的,但其问题在于是能否很好的运用,另外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做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也应采用相对应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物理规律,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可能性与条件。例如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组织课外活动小组,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与场地等,学生学习主动与否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在文革中,许多学生没有经过学校的学习恢复高考后,很多人能考上大学,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学的,在现阶段,魏书生等一些有名的教师对教学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获取知识,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事实证明,适当而有效的指导学生自学,是物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从心里上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措施。值得指出的是,适当而不是不切合实际的一味的强调自学,这是一种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学生提出问题与师生共同解答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
二、有意设置疑难,暗示启发诱导
课堂启发式提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示法启发诱导,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个阶梯式的问题,课堂上由教师发问,学生作答,另一种是暗示法启发诱导,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者容易混淆的问题, 使学生分析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暗示启发诱导较好, 例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针对学生“物体越重, 落地越快”的错误观念,可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轻重两物体系在一起,下落快慢有么有变化,有的学生立即会回答:‘比原来更快’,有的学生会说,‘比原来更慢’这时我有意思的设疑,有人认为轻重量物体系在一起时重物体将使轻物体落的快一些,轻的物体将使重物体落的慢一些,所以两物体系在一起后往下落的速度是介于轻重量物体单独下落的速度之间,学生便争论起来,接下去讲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 学生的思想非常集中,加深了理解也便于记忆,又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课本第一次运用科学想象和推理方法引出结论的,理解牛一定律的最大障碍是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为了消除这种错误的观点,老师往往只做感性认识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单身丢开书本翻来覆去的讲,学生不是糊涂就是没印象当遇到问题还是觉得,力是体运动的原因这种 观点是对的,为消除‘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正 确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事先我有意识的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如小车;钢球;黑板擦和粉笔盒等,并要求学生,根据自习提纲要求看书,上台来准备实验, 我巡视学生的学情,因为学生是通过自习思考问题的,所以力是物体运动原因的观点,全班各个都说是错误的, 这当然在我预料之中,但我还是不放心,我也不得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我故意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不是吗?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用力推就动,不用力就不动,续举实例。这时,教室里的气氛特别紧张,学生一对对目光的锋芒对准我的一举一动,学生似乎看出我的破绽,一下子又像锅里的水沸腾了,争先恐后的说:‘你推小车呀,’都争着要上讲台来做实验,有一个同学上来选择小车并推动它,下面的同学都指着小车说:‘小车还在运动啦’(手离开小车的时候),还有人说,我们在玩玻璃球时,手弹完球离开了, 球还在继续运动呢,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学生就这么一语道破了, 验证了。当我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时,学生一个个眼里射出兴奋的光芒, 我接着指出我的说法倒和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一样。我们要学习伽利略的敏捷的观察力和科学的想象力。
事实证明,吸引学生的不是公式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是要求积极思维活动的课题,暗示法就能起到这个作用,
三、培养开拓能力,鼓励学生进取
处于青春初期的中学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得到更高的发展,他们对每一个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和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有时对正确的答案都产生怀疑,非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积极引导学生在物理的海洋中积极拼搏,开拓进取,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这样,一方面经验可以得到交流和推广,另一方面学生渴望被人理解的愿望在心理上的到满足, 例如,有的同学在学习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时,发现课后习题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即同一题目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释,我及时在学生中做 了介绍,并指明在什么情况下,用动能定理比牛二定律更为方便,并表扬了他们的这种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开拓进取的精神, 因此,教师讲清道理和学生听懂学会不是一回事。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物理原理的掌握往往不能一次完成, 需要多次反复,逐步对比, 需要通过讲授;自学;思考;实践;相互讨论等许多环节才能真正掌握,要提高学生之间讨论,切磋。对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来说,这比单纯考教师传授更为有效。更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教师的解答,当认为自己的较佳或对自己的题目有独到的见解时,要大胆自荐,老师在得到这种信息后要给以鼓励和表扬。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根据中学学生的心理特征用物理启发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