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的效果观察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370210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两组均行急诊PCI,观察组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依替巴肽,180μg/kg,3~5min推注完毕,随后静脉内缓慢维持18~24h,维持速度2μg/(kg·min)。对照组则推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TIMI分级和心肌灌注分级(TMPG)情况;同时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LVEF、LVEDD和LVES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TIMI 3级和TMPG 3级出现的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ACE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冠脉血流速度、增加心肌灌注,且减少MACE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家庭护理员伊尔梅利40岁左右,看上去温和而不失干练。某日中午,她如约来到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家里,约尔马老人带来了专门为老人准备的午餐,以及凭医生处方在药店购买的药品。$$
报纸
通过对现有的依替巴肽合成方法的分析,针对不同的合成工艺提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路线。以Fmoc保护的氨基酸作为起始原料通过液相合成法,其中通过将赖氨酸转换为高精氨酸,有效
以北京市五道营胡同为例,构建涵盖街道与建筑尺度、临街过渡空间、沿街底层特征、建筑立面构成特征、建筑材质与色彩、商品陈设内容方面的微观尺度建成环境要素体系。通过追
利用历史事件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穿插实验、视频、历史故事等内容,使课堂更加丰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