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广东党的组织,经历了广东“共产党”、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共广东支部几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 1920年8月,谭平山等成立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派米诺尔和别斯林由黄凌霜(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引导到广州开展组织“革命局”的工作。在广州,黄凌霜将米诺尔、别斯林引荐给无政府主义者梁冰弦、区声白等人。一段时间后,他们共同成立了“共产党”。由于广东“共产党”主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党的组织,经历了广东“共产党”、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共广东支部几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
1920年8月,谭平山等成立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派米诺尔和别斯林由黄凌霜(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引导到广州开展组织“革命局”的工作。在广州,黄凌霜将米诺尔、别斯林引荐给无政府主义者梁冰弦、区声白等人。一段时间后,他们共同成立了“共产党”。由于广东“共产党”主要是由无政府主义者组成的,谭平山等人没有参加这个小组。
1921年春,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及米诺尔、别斯林等组成新的广东共产党小组,由陈独秀任书记(不久由谭平山继任),以《广东群报》为党的机关报。这个小组没有正式的名称(有的资料称之为“广东支部”或“广州支部”),通称为“广州共產主义小组”。
中共一大后,陈公博回到广州。广东党组织由谭平山主持,召开党员大会,听取陈公博关于党的一大精神传达。会议还邀请了一些党外先进分子参加。这次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正式成立。由谭平山任书记,陈公博负责组织,谭植棠负责宣传。大会还宣布吸收与会的党外先进分子入党。
(黄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一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其他文献
1907年春,在河南省息县包信集周荒坡村的一户周姓人家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家人高兴地给他取名为周殿军。周殿军天资聪慧,四岁时跟着村里的学童游玩竟背会了《三字经》《百家姓》,还有《幼学琼林》中的许多名篇佳句。周殿军的父亲是个财主,那时他家有一百多亩地,还雇有帮工,家里有足够的财力供他读书。七岁时,周殿军进入学堂读书,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还当过班长。 15岁那年,周殿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信阳第三师范
有一年,周恩来到沈阳,住处靠近一个飞机场。每天清晨周恩来刚开始睡觉时,飞机正好开始发动,轰轰作响,声音很大。负责警卫的同志看到周恩來日夜操劳,担子那么重,好容易才躺下睡点觉,怎么好再打扰他呢!于是,这位同志就和机场商量,能不能把每天飞机发动的时间临时改晚一点。机场的同志认为可以,就把发动时间改为了下午。 过了一两天,周恩来对负责警卫的同志说:“怎么回事啊?这两天睡觉我怎么听不到飞机声啦?”这位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平均主义倾向,明确提出了反对“农业社会主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一度出现分歧,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农业互助合作的形式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不再被当作批判的对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调整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此后,又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村出现的土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人,上至高级将领、下至基层普通官兵,都承认日本鬼子很难打。那么,难在哪里?在战场上,日本鬼子常常以寡敌众,击败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这又是为何?1944年以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败局已定。同年4月,侵华日军却发动了大规模的“1号作战”,打通了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经此一战,国民党军三个战区的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出版发行的《救国时报》,自1936年9月30日开始,连载署名“行恭”的《江西苏维埃区域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让中央苏区的情景、风貌,展现于读者面前,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央苏区,也为今天研究中央苏区留下了亲历者撰写的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下是《回忆录》部分内容。 苏维埃中央政府之大会场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1931年11月在江西创建,到1934年10月撤
一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在1924年即指出:“中国的人口,农民是占大多数,至少有八九成,但是他们由很辛苦勤劳得来的粮食,被地主夺去大半,自己得到手的几乎不能够自养,这是很不公平的。”抗战胜利后,为帮助贫苦农民翻身,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明确提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实现“耕者有其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保持农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和
新经委十年 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恢复经委的决议,并任命康世恩为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中共中央任命康为党组书记,我任副书记、常务副主任。 组建新经委首要的事,就是要尽快组成一批熟悉业务的干部队伍。除计委生产组外,还从国务院钢铁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委“五七干校”调回一些人,分别组成办公厅(同计委一起)、调查研究室、工业学大庆办公室、支援农业办公室、生产综合局、生产调度局、轻工业局
1952年暑期思想改造运动结束后,全国的高等学校在1950年初步院系调整的基础上,又普遍进行了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以及农学院全部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以及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14所大专院校的有关文、理系科陆续
2016年3月9日下午,在吴军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王一知女儿龚伊红的家中。龚伊红今年已87岁。当吴军先生向其母亲龚伊红介绍说,从上海市宝山区档案局来的客人,想听听外婆王一知的事迹时,龚教授便讲起母亲王一知跌宕起伏而又伟大的一生。 王一知,原名杨代诚,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共产党地下交通员的原型。1945年在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的前几天晚上,毛泽东接见王一知时风趣地说:
我会见鲁迅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问家和伟大作家了。鲁迅那时候50多岁,身材不高,皮肤带浅黑色,目光明亮而温煦;他正患着医不好的肺结核病,看样子不久于人世了。当时,他要避居法国租界,而他所写的大部分著作也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阿Q的故事,显示出辛亥革命没有完全扩展到人民当中去。阿Q无寄身之所,常常遇到挫折,他通过无知和迷信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屈辱,可是每一次都像哲學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