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要求,本栏目于今年1-2期合刊以“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为题,刊登过李晓东等老师的一组文章,由此引发了广大政治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进一步思考与实践。本期我们再次推出该专题系列文章,四位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作了富有个性化的阐释,相信读者会从中获得诸多启示。
摘 要:学科大概念反映學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和本质,规约着议题式教学的结构化方向,是学科知识之于议题式教学的制高点。在大概念视阈内进行议题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指向学科大概念的议学内容结构化、议题设置中心化、议题情境主题化和议学活动序列化的思考和实践过程。《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内容主要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学科大概念进行分解和阐述,其议学过程要求指向学科大概念。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结构化指向;议题式教学
大概念也被译为大观念,是位于“课程学习中心”或“知识金字塔顶端”的“核心概念、知识模型和学科大图景”。[1]着眼于学科大概念进行教学能够“反映学科本质,构成学科框架”[2],实现学科知识有意义的“粘连”。议题式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科大概念,这是学科本质观和建构主义理论对议题式教学的共同要求,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3]精神在学科教学方式中的具体贯彻。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以下简称“本课”)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将“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职权”作为该框的教学议题。这一议题的教学过程指向“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大概念,并表现为议学内容结构化、议题设置中心化、议题情境主题化和议学活动序列化的过程。
一、指向学科大概念的议学内容结构化
着眼于大概念的学科内容具有高度的结构化。因为,大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个以概念为核心的主干知识体系。着眼于大概念的议题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结构化思考和梳理,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结构,进入学科知识的中心区绘制学科大概念图,走向议学活动的学科制高点。
1.突破单课思维,厘清议学内容的来龙去脉
布鲁纳强调,无论教师教授哪类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这种基本结构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架构,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保留,并促进学习的迁移。”[4]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以单元、课、框、目分解模块内容,单节课所具有的知识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分解概念或事实性知识。教师在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时需要突破单课思维,在学科大概念的视阈中厘清知识的逻辑结构,明确议题的定位。就本课而言,“人大和人大代表”是关键概念,但不是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是该单元的主题:人民当家作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人大和人大代表”置于这一大概念的框架之中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厘清所学内容与学科大概念的逻辑关系是议学活动的思维起点。
2.绘制大概念图,呈现议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学科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学科知识结构的一种工具,它通常按照不同级别将相关概念置于一定的图形结构中形成不同的层级和节点,再以各种连线将不同层级和节点进行连接形成逻辑关系,形象化表征大概念的知识结构。绘制大概念图可以将知识高度浓缩,形成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简明扼要地表达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议题式教学中,学科大概念图引领着议题设置的方向,绘制大概念图是议题式教学设计的前提。本课“人民当家作主”大概念图(见图1)的绘制,首先要确定概念层级:大概念层→关键概念层→分解概念层→事实性知识层;其次是绘制主要节点:①人民当家作主(大概念)→②人大和人大代表(关键概念)→③人大的地位、职权和人大代表的职权、义务(分解概念)→④人大、人大代表的四种职权及人大代表的三种义务(事实性知识)。
二、指向学科大概念的议题设置中心化
议题设置中心化是指以学科大概念为中心设置议题和子议题,它具有两层含义。其一,议题应该指向知识结构的中心:学科大概念;其二,子议题应该指向议题的中心:中心议题。在一堂课或一个专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讨论一个议题,也可以围绕中心议题讨论数个子议题,所有议题的中心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学科大概念,形成以大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教学结构。
1.聚焦学科大概念,确定中心议题
在议题式教学课堂上,议题往往是被分解为若干子议题(或问题)进行“议中学”的。从知识结构看,中心议题应该聚焦学科大概念,成为建构学科大概念的一个学习纽带,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脉络;从议题结构看,中心议题应该引领子议题,形成树状分布,层层深入地展开。在图1所示的知识结构中,“人大和人大代表”是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概念,并进一步分解成“地位、职权和义务”等概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设置议题时应该将“人大和人大代表”纳入“人民当家作主”的大概念范围进行思考。本课的中心议题是:“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职权?”中心议题涵盖了人大的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设置这一中心议题的意图在于从“人民当家作主”大概念的高度对“人大和人大代表职权”的知识进行解读、应用和迁移,在“议”中寻找“如何行使”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2.围绕中心议题,形成子议题系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心议题分解为子议题系列。对于“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职权”这一中心议题,我们可以从分解概念所指向的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等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化思考,设置四个子议题。
子议题一:我们身边的人大代表是如何履行职责的?子议题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是如何体现人大和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这两个议题指向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通过采访人大代表和引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议程获得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情知关联。其内在意图有三个:其一,由具象到抽象,在典型情境中柔化知识,并学会简单应用;其二,由简单到复杂,在情知连线中识别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职权,完成知识梳理;其三,由独立思考到社会建构,在交流和商议中活跃气氛,为议题决策和议题论证作准备。
摘 要:学科大概念反映學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和本质,规约着议题式教学的结构化方向,是学科知识之于议题式教学的制高点。在大概念视阈内进行议题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指向学科大概念的议学内容结构化、议题设置中心化、议题情境主题化和议学活动序列化的思考和实践过程。《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内容主要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学科大概念进行分解和阐述,其议学过程要求指向学科大概念。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结构化指向;议题式教学
大概念也被译为大观念,是位于“课程学习中心”或“知识金字塔顶端”的“核心概念、知识模型和学科大图景”。[1]着眼于学科大概念进行教学能够“反映学科本质,构成学科框架”[2],实现学科知识有意义的“粘连”。议题式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科大概念,这是学科本质观和建构主义理论对议题式教学的共同要求,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3]精神在学科教学方式中的具体贯彻。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以下简称“本课”)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将“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职权”作为该框的教学议题。这一议题的教学过程指向“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大概念,并表现为议学内容结构化、议题设置中心化、议题情境主题化和议学活动序列化的过程。
一、指向学科大概念的议学内容结构化
着眼于大概念的学科内容具有高度的结构化。因为,大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个以概念为核心的主干知识体系。着眼于大概念的议题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结构化思考和梳理,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结构,进入学科知识的中心区绘制学科大概念图,走向议学活动的学科制高点。
1.突破单课思维,厘清议学内容的来龙去脉
布鲁纳强调,无论教师教授哪类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这种基本结构就是学习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起来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架构,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保留,并促进学习的迁移。”[4]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以单元、课、框、目分解模块内容,单节课所具有的知识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分解概念或事实性知识。教师在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时需要突破单课思维,在学科大概念的视阈中厘清知识的逻辑结构,明确议题的定位。就本课而言,“人大和人大代表”是关键概念,但不是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是该单元的主题:人民当家作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人大和人大代表”置于这一大概念的框架之中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厘清所学内容与学科大概念的逻辑关系是议学活动的思维起点。
2.绘制大概念图,呈现议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学科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学科知识结构的一种工具,它通常按照不同级别将相关概念置于一定的图形结构中形成不同的层级和节点,再以各种连线将不同层级和节点进行连接形成逻辑关系,形象化表征大概念的知识结构。绘制大概念图可以将知识高度浓缩,形成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简明扼要地表达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议题式教学中,学科大概念图引领着议题设置的方向,绘制大概念图是议题式教学设计的前提。本课“人民当家作主”大概念图(见图1)的绘制,首先要确定概念层级:大概念层→关键概念层→分解概念层→事实性知识层;其次是绘制主要节点:①人民当家作主(大概念)→②人大和人大代表(关键概念)→③人大的地位、职权和人大代表的职权、义务(分解概念)→④人大、人大代表的四种职权及人大代表的三种义务(事实性知识)。
二、指向学科大概念的议题设置中心化
议题设置中心化是指以学科大概念为中心设置议题和子议题,它具有两层含义。其一,议题应该指向知识结构的中心:学科大概念;其二,子议题应该指向议题的中心:中心议题。在一堂课或一个专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讨论一个议题,也可以围绕中心议题讨论数个子议题,所有议题的中心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学科大概念,形成以大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教学结构。
1.聚焦学科大概念,确定中心议题
在议题式教学课堂上,议题往往是被分解为若干子议题(或问题)进行“议中学”的。从知识结构看,中心议题应该聚焦学科大概念,成为建构学科大概念的一个学习纽带,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脉络;从议题结构看,中心议题应该引领子议题,形成树状分布,层层深入地展开。在图1所示的知识结构中,“人大和人大代表”是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概念,并进一步分解成“地位、职权和义务”等概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设置议题时应该将“人大和人大代表”纳入“人民当家作主”的大概念范围进行思考。本课的中心议题是:“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职权?”中心议题涵盖了人大的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设置这一中心议题的意图在于从“人民当家作主”大概念的高度对“人大和人大代表职权”的知识进行解读、应用和迁移,在“议”中寻找“如何行使”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2.围绕中心议题,形成子议题系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心议题分解为子议题系列。对于“人大和人大代表如何行使职权”这一中心议题,我们可以从分解概念所指向的人大的职权、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义务等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化思考,设置四个子议题。
子议题一:我们身边的人大代表是如何履行职责的?子议题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是如何体现人大和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这两个议题指向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通过采访人大代表和引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议程获得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情知关联。其内在意图有三个:其一,由具象到抽象,在典型情境中柔化知识,并学会简单应用;其二,由简单到复杂,在情知连线中识别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职权,完成知识梳理;其三,由独立思考到社会建构,在交流和商议中活跃气氛,为议题决策和议题论证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