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李可染画牛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ue3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李可染;画牛;笔墨;形象;意境
  李可染先生是当代中国画领域不可忽视的大家,其山水、人物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其“李家山水”更是当代山水画现代性转型的一个标杆,影响甚巨。就可染先生的创作而言,除了山水、人物,牧牛图、牧归图也是他最喜爱的题材。他对牛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于他的画室也称为“师牛堂”。在王鲁湘先生看来,可染先生如此喜爱画牛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牧归图最具牧歌情调,为李可染所喜爱;第二,可染先生开始画牧童水牛题材时,正值抗战最艰苦时期,牛有持久斗争的寓意;第三,可染先生喜爱和尊重牛的品格;第四,童心使然;第五,笔墨语言探索的需要[1]。李可染在这一题材上所创作的作品实际代表了他在山水画之外的最高成就,也是其人物画创作中代表性的艺术形象。李可染曾经写下过这样的题跋:“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在他的笔下,水牛的憨厚、耐劳、温驯、强犟,代表了普通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因此,李可染画牛总是饱蘸浓墨,运笔缓慢,所画的牛墨色力透纸背,极具笔墨深度。
  在历史上,以牛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也不少见。如唐李嵩的《五牛图》、宋刘履中《田畯醉归图》、南宋李唐的《百牛图》、南宋李迪的《牧归图》、明张路的《老子骑牛》,近现代徐悲鸿等人也画过水牛,他们笔下的水牛总散发出一种富贵气。李可染笔下以水牛居多,且多以“牧归”为题,背景多辅以茂林或柳丝,充满质朴的生活乐趣。这其实与可染先生对民间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深厚情感离不开。观其画牛作品,如《春风图》《榕荫放牧图》《柳溪归牧图》《看山图》《柳塘牧牛图》《秋郊放牧图》《归牧图》《放牛图》《浴牛图》《杏花春雨江南》《放牧图》《五牛图》《绿雨图》《孺子牛》《牧童戏鸟图》《清凉境》《雨势骤晴山又绿》《柳塘渡牛图》《牧童画中行》《梅花冬季牧牛图》《忽闻蟋蟀鸣》《松荫放牧图》《牛背闲话图》,无不充满对平凡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其中尤以“牧牛图”为题者最多。综观李可染所作牧牛图中之老牛,或行或卧,或仰首或低头,或回望或远眺,在树下,在水中,在路边,无不生动自然,充满生活气息。这与可染先生常年仔细观察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重庆,他就常常去观察住所附近的小牧童和水牛,及至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他一直也没有离开观察这一最常见的农村景象,为其創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从语言上说,可染先生的牛在笔墨上与其山水一脉相承,其运笔缓而重,用墨深厚,在表现上也特别注意牛的神态和姿态,使之有憨厚质朴的气质。1978年创作的《春风图》描绘的是一个牧童骑着前行的水牛,身后有绽放的梅花,预示着春的来临。在这幅画中,李可染用浓墨勾出牛的结构,再用浓淡不一的墨色晕染牛的腹部和背部,牧童以单线勾勒并留白,与墨色浑厚的老牛形成有趣的对比,而画面上部的红色为画面带来更多的生机。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可染先生的牧牛图以简取胜,以浓淡的鲜明对比造成画面上清新自然的感觉。这一创作方式在相同题材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榕荫放牧图》,牧牛和牧童的描绘手法几乎与《春风图》一致,但背景截然不同:前者背景是稀疏的几枝红梅,而这件作品背景以浓密的墨色晕染。在密林和牧童水牛之间,可染先生通过留白的方式来构建画面,使画面上下部分既有“气”的联系,又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前两者有所不同的是《看山图》,此图描绘一童子趴在水牛背上,远眺青山。远山清淡如黛,具有典型的李家山水特点,近处以浓墨画就牧牛和牧童,在浓淡上形成变化,很有趣味。
  李可染的牧牛图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比如《柳塘牧牛图》《放牛图》《浴牛图》《牧牛图》《柳塘放牧图》《清凉境》《柳塘渡牛图》《忽闻蟋蟀鸣》《牛背闲话图》等。在这类作品中,画家巧妙使用留白,用浓墨写就牧牛,画出茂林、山石,留出大片空白作水面。画家充分利用了“计白当黑”的手法,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场景,具有典型的写意画智慧。在《牛背闲话图》中,作者以浓厚的笔墨绘出茂密的树林,在画面左下角以淡墨写出在水中安歇的两只水牛,两只牛背上,两个牧童正在交谈,整个画面充满生活的宁静趣味。可染先生在画中留下了大片的白,但并不叫人感觉到空,反而让观众在浓与淡、干与湿的对比中产生丰富的联想,画面的留白既有水的感觉,又有雾气缭绕的感觉,可谓以简胜繁,韵味无穷。邓石如认为:“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说到底,就是要求书画家具备合理切割空间的能力,利用空白与形态不同的笔墨运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取得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效果。在这“实里求虚,虚中求实”的矛盾中,寻求黑白、虚实之间的对比,建构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空间,在实与虚、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的高度统一中,获得画面的无穷之趣、不尽之意。
  可染先生的牧牛题材作品,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质和智慧。在山水画之外,这些牧牛图从另一个方面表达出可染先生的写生观和创作观。从写生和创作的关系来说,牧牛图系列作品源自画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深刻体味,但从写生到创作还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可染先生通过笔墨语言,将现实生活中目之所睹、心之所系的水牛转化为艺术的牧牛图。画面融入了画家的笔墨语言、艺术观念、生活观念,纸上的牛不再只是客观的形象,而且是融入了人类情感和艺术感悟力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写生到创作的最大意义,而可染先生的牧牛系列作品正是这一意义的呈现。
  行笔至此,想起少年时期在邢少臣先生引荐下数次携习作前往师牛堂请教可染先生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可染先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敬畏心,的确不是吾辈所能及的。他在一个仅仅是爱好绘画的孩子面前,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语速和缓,娓娓道来,让笔者受益匪浅。可染先生说自己画画是属于“苦学派”,是困而知之的,当时笔者很不理解。现在才明白,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才体会到,可染大师所讲的“困”实际喻示了他大智若愚的治学态度。他是以牛的精神从“困”字中走出,从而完成了将中国画推向一个崭新高度的使命。
其他文献
1  亲戚们到了。  他整理了一下额上的白布条,穿着麻服,从侧门走了出来。跟脚步一齐到达的是他声嘶力竭的哭声。  此刻,他就跪着,声音穿透房梁,音调尖厉,入木三分,隔了七八间房照样能听到。“伯母呀,你……你不……能就……就这样走……走了啊!……”他的音量大,声音不清晰,人们只能断断续续听个大概。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被他震住了。来参加葬礼的人,都会被这个声音吸引过来,围观着,议论着。  九牧上前,一把
期刊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  一、何为“散点透视”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这种透视法是为了和西方的“焦点透视”相区分而产生的。“散点透视”亦被称作“动透视”“移动视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总而言之,是不同于西方“焦点透视”并与之相反的一种画面视觉角度[1]。西方人善于运用科学理性的思维观察万物,重分析,讲科学,所以其绘画表现方式与中国画区别明显。西方画家注重客观再现物象,在有
关键词:馆阁体;清代;匾额;书法  馆阁体是清乾隆中后期定型的官方标准字体,在科举考试、公文缮写、官吏选拔以及书籍编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书体来源广泛,集欧、颜、柳、赵以及董其昌、“二王”等优点于一身,形成了端庄、秀美、规整的特点。乾隆年间,汪由敦以“黑、方、光”定义馆阁体书法[1]。清代宫殿匾额中的馆阁体书法历来被人轻视,实际上,这类匾额书法大多由皇帝书写,笔法严谨,笔力遒劲,颇具研究价值,
研究任伯年書法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任伯年并不把自己看作是书法家,其创作的纯粹的书法作品甚为少见;另一方面,任伯年关于自己书法学习的情况并未留下文字记录,时人与后人对其书法的评价也甚为少见。然而,任伯年通过绘画题款的形式,留下了大量的墨迹。尽管这些墨迹大多为穷款,很多时候只是记录绘画生成的嘱赠对象、时间、作者与地点,但这些题款从1865年任伯年26岁始,至1895年任伯年56岁终,却有完整遗存。中
期刊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雕版印刷;美术史撰写;学术视野;全球化语境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一部画史类专著。在中国当下的美术教学、研究里,《历代名画记》占据着重要地位。余绍宋在其《书画书录解题》中称它为“画史之祖,亦为画史中最良之书”[1];宗白华认为它可以与西方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相媲美。范景中亦继承了这观点,认为《历代名画记》“值得我们研究一辈子”[2]。当然,不独美术史界,考古
关键词:五色;色彩;动画场景;传承  “更加了解色彩和使用色彩,可能是艺术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发展。”[1]五色是隶属中国传统美术中的一套色彩运用概念,“产生并发展于古代汉民族哲学中的‘五行说’中,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完善于唐朝,广泛地运用于古代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2]。动画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语言,肩负着在国际舞台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动画场景在动画中是无声的视觉呈现,甚至动画镜头中有时可以没
关键词:明清;写真肖像画;审美内涵  在传统中国画论中,并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明确提出肖像画这一概念,而是将描写肖像的绘画统称为“写真”“写照”。追本溯源,西汉时期毛延寿画王昭君等一系列故事传说,大抵可为中国写真肖像画的滥觞。在山水、花鸟兴盛以前,写真肖像画已经在古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讲道:“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由来最古。”[1]虽然早期的中国画以人物画为主流,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