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要重视显性目标的评价,也要重视隐性目标的评价。”新课标还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探究,培养其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考评能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确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发现、探究和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考评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传统语文考评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应试技巧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评方式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新课标关于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阐述,强调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需”出发;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也是基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上,阅读方面,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写作方面,能“有创意地表达”,都是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环境中,主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考试评价也应体现这种导向,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给学生一个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查找工具书或做社会调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让每位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写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讨论,对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以及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对问题解决所做贡献的大小给以中肯的评价,最后教师做总结。这样便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了;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鼓励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也砺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综合性评价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比一次考试的分数更能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
二、考评应注重检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传统的考评方式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诸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等,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传统的量化评价中,由于较多地使用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必然只关注学生提供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对学生获得结果的思维过程却无任何要求,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对思维过程的深刻体验。新的考评方式要求测评题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考评内容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对于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认为刘兰芝被遣回娘家的原因是她不生育,因为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否则,像刘兰芝这样温柔贤慧、勤劳持家的女性打着灯笼都无处找,怎么能轻易地被遣送回家呢?这样的解读比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此诗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命运的解读更有新意。对于这种运用发散思维解读文本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
在作文考评中,要鼓励学生写创新作文,材料新鲜、构思新奇、表达有创意的文章要定为优秀作文。例如,有的学生反弹琵琶,批判“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不可取,因为磨铁棒的时间可以创造出超越“针”无数倍的价值。并引用了某报登载的某科研机构研制一项新技术,从开始研制到投产耗时十年、耗资十三亿,而国外在这十年内,机器已更新换代好几次。如果我们当初从国外引进这项技术,利用节省的资金和时间搞别的建设项目,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这种运用逆向思维的创新之作,应给以高度评价并加以提倡。
三、考评应体现人文精神,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传统的考试分数总是将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等。这导致教学内容侧重部分优等生,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学生偶然的一次考试失败就有可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进而自暴自弃、妄自菲薄。因为一个失败的分数会给学生这样的暗示:我天生不是学语文的料,我可能学不好了,这个分数会让老师轻视我、同学笑话我、家长训斥我。于是学习兴趣丧失,从此不愿学语文,进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差生”。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在《我的早年生活》中说:“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示我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却千方百计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这段话恰好道出了目前我们的语文考试现状:许多差生每考每败,以致士气一蹶不振。因此语文考评要把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结合起来。绝对评价法即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只有将这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尊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适当减轻被评价对象的精神压力,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四、把口语交际能力纳入考评范围之内
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只重读写能力的评价,忽视听说能力的评价,导致语文教学重读写训练,轻听说训练。许多学生拙于言辞、不善交际,口语交际能力偏差。
新课标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建立和谐社会,人际交往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把口语交际能力纳入考评范围之内,并加以强调突出。
(韦秀芹,四川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
一、考评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传统语文考评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应试技巧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评方式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新课标关于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阐述,强调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需”出发;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也是基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上,阅读方面,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写作方面,能“有创意地表达”,都是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环境中,主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考试评价也应体现这种导向,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给学生一个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查找工具书或做社会调查,然后小组展开讨论,让每位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写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讨论,对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以及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对问题解决所做贡献的大小给以中肯的评价,最后教师做总结。这样便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了;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鼓励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也砺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综合性评价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比一次考试的分数更能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
二、考评应注重检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传统的考评方式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诸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等,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传统的量化评价中,由于较多地使用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必然只关注学生提供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对学生获得结果的思维过程却无任何要求,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对思维过程的深刻体验。新的考评方式要求测评题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考评内容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对于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认为刘兰芝被遣回娘家的原因是她不生育,因为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否则,像刘兰芝这样温柔贤慧、勤劳持家的女性打着灯笼都无处找,怎么能轻易地被遣送回家呢?这样的解读比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此诗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命运的解读更有新意。对于这种运用发散思维解读文本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
在作文考评中,要鼓励学生写创新作文,材料新鲜、构思新奇、表达有创意的文章要定为优秀作文。例如,有的学生反弹琵琶,批判“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不可取,因为磨铁棒的时间可以创造出超越“针”无数倍的价值。并引用了某报登载的某科研机构研制一项新技术,从开始研制到投产耗时十年、耗资十三亿,而国外在这十年内,机器已更新换代好几次。如果我们当初从国外引进这项技术,利用节省的资金和时间搞别的建设项目,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这种运用逆向思维的创新之作,应给以高度评价并加以提倡。
三、考评应体现人文精神,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传统的考试分数总是将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等。这导致教学内容侧重部分优等生,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学生偶然的一次考试失败就有可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进而自暴自弃、妄自菲薄。因为一个失败的分数会给学生这样的暗示:我天生不是学语文的料,我可能学不好了,这个分数会让老师轻视我、同学笑话我、家长训斥我。于是学习兴趣丧失,从此不愿学语文,进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差生”。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在《我的早年生活》中说:“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示我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却千方百计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这段话恰好道出了目前我们的语文考试现状:许多差生每考每败,以致士气一蹶不振。因此语文考评要把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结合起来。绝对评价法即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只有将这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尊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适当减轻被评价对象的精神压力,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四、把口语交际能力纳入考评范围之内
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只重读写能力的评价,忽视听说能力的评价,导致语文教学重读写训练,轻听说训练。许多学生拙于言辞、不善交际,口语交际能力偏差。
新课标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建立和谐社会,人际交往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把口语交际能力纳入考评范围之内,并加以强调突出。
(韦秀芹,四川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