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教学方式要求等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应从思想和行为上修正自己。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改变行为习惯;二是积极进入新角色,不但理念到位、意识到位,角色更要到位;三是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相处,公平相待,不断反思,发现规律。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
教师教学行为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本轮课改的关键。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注重的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新课程的精神与价值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体现与落实。那么怎样正确认识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呢?
从教以来,我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上,一些方面,体育老师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理念与行为习惯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外在表现。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往的教学改革,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导致教学行为的落后,而习惯的教学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习惯于听老师指挥。因此,我们首先应从课程理念和行为习惯入手。
课程理念是对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的体现,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验,我们对新课程有了很大的认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着存在一些片面和模糊的认识,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和判断。
我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就是要从“三维健康”观出发,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三维”中也应突出重点,不能包揽一切, “身体健康”应是首位,兼顾好其他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并非“以学生为中心”,迎合放任学生,有人说:“把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但不能轻“教”只重“学”,否则就失之片面与教条而背离课标精神。其实在新课程下,“教与学”更应该得到加强,即重“教”就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在教学内容上不但有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同时还有真、善、美的情感价值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学习方式上发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探究与发现的精神,突出学生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价值;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不是投其所好,否则体育课就成了兴趣课,就无所谓“教学”可言了。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以达到最终目标;在关注“差异”上,我们更应该尊重差异,赏识差异。教学中“差异”总是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差异不是距离,而是个性的丰富多采。我们应积极了解和分析学生这些差异,并以此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与价值追求。因此,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的“健康与发展”出发,全面把握新课标精神。
二、正确把握角色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不但理念到位、意识到位,角色更要到位。理念属于精神范畴,而角色具有现实意义。合作与交流、组织与管理是体育的重要特性,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角色到位。
(一)是学习的合作与交流者
体育最讲求合作与交流,没有交往,缺乏互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合作与交流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课堂交流与合作是师生间以理解的方式共享知识经验、分享思想情感与成功的过程,也是不同观点的交锋,使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以弥补个体上的不足,也是人际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的学习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作为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理解学生,教在心灵”,做一个积极的合作与交流者。
(二)是活动的组织者
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较大空间范围内进行,突发因素多,学生差异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调动与协调上下功夫;与学生平等合作、交流对话,也要强调“有序”地学习,否则体育课就成了“放羊课”,其不测因素就有可能发生。因此,没有组织就没有体育课,体育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组织者。
三、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
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是我们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激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的情感交流才能通畅,教学才能有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与被尊重是相互的,优生要爱护,后进生更要呵护,否则,我们就很难得到全体学生的支持。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他们,体育练习有时是很枯燥和很累的,但面对学生的努力,教师应大加赏识。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积极支持,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与激励,这样,让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与赏识的气氛之中,只有把这种关系把握好,他们的求知欲与练习的积极性才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体育活动中心)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
教师教学行为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本轮课改的关键。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注重的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注重学生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新课程的精神与价值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体现与落实。那么怎样正确认识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呢?
从教以来,我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上,一些方面,体育老师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理念与行为习惯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外在表现。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往的教学改革,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导致教学行为的落后,而习惯的教学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习惯于听老师指挥。因此,我们首先应从课程理念和行为习惯入手。
课程理念是对课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的体现,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验,我们对新课程有了很大的认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着存在一些片面和模糊的认识,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和判断。
我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就是要从“三维健康”观出发,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三维”中也应突出重点,不能包揽一切, “身体健康”应是首位,兼顾好其他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并非“以学生为中心”,迎合放任学生,有人说:“把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但不能轻“教”只重“学”,否则就失之片面与教条而背离课标精神。其实在新课程下,“教与学”更应该得到加强,即重“教”就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在教学内容上不但有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同时还有真、善、美的情感价值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学习方式上发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探究与发现的精神,突出学生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价值;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不是投其所好,否则体育课就成了兴趣课,就无所谓“教学”可言了。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以达到最终目标;在关注“差异”上,我们更应该尊重差异,赏识差异。教学中“差异”总是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差异不是距离,而是个性的丰富多采。我们应积极了解和分析学生这些差异,并以此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与价值追求。因此,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的“健康与发展”出发,全面把握新课标精神。
二、正确把握角色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不但理念到位、意识到位,角色更要到位。理念属于精神范畴,而角色具有现实意义。合作与交流、组织与管理是体育的重要特性,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该注重角色到位。
(一)是学习的合作与交流者
体育最讲求合作与交流,没有交往,缺乏互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合作与交流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课堂交流与合作是师生间以理解的方式共享知识经验、分享思想情感与成功的过程,也是不同观点的交锋,使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以弥补个体上的不足,也是人际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过程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的学习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作为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理解学生,教在心灵”,做一个积极的合作与交流者。
(二)是活动的组织者
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较大空间范围内进行,突发因素多,学生差异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调动与协调上下功夫;与学生平等合作、交流对话,也要强调“有序”地学习,否则体育课就成了“放羊课”,其不测因素就有可能发生。因此,没有组织就没有体育课,体育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组织者。
三、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
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是我们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激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生的情感交流才能通畅,教学才能有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与被尊重是相互的,优生要爱护,后进生更要呵护,否则,我们就很难得到全体学生的支持。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他们,体育练习有时是很枯燥和很累的,但面对学生的努力,教师应大加赏识。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积极支持,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与激励,这样,让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与赏识的气氛之中,只有把这种关系把握好,他们的求知欲与练习的积极性才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体育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