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数学课“结束语”的六种形式,归纳总结语,设立悬念语,拓展延伸语,开明探究语,对比概括语,学科渗透语等,教学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结束语 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上挖空心思找切入点,希望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是一节课良好的结束语设计也同样重要,一个好的结束语,它不仅能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效果,而且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会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温馨、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虽结束,趣味犹存”的良好效果。
一、归纳总结语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语的形式,一节课教学结束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挚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形成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发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都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小数或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的。”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知识的主要特色进行高度概括,简明提要,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设立悬念语
数学课中有好多的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学,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简单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知识后,在进行课的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够很快的掌握了有关圆的典型特征,知道了各种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那么你能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智慧,测一测算一算自己家自行车的车轮的周长吗?请设计好方案后自己试试,在下节课时跟老师交流交流。”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间提出问题,不但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三、拓展延伸语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能算会写,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知识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例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老师作了如下延展: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走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多多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已知去获得本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汲取。
四、对比概括语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的结束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如:学完用算术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的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练习之后,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用这两种方法解应用题时,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你有什么感受或者说你认为那种方法更适合自己?”学生在四人小组讨论中,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各抒己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概括,最后取得统一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对于用算术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更清楚,而且选用解题的方法更灵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牢固地掌握运用知识。
五、学科渗透语
教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要想让孩子们成为社会中有用的、高素质的人,就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注意与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恰当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在知识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结尾这样设计:“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页就不会再回来,说明时间是十分珍贵的,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对待时间?”又如教学“元、角、分”知识后,设计的结束语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是十进关系,还学会了兑换人民币。我看今后班级同学准是储蓄小能手!也相信你们会成为很好的理财者。”结合学生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描龙画凤,贵在点睛。数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设计远不止这几种,教学中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结束语 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上挖空心思找切入点,希望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是一节课良好的结束语设计也同样重要,一个好的结束语,它不仅能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效果,而且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会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温馨、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虽结束,趣味犹存”的良好效果。
一、归纳总结语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语的形式,一节课教学结束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挚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形成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发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都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小数或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的。”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知识的主要特色进行高度概括,简明提要,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设立悬念语
数学课中有好多的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学,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简单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知识后,在进行课的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够很快的掌握了有关圆的典型特征,知道了各种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那么你能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智慧,测一测算一算自己家自行车的车轮的周长吗?请设计好方案后自己试试,在下节课时跟老师交流交流。”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间提出问题,不但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三、拓展延伸语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能算会写,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知识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例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老师作了如下延展: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走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多多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已知去获得本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汲取。
四、对比概括语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的结束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如:学完用算术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的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练习之后,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用这两种方法解应用题时,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你有什么感受或者说你认为那种方法更适合自己?”学生在四人小组讨论中,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各抒己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概括,最后取得统一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对于用算术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更清楚,而且选用解题的方法更灵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牢固地掌握运用知识。
五、学科渗透语
教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要想让孩子们成为社会中有用的、高素质的人,就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注意与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恰当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在知识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结尾这样设计:“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页就不会再回来,说明时间是十分珍贵的,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对待时间?”又如教学“元、角、分”知识后,设计的结束语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是十进关系,还学会了兑换人民币。我看今后班级同学准是储蓄小能手!也相信你们会成为很好的理财者。”结合学生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描龙画凤,贵在点睛。数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设计远不止这几种,教学中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