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失败”反求“成功”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gai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哲理诗中有句名言:“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这话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解说词。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妙!展览“失败”竟创造了“成功”!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点的好东西。”而既然放错了地点,就不妨重新找个地点放,谁找准了这个地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其实,在学习上莘莘学子同样也会经历很多失败,但智者能巧妙利用失败孕育成功。最近有位记者访问了一所名牌中学的七名高考单科状元,问他们在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虽然回答各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从失败和错误中汲取教训,取得成功。有四人不约而同地拿出笔记本,只见四本笔记本的封皮上都工工整整地写着三个字:错题本。
  打开笔记本一看,原来他们把作业或考试中做错的题都收集在这本子里了。他们先把做错的解答原封不动地抄下来,用铅笔标出错的地方;然后认真做一遍,把正确的解答写在错的下面;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错误的类型和失败的原因(这里特别用红笔书写),为的是提醒自己注意。他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改正错题的“三部曲”。
  他们怎么想到建立错题本的呢?原来,每次老师发回考卷,他们只关心分数,得了高分,自然高兴;得了低分,丧气地往书包里一塞了事。后来,他们发现,不少考题是自己平时做过的习题,或者有些考题略作引申,看起来似曾相识,做起来照样出错。有一次,老师在讲评试卷时说:“解答错误,反映了知识的欠缺。一个错误就是一个漏洞,若不及时修补,日积月累就补不胜补;水壶底出现了一个洞,水很快就会漏光,要是漏洞太多,成了一把‘漏壶’,知识还能存住多少?”老师的话引起了他们的深思,他们决心补好漏洞,凡是做错了的题,都要多加反思,一个也不放过。
  说来也怪,开头一两个月,要收入错题本的题目一个接一个,每天要花不少时间;半年以后,需要“登记”的错题就越来越少了,有时候,一星期也碰不上一个。
  有位哲人说:“失败的味道挺苦,包含其间的道理却是甜的。”可见经营“失败”其实是一种“高明”。关键是你必须别出心裁,另辟蹊径。错题本不正是以“失败”反求“成功”的最好实例吗?这难道还不能给我们以深刻而有益的启迪吗?
其他文献
资本管制并未有效控制资本流动,反而导致了微观经济主体缺乏有效的管理风险手段,以及货币当局无法准确统计资本流动。这无疑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和本外币政策的盲目性。    以2008年第三季度为分界线,中国经济所遭遇的外部冲击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之前担心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消失,而急剧的总需求收缩成为宏观调控必须面对的问题。  所有的宏观问题都有其微观基础,中国的实体经济之所以同样将面临来自境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