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以发现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等形式探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第十册《平移覆盖规律》的教学,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一、联系生活,激发强烈的探究兴趣
  任何材料,如果不是从之前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事情中引出,就会流于贫乏和无生命力。把所学的知识与人类的需求和活动的某些情景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们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题求“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数学味太浓,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改编,改编成:先出示一行10个不同的水果,然后问: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我们每天都应该吃一定的水果,这些水果中,你最喜欢吃什么?如果让你任意挑两样,你会挑选哪两样?学生们挑选的方法可真多,如果只能挑选相邻的两个水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尊重个性,提倡多样的探究方法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中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要给学生在课堂中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探索。
  在解决“挑选相邻的两个水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反馈交流时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用画一画、圈一圈、连一连,有的用写一写(如桃子和苹果,苹果和菠萝,菠萝和橙子……),有的利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框移一移来解答。但不管是什么方法,学生都经历了要有序思考,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探究过程。
  三、由扶到放,体现教师的探究引导
  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由扶到放”,通过适时、必要、严谨、有效的引导和精心的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
  教学移框法时,我先示范操作,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操作,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当学生初步会用移框法解答问题,体会到移框法的好处后,我问:如果有500个、5000个数,你还愿意这样移框吗?大家观察记录的数据,想一想:总个数和每次框的个数以及移动次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几种不同的拿法和平移次数又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平移覆盖的规律是什么,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先分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再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沿着“观察比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这条主线进行探究,并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建构新知。
  四、合作交流,经历必要的探究过程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个体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但小组合作式的探究也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小组各成员间充分的协商、合作、交流与对话,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如在学生提出平移覆盖的规律猜想后,我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验证。要求:
  (1)组长分配任务,3人分别移一个框,一人做记录。
  (2)移框前先用猜想的规律说出答案,再操作验证。
  (3)小组里议一议:平移覆盖有什么规律?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观察力更为敏锐,洞察力更加敏感,对含糊不清和纷繁复杂的事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五、学以致用,挖掘灵活的探究素材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后,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去探究解决方法,探究它的各种变式和引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学生掌握平移覆盖的规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种13张纸牌游戏,比牌型大小时,五张同花顺是较大的,那么一副牌一共可以形成多少组同花顺呢?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13-5=8,8 1=9,9×4=36。我又问:最小的同花顺是多少?最大的同花顺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恍然大悟,最大的同花顺是10、J、Q、K、A,所以一共有40组同花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不止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而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调整方向,灵活思考,以期寻求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挖掘提炼探究素材,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在新知运用中,发展思维。
  六、合理评价,体验愉悦的探究成果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探究性课堂,更需要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如在用移动透明方格探究规律时,许多学生是从左往右移的,只有一个学生是从右往左移的。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移,他说:从右边开始移,一眼就能看出需移动几次,如15个数,去掉框住的3个数,剩下12个数,就是要移动12次。”(见下图)我脱口而出:“多巧妙的思考!多精彩的回答!掌声送给他!”全班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平时爱做小动作、不爱举手发言的他,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居然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并多次举手发言了。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在学生心中会唤起自豪感和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得到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其他文献
结合我的理解来看,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然而近年来,在考试指挥棒以及应试教育背景的影响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家长热衷于让学生从小学习英语、奥数等,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却并没有那么重视。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从小具备语文素养,形成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小学生的写话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赞颂名人可贵精神品质的,另外三篇分别是《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与其他三篇课文以及以前学习过的众多写人记事类课文有显著不同,它篇幅短小,就短短四个自然段,描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一生。其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表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是第三自然段,作者也只写了几句话,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学习行为,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力图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平静沉闷
语文课程像其他学科课程知识点鲜明,目标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是散落在课文中的,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挖掘、整合才能体现。尝试“读写互动”的课堂教学几年来,一直在高年级转悠。时隔多年重新回来教三年级,就有一个想法,能否在“读写互动”的思路下,结合学生年段特点,整合教材,抽取教材中“读写互动”的点,串成线,循序渐进,对学生某个方面的言语智能进行有效的提升呢?所谓言语
【摘要】课堂上学生出错是真实思维的反映,教师采用不同的態度对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要以宽容的情怀去对待,可以在顺应错误中找出错的原因;在纠正错误时通透本质;利用错误还能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关键词】课堂教学 纠错 错误资源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采用不同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在常态的听课中常会发现以下情况:  案例一:  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鞋匠的儿子》,你们知道指谁吗?  ……  师:他父亲是
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手段。因此,数学活动要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基本准则,让学生在长期的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数学直觉,纠正不良习惯,在活动中提升自己,强化能力。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知识的感悟和积淀,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直接经验获得,形成替代性经验  根据
FeliOe Oliveira BoDtista來到Kenzo的第一个大动作,并不是大张旗鼓地带来新的系列,而是默默改变了品牌loqo的字体,并将原本融入其中的“Paris”一词拿掉。70年代,创始人Kenzo Takada(高田贤三)是第一个在巴黎声名鹊起的亚洲设计师,自此,Kenzo便成为融贯东西的多元文化代表。而Baptista的这一举动,在向Takada致敬的同时,也宣告着品牌将开启更加自
【摘要】班级读书会是提高小学生单元主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要利用好班级读书会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班级读书会的组织与实施策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技巧的指导,才能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主题阅读 指导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具有比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二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少,见识的事物也少,再加上刚接触写话,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话任务,不是随便写上几句应付了事,就是回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交上来的写话总是成人化作品,缺失了原有的童真童趣。如何激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