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了台前县发展泡桐种植的优势与益处,并从造林地选择、选用良种壮苗、栽植时间确定、栽植穴挖掘、合理施肥、科学栽植、栽后管理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其栽植技术,以期为泡桐带叶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泡桐;带叶栽植;优势;益处;栽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88-01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是我国主要的阔叶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其具有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等优良材质特性[1-3]。
1 台前县发展泡桐种植的优势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栽植经验
台前县地处北纬35°20′0″~36°12′23″,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是泡桐生长的最佳气候带。泡桐是黄淮流域最适生的主要乡土树种,同时又是强阳性树种,根部呼吸代谢快,适宜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气性强的砂壤土上生长。台前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2/3的土地属砂质壤土,适宜泡桐生长,发展潜力大。
1.2 有效解决林粮争地矛盾,生态效益好
泡桐根深肉质,表层毛根少,主要吸收35 cm以下土地的养分和水分,基本不与耕作层上的农作物争肥争水;泡桐4月下旬发芽,5月上旬才形成叶幕,其遮荫时间较杨树晚10~15 d;10月中旬开始落叶,较杨树早10 d左右,生长季节泡桐比杨树遮荫时间少20~25 d;泡桐胁地轻、遮荫少,能有效缓解林粮争地矛盾;对农田生态防护效益好,特别是防止小麦干热风危害效果尤为突出。以泡桐株行距5 m×50 m(40.5株/hm2)间种小麦为例,据调查,一般年份只有10%的面积减产25%,而90%的面积增产8.5%,总体增产5.1%,遇到干热风严重的年份,总体增产可达10%以上。泡桐遮荫虽然对秋作物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幅度小于增产幅度。因此,应把泡桐作为农田林网的重点树种大力推广。
1.3 经济效益高,群众易接受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价值高。以农桐间作为例,在土壤适宜、栽植科学、管理到位的情况下,10年的泡桐胸径可达40 cm以上,单株商品材积可达0.5 m3以上,据笔者到山东桐材加工企业考察,直径在35 cm以上的泡橱圆木,收购价2 500~3 000元/m3,每株泡桐木材年均增值在100元以上,大力发展桐粮间作群众易于接受,积极性高。
2 泡桐带叶栽植的益处
带叶栽泡桐就是在晚秋当泡桐苗木生长停止后,上部叶片脱落前进行的起苗造林。晚秋季节带叶栽泡桐相比较于冬、春两季栽植有2个方面的益处。
2.1 成活率高,回芽率低
据调查,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成活率平均可提高5%,回芽率可降低85%,其原因是带叶栽的泡桐是先生根后发芽,而冬、春季栽的泡桐则是先发芽后生根。其机理是带叶栽泡桐时虽然气温下降,桐苗高生长停止,但地温还较高,适宜根系活动,此时也是苗木干部和根部贮藏养分和水分最丰富的时侯,苗木经断根刺激后,营养物质会很快补充至断根处,产生愈伤组织,生出新根;而冬、春季栽的泡桐,直到3月下旬根部才产生愈伤组织,到4月中旬才生出新根。带叶栽的泡桐生的新根先吸收养分水分供给幼树发芽生长,自然成活率高,回芽率低。
2.2 抽技长,生长快
调查表明,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带叶栽的泡桐比冬、春两季栽的泡桐其当年抽枝长度平均高51%,胸径生长量平均高45%。10月中旬带叶栽的泡桐到11月上旬生出的新根长度可达4 cm以上,比春季栽的泡桐早生根时间长达5个月以上,定植苗带着新根越冬,到春季树体开始活动时,新生根已有较强吸收功能,先吸收养分、水分供给幼树发芽生长,因此带叶栽的泡桐缓苗期短,成活率高,生长快[4]。
3 泡桐带叶栽植技术
3.1 造林地选择
台前县2/3的土地为砂质壤土,适宜泡桐生长。有少量重黏土地栽植泡桐生长不良,不宜栽植。有3类地块不能栽植泡桐:一是低洼易涝地,即春季、秋季积水超过4 d、夏季积水超过2 d的地块;二是重盐碱地,即土壤可溶性含盐量超过0.5%,pH值超过8.3的地块;三是干旱瘠薄地,即无灌溉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0.6%的地块。
3.2 选用良种壮苗
适宜台前县发展的主要泡桐良种有豫杂1号、豫林1号、C125、9501、圆冠泡桐等。壮苗要求:粗度大于1 cm的侧根4条以上、根幅40 cm以上、米径4.5 cm以上、高度4.5 m以上、干直、无病虫害、根干无劈裂损伤,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平茬苗。新育(当年埋根)苗不宜带叶栽植。
3.3 栽植时间确定
一般栽植时间是规范管理的泡桐苗木生长停止后至叶片脱落前,根据当时泡桐生长物候期和根系发育活动习性,以40 cm地温在15~20 ℃,旬均气温18~20 ℃时栽植比较适宜。具体时间大约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下旬,过早苗木上部缺乏木质化,越冬易出现抽干;过晚地温已降低,无法生出新根,栽植效果差。若错过了最佳栽植时间,也可冬季栽植,但最晚不宜超过11月中旬。冬栽时若出现低于0 ℃持
续2 d以上的寒流要及时停止。
3.4 栽植穴挖掘
泡桐的根系为肉质根,穿透能力较弱,在土壤质地较硬较密的情况下,其新根较难扩展和生长。要保证苗木成活,实现速生目标,关键是深挖坑、浅栽植。必须挖大坑,只有挖大坑才能使其新根尽早形成和快速扩展。挖坑规格要求为1 m×1 m;最小不能低于80 cm×80 cm,提倡和鼓励机械挖坑,既能保障挖坑标准,还可节约成本。
3.5 合理施肥 泡桐生长快,需肥量大,合理施底肥不但可以促进生长,也对丛枝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抵抗作用。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造林单位经济条件,每株施经过灭菌的优质畜禽干碎粪3~6 kg、磷酸二氨0.2~0.3 kg,土壤肥力较低、经济条件较好者宜多施,反之则少施。施肥时,要将粪与土按1∶10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填入坑底并踏实[5]。
3.6 科学栽植
带叶栽泡桐总的栽植要求是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从起苗到栽植时间不宜超过2 d)、随浇水(栽植后到浇水时间不宜超过2 d)。当粪肥与坑土混合填入坑内踏实后,再将表土填入坑内逐层踏实,当土填到距地面40 cm时,将苗木植于树坑中央,再填土,并用手轻轻向上提苗5 cm,使根系舒展,并与土壤充分接触,再用脚踏实(避免用棍重捣,以防损伤根系)。当坑土填到距地面10 cm时,将土摊平,然后顺树坑外沿打高出地面30 cm的围堰,围堰堰体要实,以不漏水为标准。泡桐喜光阔冠,单株空间要求大,其栽植密度总的原则是宜稀不宜密;根据不同要求结合台前县实际情况,栽植密度是:泡桐片林5 m×(6~8)m,农桐间作5 m×(40~60)m。农田林网单行株距5 m,双行8 m×(2~4)m,“品”型栽植为宜。廊道绿化的密度可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合理栽植。
3.7 栽后管理
当树坑围堰打好后,在2 d内将围堰坑一次浇满,待坑内水渗完后,再填土踏实,然后沿树坑边沿封高出地面30~35 cm的平项土丘(丘体要实,周面及顶面要光滑)以减缓地温下降和防止苗木倒伏。泡桐带叶栽植后,为防治口灼和病虫危害,增加林相美观,应进行涂白抹红。涂白剂常用的配方是石硫合剂原液∶食盐∶生石灰∶油脂∶水=1.0∶1.0∶6.0∶0.2∶20.0。为延长涂白时间,还可在混合剂中添加适量黏着剂,涂白高度一般在1.5 m为宜。到翌年3月中旬要对定植的泡桐浇1次透墒促根水,4月上旬浇1次催芽水[6]。
4 参考文献
[1] 王宇良.泡桐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4):40-42.
[2] 叶川,熊国根,黄庆海,等.低丘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1(1):1-8.
[3] 谢经荣,徐梁,柯尊发,等.湖北太子山兰考泡桐引种栽培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12(4):110-112.
[4] 黄良汕.杂交泡桐速生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10(3):47-48.
[5] 周永学,樊军锋,刘永红.泡桐良种陕桐3号、4号优良特性及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2(1):85-86.
[6] 侯启创.泡桐优良干型培养[J].安徽林业,2010(3):49.
关键词 泡桐;带叶栽植;优势;益处;栽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88-01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是我国主要的阔叶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其具有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生长快、成材早,木材纹理通直,花纹美观,色泽悦目,材质轻软,密度低,尺寸稳定,不翘不裂等优良材质特性[1-3]。
1 台前县发展泡桐种植的优势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栽植经验
台前县地处北纬35°20′0″~36°12′23″,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是泡桐生长的最佳气候带。泡桐是黄淮流域最适生的主要乡土树种,同时又是强阳性树种,根部呼吸代谢快,适宜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气性强的砂壤土上生长。台前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2/3的土地属砂质壤土,适宜泡桐生长,发展潜力大。
1.2 有效解决林粮争地矛盾,生态效益好
泡桐根深肉质,表层毛根少,主要吸收35 cm以下土地的养分和水分,基本不与耕作层上的农作物争肥争水;泡桐4月下旬发芽,5月上旬才形成叶幕,其遮荫时间较杨树晚10~15 d;10月中旬开始落叶,较杨树早10 d左右,生长季节泡桐比杨树遮荫时间少20~25 d;泡桐胁地轻、遮荫少,能有效缓解林粮争地矛盾;对农田生态防护效益好,特别是防止小麦干热风危害效果尤为突出。以泡桐株行距5 m×50 m(40.5株/hm2)间种小麦为例,据调查,一般年份只有10%的面积减产25%,而90%的面积增产8.5%,总体增产5.1%,遇到干热风严重的年份,总体增产可达10%以上。泡桐遮荫虽然对秋作物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幅度小于增产幅度。因此,应把泡桐作为农田林网的重点树种大力推广。
1.3 经济效益高,群众易接受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价值高。以农桐间作为例,在土壤适宜、栽植科学、管理到位的情况下,10年的泡桐胸径可达40 cm以上,单株商品材积可达0.5 m3以上,据笔者到山东桐材加工企业考察,直径在35 cm以上的泡橱圆木,收购价2 500~3 000元/m3,每株泡桐木材年均增值在100元以上,大力发展桐粮间作群众易于接受,积极性高。
2 泡桐带叶栽植的益处
带叶栽泡桐就是在晚秋当泡桐苗木生长停止后,上部叶片脱落前进行的起苗造林。晚秋季节带叶栽泡桐相比较于冬、春两季栽植有2个方面的益处。
2.1 成活率高,回芽率低
据调查,在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成活率平均可提高5%,回芽率可降低85%,其原因是带叶栽的泡桐是先生根后发芽,而冬、春季栽的泡桐则是先发芽后生根。其机理是带叶栽泡桐时虽然气温下降,桐苗高生长停止,但地温还较高,适宜根系活动,此时也是苗木干部和根部贮藏养分和水分最丰富的时侯,苗木经断根刺激后,营养物质会很快补充至断根处,产生愈伤组织,生出新根;而冬、春季栽的泡桐,直到3月下旬根部才产生愈伤组织,到4月中旬才生出新根。带叶栽的泡桐生的新根先吸收养分水分供给幼树发芽生长,自然成活率高,回芽率低。
2.2 抽技长,生长快
调查表明,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带叶栽的泡桐比冬、春两季栽的泡桐其当年抽枝长度平均高51%,胸径生长量平均高45%。10月中旬带叶栽的泡桐到11月上旬生出的新根长度可达4 cm以上,比春季栽的泡桐早生根时间长达5个月以上,定植苗带着新根越冬,到春季树体开始活动时,新生根已有较强吸收功能,先吸收养分、水分供给幼树发芽生长,因此带叶栽的泡桐缓苗期短,成活率高,生长快[4]。
3 泡桐带叶栽植技术
3.1 造林地选择
台前县2/3的土地为砂质壤土,适宜泡桐生长。有少量重黏土地栽植泡桐生长不良,不宜栽植。有3类地块不能栽植泡桐:一是低洼易涝地,即春季、秋季积水超过4 d、夏季积水超过2 d的地块;二是重盐碱地,即土壤可溶性含盐量超过0.5%,pH值超过8.3的地块;三是干旱瘠薄地,即无灌溉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0.6%的地块。
3.2 选用良种壮苗
适宜台前县发展的主要泡桐良种有豫杂1号、豫林1号、C125、9501、圆冠泡桐等。壮苗要求:粗度大于1 cm的侧根4条以上、根幅40 cm以上、米径4.5 cm以上、高度4.5 m以上、干直、无病虫害、根干无劈裂损伤,木质化程度较高的平茬苗。新育(当年埋根)苗不宜带叶栽植。
3.3 栽植时间确定
一般栽植时间是规范管理的泡桐苗木生长停止后至叶片脱落前,根据当时泡桐生长物候期和根系发育活动习性,以40 cm地温在15~20 ℃,旬均气温18~20 ℃时栽植比较适宜。具体时间大约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下旬,过早苗木上部缺乏木质化,越冬易出现抽干;过晚地温已降低,无法生出新根,栽植效果差。若错过了最佳栽植时间,也可冬季栽植,但最晚不宜超过11月中旬。冬栽时若出现低于0 ℃持
续2 d以上的寒流要及时停止。
3.4 栽植穴挖掘
泡桐的根系为肉质根,穿透能力较弱,在土壤质地较硬较密的情况下,其新根较难扩展和生长。要保证苗木成活,实现速生目标,关键是深挖坑、浅栽植。必须挖大坑,只有挖大坑才能使其新根尽早形成和快速扩展。挖坑规格要求为1 m×1 m;最小不能低于80 cm×80 cm,提倡和鼓励机械挖坑,既能保障挖坑标准,还可节约成本。
3.5 合理施肥 泡桐生长快,需肥量大,合理施底肥不但可以促进生长,也对丛枝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抵抗作用。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造林单位经济条件,每株施经过灭菌的优质畜禽干碎粪3~6 kg、磷酸二氨0.2~0.3 kg,土壤肥力较低、经济条件较好者宜多施,反之则少施。施肥时,要将粪与土按1∶10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填入坑底并踏实[5]。
3.6 科学栽植
带叶栽泡桐总的栽植要求是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从起苗到栽植时间不宜超过2 d)、随浇水(栽植后到浇水时间不宜超过2 d)。当粪肥与坑土混合填入坑内踏实后,再将表土填入坑内逐层踏实,当土填到距地面40 cm时,将苗木植于树坑中央,再填土,并用手轻轻向上提苗5 cm,使根系舒展,并与土壤充分接触,再用脚踏实(避免用棍重捣,以防损伤根系)。当坑土填到距地面10 cm时,将土摊平,然后顺树坑外沿打高出地面30 cm的围堰,围堰堰体要实,以不漏水为标准。泡桐喜光阔冠,单株空间要求大,其栽植密度总的原则是宜稀不宜密;根据不同要求结合台前县实际情况,栽植密度是:泡桐片林5 m×(6~8)m,农桐间作5 m×(40~60)m。农田林网单行株距5 m,双行8 m×(2~4)m,“品”型栽植为宜。廊道绿化的密度可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合理栽植。
3.7 栽后管理
当树坑围堰打好后,在2 d内将围堰坑一次浇满,待坑内水渗完后,再填土踏实,然后沿树坑边沿封高出地面30~35 cm的平项土丘(丘体要实,周面及顶面要光滑)以减缓地温下降和防止苗木倒伏。泡桐带叶栽植后,为防治口灼和病虫危害,增加林相美观,应进行涂白抹红。涂白剂常用的配方是石硫合剂原液∶食盐∶生石灰∶油脂∶水=1.0∶1.0∶6.0∶0.2∶20.0。为延长涂白时间,还可在混合剂中添加适量黏着剂,涂白高度一般在1.5 m为宜。到翌年3月中旬要对定植的泡桐浇1次透墒促根水,4月上旬浇1次催芽水[6]。
4 参考文献
[1] 王宇良.泡桐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4):40-42.
[2] 叶川,熊国根,黄庆海,等.低丘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1(1):1-8.
[3] 谢经荣,徐梁,柯尊发,等.湖北太子山兰考泡桐引种栽培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12(4):110-112.
[4] 黄良汕.杂交泡桐速生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10(3):47-48.
[5] 周永学,樊军锋,刘永红.泡桐良种陕桐3号、4号优良特性及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2(1):85-86.
[6] 侯启创.泡桐优良干型培养[J].安徽林业,201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