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以确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兴市场、内需市场仍将是中国企业的主攻方向。现在考虑拎着钱袋子去享受丰盛的美式大餐,为时尚早。
5月10日,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美国破天荒地对中国做出了“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以及“迅速、全面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诺,中国外交部也声称“对结果很满意”。
但这更像是美国扔出的烟雾弹。因为几乎可以断定,最终的结果远不像乐观者想像的那样乐观。
隐忧来自于美国市场的保护与开放程度。此次会谈中,中方要求美国政府为中资公司提供“公平赛场”,而美国官员的回应是,中美“合作”大于“对立”,双方应当和平竞赛。但现实问题是,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竞争大于合作。美国不会、也很难向中国提供“公平赛场”。
改革开放30年来,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项目累计投资1000亿美元以上。美国通用、福特、摩托罗拉、卡特彼勒、可口可乐等企业早已落户中国。然而,中国对美投资却显得微不足道:历年直接投资存量仅为23亿美元,相当于各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的千分之一。
这种悬殊的差距,潜台词无疑就是:别指望美国。
华为教训
近年来,中国经常抱怨中资公司在美国遭遇法律和机制性障碍,因为美国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向准备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资公司施加限制,造成中资公司在美投资之路并不平坦,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就在今年2月,迫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压力,华为公司宣布撤回收购美国3Leaf公司部分资产的申请。
在美国,在判断什么是构成合理的国家安全威胁因素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很难让人相信,由美国财政部管辖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能在华为收购的交易中找到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可靠证据”。很明显,美国人对华为的投资感到紧张不安。
美国政界对所谓涉及敏感领域或与安全有关的公司收购非常在意。2009年,美国信贷危机达到顶峰时,中国企业购入了贝尔斯登和摩根士丹利的大量股权。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和立法者们纷纷质疑中国人的意图,有些人甚至力图禁止中国进行更多投资。中国企业购买纯资本性质的美国银行的股权,都引起了这么激烈的对抗反应,更何况技术含量更高的华为。
铩羽而归的华为,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国家安全左右市场规则的风险,在美国同样存在。
对角线障碍
目前中国的情况与1970~1980年代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当时日本许多企业纷纷收购美国公司,引发了美国政界和经济界的大恐慌。美国政府“当机立断”地为日本企业设置了诸多的行政障碍。现在,被限制者不过是换成了中国企业而已。
中国与美国,在目前的国际局势发展态势下,已经形成了对角线形式。二者都在针对本国自身利益以及远期战略发展部署,采取各项措施。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需求,被美国政府视为心腹大患,这种态度,绝不会因为一两次会谈就能够彻底转变。
在这一轮的中美对话中,美国对中国汇率问题的担忧并不如过去几年那么强烈,更为紧迫的双边问题是中国对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控制与限制。当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以“候任”中国驻华大使身份,强烈批评中国对外国投资设置歧视性的障碍时,所有人都能清晰地感觉到美国的不满。
境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美博弈的又一个焦点。美国放出的“利好”消息,并不会在短期内帮助中国企业拥有一次美好的“美国之旅”。可以确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兴市场、内需市场仍将是中国企业的主攻方向,现在考虑拎着钱袋子去享受丰盛的美式大餐,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诸葛晓岚
5月10日,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美国破天荒地对中国做出了“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以及“迅速、全面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诺,中国外交部也声称“对结果很满意”。
但这更像是美国扔出的烟雾弹。因为几乎可以断定,最终的结果远不像乐观者想像的那样乐观。
隐忧来自于美国市场的保护与开放程度。此次会谈中,中方要求美国政府为中资公司提供“公平赛场”,而美国官员的回应是,中美“合作”大于“对立”,双方应当和平竞赛。但现实问题是,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竞争大于合作。美国不会、也很难向中国提供“公平赛场”。
改革开放30年来,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项目累计投资1000亿美元以上。美国通用、福特、摩托罗拉、卡特彼勒、可口可乐等企业早已落户中国。然而,中国对美投资却显得微不足道:历年直接投资存量仅为23亿美元,相当于各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的千分之一。
这种悬殊的差距,潜台词无疑就是:别指望美国。
华为教训
近年来,中国经常抱怨中资公司在美国遭遇法律和机制性障碍,因为美国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向准备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资公司施加限制,造成中资公司在美投资之路并不平坦,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就在今年2月,迫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压力,华为公司宣布撤回收购美国3Leaf公司部分资产的申请。
在美国,在判断什么是构成合理的国家安全威胁因素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很难让人相信,由美国财政部管辖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能在华为收购的交易中找到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可靠证据”。很明显,美国人对华为的投资感到紧张不安。
美国政界对所谓涉及敏感领域或与安全有关的公司收购非常在意。2009年,美国信贷危机达到顶峰时,中国企业购入了贝尔斯登和摩根士丹利的大量股权。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和立法者们纷纷质疑中国人的意图,有些人甚至力图禁止中国进行更多投资。中国企业购买纯资本性质的美国银行的股权,都引起了这么激烈的对抗反应,更何况技术含量更高的华为。
铩羽而归的华为,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国家安全左右市场规则的风险,在美国同样存在。
对角线障碍
目前中国的情况与1970~1980年代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当时日本许多企业纷纷收购美国公司,引发了美国政界和经济界的大恐慌。美国政府“当机立断”地为日本企业设置了诸多的行政障碍。现在,被限制者不过是换成了中国企业而已。
中国与美国,在目前的国际局势发展态势下,已经形成了对角线形式。二者都在针对本国自身利益以及远期战略发展部署,采取各项措施。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需求,被美国政府视为心腹大患,这种态度,绝不会因为一两次会谈就能够彻底转变。
在这一轮的中美对话中,美国对中国汇率问题的担忧并不如过去几年那么强烈,更为紧迫的双边问题是中国对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控制与限制。当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以“候任”中国驻华大使身份,强烈批评中国对外国投资设置歧视性的障碍时,所有人都能清晰地感觉到美国的不满。
境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美博弈的又一个焦点。美国放出的“利好”消息,并不会在短期内帮助中国企业拥有一次美好的“美国之旅”。可以确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兴市场、内需市场仍将是中国企业的主攻方向,现在考虑拎着钱袋子去享受丰盛的美式大餐,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诸葛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