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市化发展是甘肃省“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当前,甘肃在城市化发展水平和质量方面,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城镇结构体系、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等来推进甘肃城市化发展,就成为甘肃省“十二五”时期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16 文献标识码:A
一、甘肃城市化发展现状
(一)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甘肃城市化也日趋快速发展,由1990年的22.01%,上升至2009年的32.65%,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甘肃城市化速度得以快速发展,年均增长0.96个百分点,按诺瑟姆城市化曲线划分,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二)城市聚集能力加强,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城市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09年,甘肃省全社会生产总值3387.5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18.48:40.70:40.82调整为 14.7:45.1:40.2 ,产业贡献率分别为6.81、48.69、44.50。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推动了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就业结构的转变。2009年,甘肃城乡就业结构由2000年的24.01:75.99调整为32.65:67.35,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甘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质量不高。
2002年以来,甘肃省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同全国水平比较,甘肃省在城市化推进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2002年,甘肃城市化率为25.96%,相对于全国39.10%的城市化率来说,滞后13.14%。至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6.60%,甘肃为32.65%,仍然滞后13.95%。
(二)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到2008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5个,其中:特大城市 122个;大城市118个;中等城市151个;小城市264个;建制镇19234个。甘肃省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1%,但仅分布着14个城市,为全国的2.10%;其中特大城市1个,占全国的0.8%,大城市占全国的0.84%,中等城市占1.3%,小城市占3.7%。特大城市数量少,中等城市不发达,处于两者之间大城市相对缺乏,无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传导与带动作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结构,不利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发挥,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三)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有效地发挥第二三产业对城市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2009年甘肃省工业实现增加值1136亿元,其中,重工业增加967亿元,占85%,轻工业增加169亿元,占15%;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为典型的重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层次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2009年,全省石化、有色、电力和冶金工业完成增加值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77%、17.64%、12.84%和12.60%,四个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5.85%;与此同时,甘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2009年,甘肃省第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1527.2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2%,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业发展上,其中交通运输业占18.23%、商贸流通业占64.49,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低,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不利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与质量。
三、“十二五”推进甘肃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城镇结构体系。
1、提升兰州市城市地位,优化城市结构。兰州属特大城市,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城市,也是西北交通通讯的枢纽,优化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就要根据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和宏观环境,科学确定兰州市城市经济职能,从市区、市域、都市圈等不同地域层次,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空间,扩大中心城市对邻近城镇的带动和空间关联能力;促进白银、定西、临夏、永登等外围城镇的发展,形成以兰州市为中心,空间联系快捷的都市圈,实现兰州市和兰州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全省城镇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联动全局的关键作用,按照“功能完善、壮大规模、增强辐射”的发展方向,合理调整优化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强化中等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中等城市的综合功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等城市的联结、带动功能,以促进甘肃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并进发展。
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依托,发展小城镇,可以为甘肃省城镇化提供长久动力,可以提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9年10月19日,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 “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中心是指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就是要率先启动兰州,推进兰白经济圈建设,将兰州周边城镇纳入兰州发展总体规划,不断拓展兰州市区发展空间,逐步实现兰州、白银及周边城镇经济的相互融合,把兰州建设成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辐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两翼是指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陇东地区要加快天水市建设步伐,强化天水市与兰州经济圈、陇东地区和关中经济区的联系;同时要加快平庆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陇东南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陇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河西地区要加快建设形成酒嘉经济区、张掖经济区、金武经济区,以此带动河西地区的发展。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1、调整工业结构。当前,甘肃省工业化呈现出明显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工业发展多集中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由此也引致城镇就业结构的不合理。2009年,甘肃省从业人员合计1488.6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23.09万人,第二产业227.16万人,第三产业338.38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62.1:15.26:22.73,而2009年甘肃省的产业结构比例为14.7:45.1:40.2,说明产值占全省总产值45.1%的工业部门,只吸纳了15.26%的社会劳动力,大部分劳动力仍然集中在第一产业,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发挥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基于此,调整工业结构就显得尤为迫切。调整工业结构,应以大中城市为依托,通过对大中城市的工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辐射带动县城和小城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以此增强工业就业能力,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因此,要积极推行工业强省战略,把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加工度高的制造业放在城市经济的突出地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缓解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压力,逐步增加工业企业就业率,形成较为合理的就业结构,促进甘肃工业经济良好的发展。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加快改造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政府要加强规划指导,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逐步实现趋于合理的经济结构。□
(作者: 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学学士,1997年9月在嘉峪关市委党校任教至今,讲师)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甘肃发展年鉴 2010 .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键词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16 文献标识码:A
一、甘肃城市化发展现状
(一)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甘肃城市化也日趋快速发展,由1990年的22.01%,上升至2009年的32.65%,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甘肃城市化速度得以快速发展,年均增长0.96个百分点,按诺瑟姆城市化曲线划分,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二)城市聚集能力加强,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城市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09年,甘肃省全社会生产总值3387.5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18.48:40.70:40.82调整为 14.7:45.1:40.2 ,产业贡献率分别为6.81、48.69、44.50。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推动了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就业结构的转变。2009年,甘肃城乡就业结构由2000年的24.01:75.99调整为32.65:67.35,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甘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质量不高。
2002年以来,甘肃省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同全国水平比较,甘肃省在城市化推进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2002年,甘肃城市化率为25.96%,相对于全国39.10%的城市化率来说,滞后13.14%。至2009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6.60%,甘肃为32.65%,仍然滞后13.95%。
(二)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到2008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5个,其中:特大城市 122个;大城市118个;中等城市151个;小城市264个;建制镇19234个。甘肃省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1%,但仅分布着14个城市,为全国的2.10%;其中特大城市1个,占全国的0.8%,大城市占全国的0.84%,中等城市占1.3%,小城市占3.7%。特大城市数量少,中等城市不发达,处于两者之间大城市相对缺乏,无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传导与带动作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结构,不利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发挥,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三)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有效地发挥第二三产业对城市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2009年甘肃省工业实现增加值1136亿元,其中,重工业增加967亿元,占85%,轻工业增加169亿元,占15%;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为典型的重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层次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2009年,全省石化、有色、电力和冶金工业完成增加值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77%、17.64%、12.84%和12.60%,四个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5.85%;与此同时,甘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2009年,甘肃省第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1527.2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2%,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业发展上,其中交通运输业占18.23%、商贸流通业占64.49,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低,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不利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与质量。
三、“十二五”推进甘肃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城镇结构体系。
1、提升兰州市城市地位,优化城市结构。兰州属特大城市,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城市,也是西北交通通讯的枢纽,优化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就要根据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和宏观环境,科学确定兰州市城市经济职能,从市区、市域、都市圈等不同地域层次,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空间,扩大中心城市对邻近城镇的带动和空间关联能力;促进白银、定西、临夏、永登等外围城镇的发展,形成以兰州市为中心,空间联系快捷的都市圈,实现兰州市和兰州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全省城镇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联动全局的关键作用,按照“功能完善、壮大规模、增强辐射”的发展方向,合理调整优化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强化中等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中等城市的综合功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等城市的联结、带动功能,以促进甘肃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并进发展。
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依托,发展小城镇,可以为甘肃省城镇化提供长久动力,可以提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9年10月19日,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 “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中心是指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就是要率先启动兰州,推进兰白经济圈建设,将兰州周边城镇纳入兰州发展总体规划,不断拓展兰州市区发展空间,逐步实现兰州、白银及周边城镇经济的相互融合,把兰州建设成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辐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两翼是指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陇东地区要加快天水市建设步伐,强化天水市与兰州经济圈、陇东地区和关中经济区的联系;同时要加快平庆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陇东南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陇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河西地区要加快建设形成酒嘉经济区、张掖经济区、金武经济区,以此带动河西地区的发展。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1、调整工业结构。当前,甘肃省工业化呈现出明显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工业发展多集中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由此也引致城镇就业结构的不合理。2009年,甘肃省从业人员合计1488.6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23.09万人,第二产业227.16万人,第三产业338.38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62.1:15.26:22.73,而2009年甘肃省的产业结构比例为14.7:45.1:40.2,说明产值占全省总产值45.1%的工业部门,只吸纳了15.26%的社会劳动力,大部分劳动力仍然集中在第一产业,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发挥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基于此,调整工业结构就显得尤为迫切。调整工业结构,应以大中城市为依托,通过对大中城市的工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辐射带动县城和小城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以此增强工业就业能力,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因此,要积极推行工业强省战略,把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加工度高的制造业放在城市经济的突出地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缓解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压力,逐步增加工业企业就业率,形成较为合理的就业结构,促进甘肃工业经济良好的发展。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加快改造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政府要加强规划指导,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逐步实现趋于合理的经济结构。□
(作者: 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学学士,1997年9月在嘉峪关市委党校任教至今,讲师)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甘肃发展年鉴 2010 .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