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明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著称,“冰山原则”更可谓其首创。在海明威引领的“冰山文体”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以张祥麟先生译的《山如白象》为例,通过对该短篇小说中场景及意象等的象征意蕴进行探讨,分析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小说主题的隐喻。
关键词:海明威 山如白象 冰山原则 象征主义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电报式”和“冰山体”风格著称,作品文笔简练却内涵丰富,善于通过象征手法引导读者进行反思和探讨。《山如白象》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个小车站,由男女主角关于去做流产手术的对话贯穿,全文虽不足二千字,却短小精悍,发人深思。
一、冰山原则与象征
海明威在1932年发表的《午后之死》中总结自己的创作原则时提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意就是主张表达的简练与含蓄,显八分之一而盖八分之七,而这八分之七当中的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象征来实现的。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志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具体的东西越少就越抽象,愈是抽象就愈有可能带有象征的性质。按照海明崴的“冰山原则”,小说文本是作品的“八分之一”,大量的“八分之七”隐在文本之下靠读者一起创作出来。要达到这种效果,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象征意蕴在内。[1]
《山如白象》中,作者基本上抛开了一切有碍的场景描述,单纯地以男女主公之间的对话演绎,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用得炉火纯青,让读者从简练的对话当中,感受故事的主题和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被压抑的爱恨情仇。
二、“白象”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数次提到“白象”,题目也是由此而来。相对于“山如白象”这一标题,倘若把“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逐字译为“白象似的群山”就稍显直白了,显然前者更具韵味。其中,“白象”蕴含了豐富的寓意。首先,“山如白象”的标题就极具内涵,海明威试图通过此种比喻,以山的起伏之态和白象的丰腴之姿,暗示女主角的凸起的腹部,表明有孕在身。
其次,研究者普遍认为,这里的“白象”暗指了少女所怀的胎儿。“白象”一词的使用源自典故。古暹罗国(即泰国),盛产大象,而其中白色的大象是极其稀少的,因此被视为珍宝,只能供奉,不能役使。由于白象不劳动,单纯供养起来开销是极大的,即使是一般的贵族也无法承担。后来英语就把白象(white elephant) 称为昂贵而无用的东西的代名词,在全世界都通行。本文中把少女腹中所怀的胎儿喻为“白象”,便有甜蜜的负担之意。从女孩的角度讲,她是喜爱并且希望留下孩子的;然而从男人的角度出发,却将其视为累赘,是想要摆脱的包袱。
女孩在对话中四次提及“白象”,语气态度也不尽相同:
“山冈的模样如同白象,”她说。
“我从来没见过象,”男的只管喝啤酒。
“没见过,你也不会看见。”
这部分对话中,女孩是坚定和充满希望的,然而男人流露出的毫不在意的态度使气氛显得紧张起来。
“行啦。”
“就这样。我可是尽力的。我说过山冈如白象。这难道不就是想开去?”
“是想开去。”
此时,女孩已经开始产生了动摇,希望从男人那里得到肯定。接着:
“这些山冈挺美,”她说。“山冈并不是真的如同白象。我是说透过树林看到的山冈表面的颜色。”
“我们要不要再来一杯?”
在这里,女孩显然已经受到男人态度的影响,开始产生转变和质疑。男人也已经不在回应这个话题,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最后一次,女孩说“我知道。但要是我去做了,那么就算我认为样样如同白象,事情照样会重归于好,而你就喜欢这样?”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倘若我这次听你的去做了手术,那么以后就算我们出现分歧,你也不会在意吗?”此时,女孩已经开始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忧虑了,害怕男人并不是真的爱她。
倘若果真如此,那么女孩是不是也就成为了他们这段关系中的“白象”?就如同她腹中的胎儿一样被男人视为避之不及的负担?
三、相关称谓的象征意蕴
小说中对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称呼,也同样含有深刻意味。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男人,姑娘,酒吧老板娘。除了姑娘被称为“吉格”(Jig)以外,另外两人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及名字。我们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年龄,职业都无从知晓。男主人公被称为“美国人”、“男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海明威如此的用意,其实是以此泛指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同男主人公一样不负责任,自私狭隘的一类人。
女主人公吉格被一再提及到是个“姑娘”,说明她与男人之间是具有相当的年龄差距的,她是年轻的。在英语中,“Jig”一词指的是一种节奏轻快的爱尔兰舞曲,在这里用来称呼女主人公,也说明了女孩的年轻和活力。有研究者分析,Jig并非人名,而是美国男人给女孩起的名字,而这个名字多少表达了美国男人对女孩不够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和感情,甚至是随意和蔑视。[2]
昆德拉认为,男女主人公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关系可能:男人或许是个有妇之夫,逼着他的情妇堕胎以迁就自己的妻子;他或许是个单身男人,希望她堕胎是因担心生活变得过于复杂;但也有可能他是出于一个无私的考虑,怕孩子的降生会给姑娘招来麻烦;——或者,人们什么都可以想象——他已患了绝症,怕丢下姑娘独自一人带孩子;人们还可以想象孩子是另一个男人的……隐藏在对话后的 种种可能的情况是难以计数的。[3]海明威将“留白”这一写作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迷惘的一代,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合乎想象的揣测。主人公或许也是迷茫的,对自己的生活,看不到未来的光。
四、场景描写的象征隐喻 小说开头就为读者制造了一种闷热的氤氲:这一边,烈日之下,无树无荫,车站被两股铁道夹在中间。字里行间都暗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密不透风,焦灼沉闷。一个“夹”字更是隐含着女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被动地位,姑娘就像是车站一样孤立无援,被现实和男人逼迫得毫无挣扎的余地。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利于从小说一开始便体会出故事的走向和情感的基调。
当女孩坐下开始眺望远处的群山时,阳光下的景象本该是光艳夺目的,是生机勃发的。可是从女孩的视角看去却是:山冈一片灰白,乡野满目枯焦。顿生悲凉,“灰白”、“枯焦”二词更让人觉得生活就仿佛眼前这景色一般,黯淡无望,凄然无光。读者似乎同女孩一样感同身受,女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无疑是低落甚至沉重的。
小说接着便是男人同姑娘之间关于做手术的对话,尽管双方都表现的欲盖弥彰,略微敏感,我们仍旧可以从中听出,男人一直在劝女孩去做的是流产手术。在男人反复的劝说下,原本怀有希望留下孩子的吉格,最终同意去堕胎。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有一个片段描写到姑娘起身走到车站尽头,眺望对面的风景,看到的是“一片片的农田和树林。河对岸的更远处,山冈连绵。一抹云影在田野上掠过。”相对于最开始的“一片灰白,满目枯焦”, 这样的景色无疑是安逸和谐的。或许这也是女孩所追求向往的,可惜偏偏事与愿违,她同男人的生活是颠沛流离的,无枝可依的。(这点我们从小说中对他们的行李包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包上贴着他们曾经留宿的各家旅店的标签。)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的对比冲撞之下,女孩的心情是波澜起伏的(生育还是堕胎?),她想拥有的是稳定安心的状态,然而却不能如愿以偿。
小说最后,男人提起行李望向火车开来的方向,不见火车,只看到绵延的铁轨伸向无尽的远方。笔者认为,这段描述鲜有地从男人的角度进行了叙述描写,也是有其用意的。这里的火车可以被认为是代表了男主人公的未来的生活,他期望火车早点来到,姑娘去做过流产,然后万事大吉。可是与此同时,他又是看不到前景的,男人自己也不知道未来会何去何从。这正是“迷惘的一代”:自私,虚伪,放纵自我,及时行乐,不负责任。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从最初姑娘与男人之间的小争执,发展到最后看似两人意见达成一致。这其实也是貌合神离的。不论最终姑娘对酒吧女人的“嫣然一笑”,还是对男人的“笑脸相迎”,都带了些许的无奈心酸。有害怕被男人抛弃,因而屈服讨好的意味。这也影射了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女性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得不向男权主义低头的现实。
五、从对话分析看象征手法
上文已经提到过,《山如白象》整片小说是以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贯穿始终的,因此他们之间对话的用词以及语气,对人物的刻画和小说的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明威的“冰山文体”同样充斥在对话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有着强烈的暗含意义。例如,在男人和姑娘喝啤酒的时候,有了以下的对话:
“味道像甘草,甜中带苦,”姑娘说,放下杯子。
“样样都这个味。”
“是的,”姑娘说。“样样像甘草,甜中带苦。特别是你长久想望的每样东西,都像苦艾酒。”
“哎,别吵了。”
寥寥数语,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起伏跃然于目。姑娘是充满幻想的,她把生活也看做是苦艾酒一般,甜中带苦,甚至苦尽甘来。她渴望留下孩子,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然而男人却是一副出心不在焉的表现,答话也极为敷衍简单。或许男人心里正在盘算着如何说服女孩去做手术,全然没有站在女孩的立场考虑。面对姑娘的些微抱怨,只是用“别吵了”搪塞敷衍。
另外,男人反复对姑娘提到“那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手术”“不过我知道那十分简单”“因为那十分简单”“只是我知道那十分简单”。尽管男人口口声声说不愿意强迫女孩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却一直在对女孩施加无形的压力,想要她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做掉。我们可以看出男人是虚伪冷漠的,是心口不一的。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考虑女孩的感受,只是通过如此的“软暴力”,让女孩最终去做流产手术。
面对男人敷衍的态度,姑娘其实已经了然于心。于是当吉格感慨“我们本来可以享受这一切。但我们都在使愿望落空。”男人继续回应空口言,想让女孩相信手术过后,一切将恢复原样,美好如初时。女孩连续用了四次“不,我们不能。”进行否定。这个时候,女孩已经明白,事情发展的轨道已经改变,她和美国男人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接着,对话发展到最激烈的阶段。面对男人反复的,虚伪的表白。女孩终于忍无可忍,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愿再讨论下去。此时,她连用了七个“please”,体现了女孩绝望的心情,她的口气是软弱的,无助的,祈求的,是愤慨的。
最终,一直等待的火车还没有到来,冲突其实并没有解决,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它似乎只是一个片段,一个过场,故事还没发生就已经结束。就像人生,头尾完整的事件只存在于想象,我们能看到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微光。[4]
总之,《山如白象》这篇短小而精悍的小说,通过简洁含蓄的语言,向读者们揭示了丰富深刻的主题,表达了海明威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战争过后爱的缺失的呐喊,以及对女性权利解放的呼吁。小说中,象征主义手法被彰显得淋漓尽致,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杨红红.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其《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文艺理论).2008(12):82.
[2]铁红玲,王平.再读《白象似的群山》[J].西安社会科学,2011(02):161.
[3]米兰·昆德拉,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O1):129 .
[4]郑伟.女性异样的呐喊[N].凯里学院学报,2012(04):98.
[5]海明威,著.翟象俊,译.白象似的群山[M].海明威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海明威,著.张祥麟,译.山如白象[M].2012(12).
关键词:海明威 山如白象 冰山原则 象征主义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电报式”和“冰山体”风格著称,作品文笔简练却内涵丰富,善于通过象征手法引导读者进行反思和探讨。《山如白象》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个小车站,由男女主角关于去做流产手术的对话贯穿,全文虽不足二千字,却短小精悍,发人深思。
一、冰山原则与象征
海明威在1932年发表的《午后之死》中总结自己的创作原则时提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意就是主张表达的简练与含蓄,显八分之一而盖八分之七,而这八分之七当中的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象征来实现的。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志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具体的东西越少就越抽象,愈是抽象就愈有可能带有象征的性质。按照海明崴的“冰山原则”,小说文本是作品的“八分之一”,大量的“八分之七”隐在文本之下靠读者一起创作出来。要达到这种效果,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象征意蕴在内。[1]
《山如白象》中,作者基本上抛开了一切有碍的场景描述,单纯地以男女主公之间的对话演绎,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用得炉火纯青,让读者从简练的对话当中,感受故事的主题和女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被压抑的爱恨情仇。
二、“白象”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数次提到“白象”,题目也是由此而来。相对于“山如白象”这一标题,倘若把“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逐字译为“白象似的群山”就稍显直白了,显然前者更具韵味。其中,“白象”蕴含了豐富的寓意。首先,“山如白象”的标题就极具内涵,海明威试图通过此种比喻,以山的起伏之态和白象的丰腴之姿,暗示女主角的凸起的腹部,表明有孕在身。
其次,研究者普遍认为,这里的“白象”暗指了少女所怀的胎儿。“白象”一词的使用源自典故。古暹罗国(即泰国),盛产大象,而其中白色的大象是极其稀少的,因此被视为珍宝,只能供奉,不能役使。由于白象不劳动,单纯供养起来开销是极大的,即使是一般的贵族也无法承担。后来英语就把白象(white elephant) 称为昂贵而无用的东西的代名词,在全世界都通行。本文中把少女腹中所怀的胎儿喻为“白象”,便有甜蜜的负担之意。从女孩的角度讲,她是喜爱并且希望留下孩子的;然而从男人的角度出发,却将其视为累赘,是想要摆脱的包袱。
女孩在对话中四次提及“白象”,语气态度也不尽相同:
“山冈的模样如同白象,”她说。
“我从来没见过象,”男的只管喝啤酒。
“没见过,你也不会看见。”
这部分对话中,女孩是坚定和充满希望的,然而男人流露出的毫不在意的态度使气氛显得紧张起来。
“行啦。”
“就这样。我可是尽力的。我说过山冈如白象。这难道不就是想开去?”
“是想开去。”
此时,女孩已经开始产生了动摇,希望从男人那里得到肯定。接着:
“这些山冈挺美,”她说。“山冈并不是真的如同白象。我是说透过树林看到的山冈表面的颜色。”
“我们要不要再来一杯?”
在这里,女孩显然已经受到男人态度的影响,开始产生转变和质疑。男人也已经不在回应这个话题,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最后一次,女孩说“我知道。但要是我去做了,那么就算我认为样样如同白象,事情照样会重归于好,而你就喜欢这样?”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倘若我这次听你的去做了手术,那么以后就算我们出现分歧,你也不会在意吗?”此时,女孩已经开始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忧虑了,害怕男人并不是真的爱她。
倘若果真如此,那么女孩是不是也就成为了他们这段关系中的“白象”?就如同她腹中的胎儿一样被男人视为避之不及的负担?
三、相关称谓的象征意蕴
小说中对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称呼,也同样含有深刻意味。故事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男人,姑娘,酒吧老板娘。除了姑娘被称为“吉格”(Jig)以外,另外两人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及名字。我们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年龄,职业都无从知晓。男主人公被称为“美国人”、“男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海明威如此的用意,其实是以此泛指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同男主人公一样不负责任,自私狭隘的一类人。
女主人公吉格被一再提及到是个“姑娘”,说明她与男人之间是具有相当的年龄差距的,她是年轻的。在英语中,“Jig”一词指的是一种节奏轻快的爱尔兰舞曲,在这里用来称呼女主人公,也说明了女孩的年轻和活力。有研究者分析,Jig并非人名,而是美国男人给女孩起的名字,而这个名字多少表达了美国男人对女孩不够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和感情,甚至是随意和蔑视。[2]
昆德拉认为,男女主人公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关系可能:男人或许是个有妇之夫,逼着他的情妇堕胎以迁就自己的妻子;他或许是个单身男人,希望她堕胎是因担心生活变得过于复杂;但也有可能他是出于一个无私的考虑,怕孩子的降生会给姑娘招来麻烦;——或者,人们什么都可以想象——他已患了绝症,怕丢下姑娘独自一人带孩子;人们还可以想象孩子是另一个男人的……隐藏在对话后的 种种可能的情况是难以计数的。[3]海明威将“留白”这一写作技巧发挥的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迷惘的一代,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合乎想象的揣测。主人公或许也是迷茫的,对自己的生活,看不到未来的光。
四、场景描写的象征隐喻 小说开头就为读者制造了一种闷热的氤氲:这一边,烈日之下,无树无荫,车站被两股铁道夹在中间。字里行间都暗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密不透风,焦灼沉闷。一个“夹”字更是隐含着女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被动地位,姑娘就像是车站一样孤立无援,被现实和男人逼迫得毫无挣扎的余地。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利于从小说一开始便体会出故事的走向和情感的基调。
当女孩坐下开始眺望远处的群山时,阳光下的景象本该是光艳夺目的,是生机勃发的。可是从女孩的视角看去却是:山冈一片灰白,乡野满目枯焦。顿生悲凉,“灰白”、“枯焦”二词更让人觉得生活就仿佛眼前这景色一般,黯淡无望,凄然无光。读者似乎同女孩一样感同身受,女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无疑是低落甚至沉重的。
小说接着便是男人同姑娘之间关于做手术的对话,尽管双方都表现的欲盖弥彰,略微敏感,我们仍旧可以从中听出,男人一直在劝女孩去做的是流产手术。在男人反复的劝说下,原本怀有希望留下孩子的吉格,最终同意去堕胎。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有一个片段描写到姑娘起身走到车站尽头,眺望对面的风景,看到的是“一片片的农田和树林。河对岸的更远处,山冈连绵。一抹云影在田野上掠过。”相对于最开始的“一片灰白,满目枯焦”, 这样的景色无疑是安逸和谐的。或许这也是女孩所追求向往的,可惜偏偏事与愿违,她同男人的生活是颠沛流离的,无枝可依的。(这点我们从小说中对他们的行李包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包上贴着他们曾经留宿的各家旅店的标签。)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的对比冲撞之下,女孩的心情是波澜起伏的(生育还是堕胎?),她想拥有的是稳定安心的状态,然而却不能如愿以偿。
小说最后,男人提起行李望向火车开来的方向,不见火车,只看到绵延的铁轨伸向无尽的远方。笔者认为,这段描述鲜有地从男人的角度进行了叙述描写,也是有其用意的。这里的火车可以被认为是代表了男主人公的未来的生活,他期望火车早点来到,姑娘去做过流产,然后万事大吉。可是与此同时,他又是看不到前景的,男人自己也不知道未来会何去何从。这正是“迷惘的一代”:自私,虚伪,放纵自我,及时行乐,不负责任。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从最初姑娘与男人之间的小争执,发展到最后看似两人意见达成一致。这其实也是貌合神离的。不论最终姑娘对酒吧女人的“嫣然一笑”,还是对男人的“笑脸相迎”,都带了些许的无奈心酸。有害怕被男人抛弃,因而屈服讨好的意味。这也影射了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女性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得不向男权主义低头的现实。
五、从对话分析看象征手法
上文已经提到过,《山如白象》整片小说是以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贯穿始终的,因此他们之间对话的用词以及语气,对人物的刻画和小说的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明威的“冰山文体”同样充斥在对话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有着强烈的暗含意义。例如,在男人和姑娘喝啤酒的时候,有了以下的对话:
“味道像甘草,甜中带苦,”姑娘说,放下杯子。
“样样都这个味。”
“是的,”姑娘说。“样样像甘草,甜中带苦。特别是你长久想望的每样东西,都像苦艾酒。”
“哎,别吵了。”
寥寥数语,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起伏跃然于目。姑娘是充满幻想的,她把生活也看做是苦艾酒一般,甜中带苦,甚至苦尽甘来。她渴望留下孩子,开始一种新的生活。然而男人却是一副出心不在焉的表现,答话也极为敷衍简单。或许男人心里正在盘算着如何说服女孩去做手术,全然没有站在女孩的立场考虑。面对姑娘的些微抱怨,只是用“别吵了”搪塞敷衍。
另外,男人反复对姑娘提到“那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手术”“不过我知道那十分简单”“因为那十分简单”“只是我知道那十分简单”。尽管男人口口声声说不愿意强迫女孩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却一直在对女孩施加无形的压力,想要她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做掉。我们可以看出男人是虚伪冷漠的,是心口不一的。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考虑女孩的感受,只是通过如此的“软暴力”,让女孩最终去做流产手术。
面对男人敷衍的态度,姑娘其实已经了然于心。于是当吉格感慨“我们本来可以享受这一切。但我们都在使愿望落空。”男人继续回应空口言,想让女孩相信手术过后,一切将恢复原样,美好如初时。女孩连续用了四次“不,我们不能。”进行否定。这个时候,女孩已经明白,事情发展的轨道已经改变,她和美国男人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接着,对话发展到最激烈的阶段。面对男人反复的,虚伪的表白。女孩终于忍无可忍,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愿再讨论下去。此时,她连用了七个“please”,体现了女孩绝望的心情,她的口气是软弱的,无助的,祈求的,是愤慨的。
最终,一直等待的火车还没有到来,冲突其实并没有解决,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它似乎只是一个片段,一个过场,故事还没发生就已经结束。就像人生,头尾完整的事件只存在于想象,我们能看到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微光。[4]
总之,《山如白象》这篇短小而精悍的小说,通过简洁含蓄的语言,向读者们揭示了丰富深刻的主题,表达了海明威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战争过后爱的缺失的呐喊,以及对女性权利解放的呼吁。小说中,象征主义手法被彰显得淋漓尽致,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杨红红.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其《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文艺理论).2008(12):82.
[2]铁红玲,王平.再读《白象似的群山》[J].西安社会科学,2011(02):161.
[3]米兰·昆德拉,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O1):129 .
[4]郑伟.女性异样的呐喊[N].凯里学院学报,2012(04):98.
[5]海明威,著.翟象俊,译.白象似的群山[M].海明威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海明威,著.张祥麟,译.山如白象[M].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