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的重要内容,我就高中新课标中的八首宋词为例,引导学生从宋词的基本常识和文本的解读来让他们感受到宋词的优雅,培养他们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古诗词的素养,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关键词:古诗文;宋词;文本;鉴赏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的重要内容!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大大超出以前,达到了35%-40%,如人教版《语文·必修1》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必修2》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必修3》学习唐代诗歌和古代议论性散文,《必修4》学习宋词和古代人物传记,《必修5》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这既是课程标准制定者“民族责任心”的体现,也表明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
笔者在这里就以人教版《必修4》所选的八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为例来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通过学习这八首词,学生能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能读懂一首词的意思并且学习一些比较典雅的词语。
一、积累词的基本常识
词学(词或辞),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曲子词、诗馀、长短句、乐府。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而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词,几乎是已经脱离曲调而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所以,要让学生读懂词,应先让学生熟悉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在这之前学生比较零散的读了些宋词,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每首词都有个词牌,也称为词格、词调,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我们课文里的《雨霖铃》《念奴娇》《声声慢》等,它们不是一首诗的名字,它们是一个音乐的词牌,一定是有一个歌唱的旋律的。而所谓的填词,就是诗人拿到《雨霖铃》,按照这个音乐把文字放进去。就如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童年》的旋律很熟悉,可是你觉得它的文字不够雅,那么你就把它的文字抽掉,换另外的文字进去,但是每个词牌都有它的限制,有几个字,压什么韵都是有要求的。上课时,我就以课文这八首词的词牌为例,教授学生有关词牌的基本知识。
如《望海潮》107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一韵到底;《雨霖铃》103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100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定风波》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水龙吟》102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永遇乐》104字,始创于柳永,押仄声韵,也有用平声韵的。《醉花阴》52字,仄韵格,上下阕各五句,前后片各三仄韵,第三句用平脚不入韵,其余一、四、五句用韵。《声声慢》97字,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这八首词都是双调,其中《醉花阴》小令,《定风波》属中调以外,其它六首:《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都是属于长调。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如柳永的《雨霖铃》表达的就是一种离别之情;李清照的《醉花阴》写的是重阳节,因思念远行的丈夫而无法排遣的愁思,《声声慢》更是写南渡以后无法排除的愁苦。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大至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写出了苏东坡豪迈又豁达的心境,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了要北伐抗金、收复家国的理想。
二、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对词的基本常识有了总体的了解以后,就要引导他们进入对文本的解读,让他们真正从文本中感受到宋词的优雅,培养他们优雅的审美情趣。
虽然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积弱不振的朝代,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却非常高,宋代开国以后的帝王,开始追求一种文人的优雅,宋朝对文人有一种特别的尊重,宋徽宗他本身词就写得很好,上层的文化品位会带动整个社会风气,于是宋朝的文化里有他特有的优雅。
在宋朝优雅的文化环境里,宋朝的文人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字修养,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比较典雅的词,比如“烟柳”、“画桥”、“云树”,这些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它们的意思是:如烟的柳树、如画的桥、像云的树。通过学习,慢慢积累自己的文学修养。
学生在熟读这八首词后,就会发现不同的词人的用词也有很多是一样,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如“自古”:“钱塘自古繁华”、“多情自古伤离别”;“千古”:“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江山”;“雪”:“怒涛卷霜雪”、“卷起千堆雪”;“好景”:“异日图将好景”、“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等等,相同的用词多达二十几处。
除了用词相同之外,这八首词还有一个共同之处,词人是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来写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的,他们用写作的方式来对抗人生的“虚无”和宇宙的“无限”,正如帕斯卡尔说的“宇宙通过空间涵盖了我,但是我通过思想掌握了宇宙”,引导学生学习词人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总之,通过学习这八首词,学生积累一定常识,学习一些比较典雅的词语,培养他们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古诗词的素养,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语文》 第一册——第五册[M].人民教育出版,2011
[2]蒋勋.蒋勋说宋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孟莹 .古诗文成为我们的精神底子——专访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J].当代学生, 2004(Z2)
关键词:古诗文;宋词;文本;鉴赏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的重要内容!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大大超出以前,达到了35%-40%,如人教版《语文·必修1》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必修2》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必修3》学习唐代诗歌和古代议论性散文,《必修4》学习宋词和古代人物传记,《必修5》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这既是课程标准制定者“民族责任心”的体现,也表明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古为今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
笔者在这里就以人教版《必修4》所选的八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为例来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通过学习这八首词,学生能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能读懂一首词的意思并且学习一些比较典雅的词语。
一、积累词的基本常识
词学(词或辞),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曲子词、诗馀、长短句、乐府。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而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词,几乎是已经脱离曲调而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所以,要让学生读懂词,应先让学生熟悉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在这之前学生比较零散的读了些宋词,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每首词都有个词牌,也称为词格、词调,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我们课文里的《雨霖铃》《念奴娇》《声声慢》等,它们不是一首诗的名字,它们是一个音乐的词牌,一定是有一个歌唱的旋律的。而所谓的填词,就是诗人拿到《雨霖铃》,按照这个音乐把文字放进去。就如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童年》的旋律很熟悉,可是你觉得它的文字不够雅,那么你就把它的文字抽掉,换另外的文字进去,但是每个词牌都有它的限制,有几个字,压什么韵都是有要求的。上课时,我就以课文这八首词的词牌为例,教授学生有关词牌的基本知识。
如《望海潮》107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一韵到底;《雨霖铃》103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100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定风波》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水龙吟》102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永遇乐》104字,始创于柳永,押仄声韵,也有用平声韵的。《醉花阴》52字,仄韵格,上下阕各五句,前后片各三仄韵,第三句用平脚不入韵,其余一、四、五句用韵。《声声慢》97字,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这八首词都是双调,其中《醉花阴》小令,《定风波》属中调以外,其它六首:《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都是属于长调。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豪放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如柳永的《雨霖铃》表达的就是一种离别之情;李清照的《醉花阴》写的是重阳节,因思念远行的丈夫而无法排遣的愁思,《声声慢》更是写南渡以后无法排除的愁苦。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大至国家盛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理想抱负、日常感受无不可入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写出了苏东坡豪迈又豁达的心境,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出了要北伐抗金、收复家国的理想。
二、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对词的基本常识有了总体的了解以后,就要引导他们进入对文本的解读,让他们真正从文本中感受到宋词的优雅,培养他们优雅的审美情趣。
虽然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积弱不振的朝代,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却非常高,宋代开国以后的帝王,开始追求一种文人的优雅,宋朝对文人有一种特别的尊重,宋徽宗他本身词就写得很好,上层的文化品位会带动整个社会风气,于是宋朝的文化里有他特有的优雅。
在宋朝优雅的文化环境里,宋朝的文人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字修养,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比较典雅的词,比如“烟柳”、“画桥”、“云树”,这些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它们的意思是:如烟的柳树、如画的桥、像云的树。通过学习,慢慢积累自己的文学修养。
学生在熟读这八首词后,就会发现不同的词人的用词也有很多是一样,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如“自古”:“钱塘自古繁华”、“多情自古伤离别”;“千古”:“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江山”;“雪”:“怒涛卷霜雪”、“卷起千堆雪”;“好景”:“异日图将好景”、“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等等,相同的用词多达二十几处。
除了用词相同之外,这八首词还有一个共同之处,词人是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来写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的,他们用写作的方式来对抗人生的“虚无”和宇宙的“无限”,正如帕斯卡尔说的“宇宙通过空间涵盖了我,但是我通过思想掌握了宇宙”,引导学生学习词人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总之,通过学习这八首词,学生积累一定常识,学习一些比较典雅的词语,培养他们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古诗词的素养,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语文》 第一册——第五册[M].人民教育出版,2011
[2]蒋勋.蒋勋说宋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孟莹 .古诗文成为我们的精神底子——专访华东师大方智范教授[J].当代学生, 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