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成背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和技能。一个人的经验,不仅仅指在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中的经历体验,还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中小学生作为一定社会中最主要的教育对象,其经验也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同年段、不同阶层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生活体验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养成一定能力,并使之逐步转化为他们日渐丰富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指向是抽象的应然世界,而不是学生生活在其中的实然世界;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缺乏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塑造;课程局限在校园的围墙内,学生束缚在刻板的课堂之中;课堂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课堂活动没有现实感,更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不到培养,生活和生存的基本能力更是缺乏得令人担忧。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正如夸美纽斯所说:“要使我们的学生在教学场所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课程内容学习必须适应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同时,中小学生是由很多个生命个体组成的有个性的教育群体。个性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既代表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性,如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还体现了个体与个体相比较而存在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它是个体区别于群体的主要标志。个性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形成的,与个人的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不同家庭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方式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长期积淀下来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经验。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在一定形式的学习体验、文化娱乐、劳动锻炼等活动中,学会学习、处事和做人,提高其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稳定而良好的个性。
在此原则下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不再是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分门别类的凝固的知识,而是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互动联系的感受和体验,是与实际社会、生动自然相交融的具体形象的理解和认知。在此背景下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不仅要看到学生简单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生活与课程内容以及现代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情感动机和道德品质等个体特质。
二、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
1.知识性经验
知识性经验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和已掌握的各门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文化知识中最基本的知识,是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能动性经验,它是在学生一定并循序渐进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的前提下,经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地接受学科知识而产生的。在文化科学素质的角度,表现为一定的求知欲和科学分析精神;运用基础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的水平;独立的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表现为一定的认识能力,即不仅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识别、记忆、理解、判断和加工,而且对自己的各种认识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在知识情景中和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学习取向和优长。
2.能力性经验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一经形成并表现在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成为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经验。根据能力的一般表现形式,能力性经验也表现为智力技能经验和操作技能经验、一般能力性经验和特殊能力性经验、再造能力性经验和创造能力性经验等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水平。
学生稳定的能力性经验,主要是从平时教学中得来的。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说,一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认知、发现、构想、解释、分析、判断、推理、应用等实际能力性经验,一是建构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综合材料,融会贯通地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并表现为某种独特或有创造含义的先验性能力经验。
学生的能力性经验有时表现为在现有的发展阶段上已经具有的现实性能力经验,有时则是一种在现有发展条件下经过进一步训练有望达到的可能性能力经验,因而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适时培养或训练。
由于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特征在不同学习者身上表现和结合的方式不同,也由于不同学习者的生活积累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情形、程度等不同,故能力性经验存在很大个性差异。
3.思想品德性经验
思想品德性经验是教育个体在道德表现、行为习惯、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连贯渐进、完美稳定的道德价值倾向,得之于学校的内部教育和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熏染,成为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思想基础。这种经验不是高调的说教,而是表现在具体学习、生活实际中的可评价指标下的具体要求。如“热爱祖国”方面的“升国旗时能立正,行礼,唱国歌”“祖国和人民有灾难和困难时敢于奉献,乐于帮助”等。“遵纪守法”方面的“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放学按时回家,有事有病请假”“不打人骂人,讲求社会公德”等。“诚实正直”方面的“不说谎话,知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公”“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等。
4.情感性经验
情感是人们对一定的客体如人、事物、艺术、自然和现实社会等所产生的波动性与感染性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或喜欢、或愤怒、或悲伤、或恐惧、或爱慕、或厌恶等心理反应。学生的情感往往与态度、价值观相联系,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与认识目标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认识特征。正当的、切合实际的情感需要、期盼、感受和体验,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反之,就会使之失去学习的兴趣,变得消沉、甚至走上反向发展道路。另外,情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成为保证学生学习顺利的必要条件。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变化,按其情感发展逻辑,不失时机地激发转化和培养,就会使学生的情感由自发变为自觉,由散漫变为集中,将学习需要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发展且日渐丰富的情感性经验。
这种情感性经验如果得到长期的调发和积淀,就会表现为学生作用、感受和对待科学学习、文化艺术、人生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成为学习者很珍贵的潜在资源。如在科学学习方面,多思善疑,大胆想象,尊重事实,不断探究,愿意合作与交流。在自然方面,张扬个性,寄情物景,珍爱生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且以一定的方式赞美、热爱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
学生生活经验的能动生成,是素质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更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前提和归宿。对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系及其具体实施的分析研究,笔者将有专门的论述。
(责任编辑袁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和技能。一个人的经验,不仅仅指在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中的经历体验,还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中小学生作为一定社会中最主要的教育对象,其经验也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同年段、不同阶层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生活体验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养成一定能力,并使之逐步转化为他们日渐丰富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指向是抽象的应然世界,而不是学生生活在其中的实然世界;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缺乏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塑造;课程局限在校园的围墙内,学生束缚在刻板的课堂之中;课堂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课堂活动没有现实感,更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不到培养,生活和生存的基本能力更是缺乏得令人担忧。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正如夸美纽斯所说:“要使我们的学生在教学场所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课程内容学习必须适应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同时,中小学生是由很多个生命个体组成的有个性的教育群体。个性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既代表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性,如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还体现了个体与个体相比较而存在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它是个体区别于群体的主要标志。个性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形成的,与个人的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不同家庭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方式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长期积淀下来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经验。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一定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在一定形式的学习体验、文化娱乐、劳动锻炼等活动中,学会学习、处事和做人,提高其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稳定而良好的个性。
在此原则下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不再是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分门别类的凝固的知识,而是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互动联系的感受和体验,是与实际社会、生动自然相交融的具体形象的理解和认知。在此背景下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不仅要看到学生简单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生活与课程内容以及现代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情感动机和道德品质等个体特质。
二、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
1.知识性经验
知识性经验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和已掌握的各门课程标准规定的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文化知识中最基本的知识,是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能动性经验,它是在学生一定并循序渐进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的前提下,经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地接受学科知识而产生的。在文化科学素质的角度,表现为一定的求知欲和科学分析精神;运用基础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的水平;独立的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发展的角度,表现为一定的认识能力,即不仅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识别、记忆、理解、判断和加工,而且对自己的各种认识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在知识情景中和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学习取向和优长。
2.能力性经验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一经形成并表现在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成为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经验。根据能力的一般表现形式,能力性经验也表现为智力技能经验和操作技能经验、一般能力性经验和特殊能力性经验、再造能力性经验和创造能力性经验等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水平。
学生稳定的能力性经验,主要是从平时教学中得来的。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说,一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认知、发现、构想、解释、分析、判断、推理、应用等实际能力性经验,一是建构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综合材料,融会贯通地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并表现为某种独特或有创造含义的先验性能力经验。
学生的能力性经验有时表现为在现有的发展阶段上已经具有的现实性能力经验,有时则是一种在现有发展条件下经过进一步训练有望达到的可能性能力经验,因而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适时培养或训练。
由于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特征在不同学习者身上表现和结合的方式不同,也由于不同学习者的生活积累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情形、程度等不同,故能力性经验存在很大个性差异。
3.思想品德性经验
思想品德性经验是教育个体在道德表现、行为习惯、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连贯渐进、完美稳定的道德价值倾向,得之于学校的内部教育和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熏染,成为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思想基础。这种经验不是高调的说教,而是表现在具体学习、生活实际中的可评价指标下的具体要求。如“热爱祖国”方面的“升国旗时能立正,行礼,唱国歌”“祖国和人民有灾难和困难时敢于奉献,乐于帮助”等。“遵纪守法”方面的“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放学按时回家,有事有病请假”“不打人骂人,讲求社会公德”等。“诚实正直”方面的“不说谎话,知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公”“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等。
4.情感性经验
情感是人们对一定的客体如人、事物、艺术、自然和现实社会等所产生的波动性与感染性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或喜欢、或愤怒、或悲伤、或恐惧、或爱慕、或厌恶等心理反应。学生的情感往往与态度、价值观相联系,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与认识目标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认识特征。正当的、切合实际的情感需要、期盼、感受和体验,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反之,就会使之失去学习的兴趣,变得消沉、甚至走上反向发展道路。另外,情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成为保证学生学习顺利的必要条件。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变化,按其情感发展逻辑,不失时机地激发转化和培养,就会使学生的情感由自发变为自觉,由散漫变为集中,将学习需要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发展且日渐丰富的情感性经验。
这种情感性经验如果得到长期的调发和积淀,就会表现为学生作用、感受和对待科学学习、文化艺术、人生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成为学习者很珍贵的潜在资源。如在科学学习方面,多思善疑,大胆想象,尊重事实,不断探究,愿意合作与交流。在自然方面,张扬个性,寄情物景,珍爱生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且以一定的方式赞美、热爱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
学生生活经验的能动生成,是素质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更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前提和归宿。对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表现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系及其具体实施的分析研究,笔者将有专门的论述。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