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后,何处增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只是在教学内容上、习题上做增补,还需要考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内部目标”。以“分数乘整数”教学为例,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教学设想,并给出最终的增补教学方案。
  [关键词]简单;增补;分数乘整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9-0016-03
  “分数乘整数“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的第一课时。从教材上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算法和算理。说它简单,是因为本课所涉及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对于前期所学并无拓展;而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学生有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学习经验,可以直接迁移运用。因此,我们预估,此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为简单。是否真是如此?我们做了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意图]
  问卷1:着重调查学生在没有学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之前,能否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问卷2:着重调查学生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法的直觉,及其初步的算理分析能力。
  [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1的结果表明,学生能够直接利用学习整数乘法、小数乘法的经验,在遇到较复杂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自动地列出乘法算式。问卷2的结果表明,学生遇到从未碰到过的分数乘整数的新计算时,34.7%的学生会主动运用乘法的意义,把分数乘整数乘法转换成“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来计算结果。由此可知:分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学生能够直觉理解,更能够主动运用。
  问卷2的结果表明,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计算第①题时,就有28.6%的学生直接运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的方法计算;对于第③题,遇到“想加算乘”的计算方法不再便利时,65.3%的学生能够直接用乘法正确计算。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学生能从前两题的计算结果中确定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在“想加算乘”与“画图形法”的方式行不通时,能利用数学
  直觉得出“(
  )”三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又由于25和4可以凑整的关系,误用“分母乘整数作分母”的错误率明显上升。这说明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有一定的直觉,但不够稳定,容易错位。
  面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们提出教学设想:
  ①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意义,不教,直接用;②未学先知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探究验证;③算法、算理,置于乘法运算的大视域下贯通。
  【教学过程】
  一、呈现课题,问题导路
  出示课题:分数乘整数。
  师: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二、直觉猜想,启动探究
  师:既然研究分数乘整数时,我们需要用一些例子来作为研究的样本,请说一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例子?
  师:凭直觉,你认为分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
  师: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经过筛选,我们就可以集中注意力进行“小心求证”了。是不是真如你们所想,第①种猜想是合理的呢?
  师:对于你们刚给出的3道题“2/7×3、3/10×7、5/8×4”,请任选一题,用你觉得可靠的方法算出结果,然后和猜想①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变“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大胆的猜想”,激发学生“自我证实”的需求,以此驱动学生自主探究,有效地变“要我學”为“我要学”;把“怎么算”的问题落实到一道具体的计算题上,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易于把握;先筛选再验证,减量后再前行,便于集中精力突破难点;选择学生自己举的例子,看似随意,实为精选:学生自创素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精选的3题分别对应着化成加法计算、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算后需要约分这三种类型,覆盖全部教学目标。)
  三、多法并举,验证猜想
  1.画图法
  生1:我求的是2/7×3。(出示图1)通过画图,我得到的答案是6/7。
  师:你能够利用画图策略来解决,真好!我们的猜想是a/b×n=a×n /b,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子2乘整数3吗?
  生2:可以的,每次涂2份,涂了3次,一共涂了2x3份。
  师:那图上能说明为什么分母不变吗?
  生3:平均分的份数没变。
  生4.分数单位始终是1/7。
  师:是的,平均分的份数没变,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变,所以分母不变。回看画图的过程,每次涂2份,涂3次,这个过程恰巧就是我们猜想中的“分子乘整数作分子”;而涂色过程并不改变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分母不变”的原因。画图的过程和结果与我们的猜想完全一致。
  2.想加算乘法
  师:把分数乘整数转化成小数乘整数,好办法。这个过程里,哪里能看到“分子乘整数”?
  生11,:0.3x7的计算过程中,把0.3看作3个0.1,三七二十一,也就得到21个0.1。
  师:说得好!得到21个0.1,也就是说计数单位“0.1”是不变的,即分母不变;“三七二十一”,算得的是——
  生(齐):计数单位的个数。
  (设计意图: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不知道,但可以猜,然后选择自己可以把握的题目,用自己可以确定的方法算出答案,再追溯算法。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追问,在学生直觉抵达后,通过一项项的追问、质疑,使他们转“快思”为“慢想”,在“慢想”中审视、确认、修正中,通透算理,明确算法。)
  4.“反例”证实
  师:三种方法,三个维度,都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是合理的。果真是如此吗?请看这份作业。(遮住部分计算过程)这道算式结果的积的分母变了,分子和我们设想的也不符。   生12:能不能看看计算过程?
  生13:我们的猜想没有错,只是结果约分了。
  生14:能约分的要约分。
  师:是啊,能约分的要约分,计算常识要记牢!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计算结果换了件“马夹”就不认识了。一种方法,道理上讲得通,那就可以确信它的正确。大家能不能肯定地说一说,分数乘整数怎么算?
  (设计意图:多个方法,多维验证,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方式的展示、不同层次的说明,每种说明都归结于对a×n/b的算理的解释。一帆风顺时突起“迷雾”,借一道非标准变式,引学生认知失衡,在审视、反思的一波三折中,既有了对算理、算法的夯实,又进一步明晰了“能约分的要约分”的规则,同时还是对“科学归纳”法的暗示。)
  四、经历繁难,撬动积习
  生3:6/17可以表示为6÷17,这种变换是可以的。
  生4:34x6÷17等于34÷17x6,先乘后除和先除后乘的结果不变。
  师:既然过程合理,那结果怎么和第一位同学的不一样呢?
  生5:前面的结果没有约分,约分后也是12。
  师:噢,数据大了还真不容易发现没有约分呢!看来,以后算完后还得仔仔细细地检查。
  生6:刚才我们计算时都是先乘后约的,能不能先约后乘呢?
  师:好问题!他在前一位同学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提出能不能直接在“34×6 /17”上“先约再乘”呢?
  生,:可以!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17,分子变成“2x6”,分母得“1”,得数是12。
  师:道理讲得通,方法就能确定。“先乘后约”到“先约后乘”,顺序稍稍一变,计算就要简单许多。
  (设计意图:选用“34×6/17”这样繁难的计算作为算法优化的例子,起因是前几次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在作业中总是固守“先乘后约”,极少用到“先约后乘”。追溯其因,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时都是先算出结果再约分的,所以分数乘法的计算上也承袭了以往的先乘后约。为了撬动旧习,我们寻寻觅觅后得到34×6/17和34x6的计算稍显繁杂,以及204/17化简较难发现,以此“繁难”突显“先约后乘”的简便、不易错。新的方法,只有历经困顿后的“华丽”现身,才会让学生深感“优势”后主动运用。)
  五、瞻前顾后,融通算理
  师:看图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题略)。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居高点拨,勾連学生不同时期的知识点,引导他们从“新”中辨出“旧”来,从“旧”中悟出“新”意,合纵连横,收获知识的融通与便捷。)
  【课后思考】
  当遇到简单的教学内容时,并不意味着只能在教学内容上、习题上增补,还要关注学生以下的“内部目标”:
  1.学习主体意识的强化
  知识不是等待教师的给予,学生可以听凭自己“心的声音”,在大胆猜测后小心去求证。
  2.自我掌控感的获得
  很多学生都“很听话”,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师占位过前导致的。要破除这一点,需要借助多次的成功体验,让学生逐步获得自我的掌控感。本课中,学生提出的猜想被教师采纳,因为被听见,因为可选择,因为可以遵从自我内心自主行事,因为个性而多样的过程在后期的教学中都被“看到”价值,这些大大小小的“成功”给养了学生的自我掌控感。
  3.学习视域的扩大
  多法解答,不局限于一法一理,更在乎方法与方法之间边界的打破,寻求其共通之“理”:在“想加算乘”里看到画图;在“化小数”里提炼计数单位。学“分数乘整数”,更要回看“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数乘整数”,形异质同,整合其理,成就“带得走”的轻盈与强悍。
  “教是为了不教”,何能“不教”?学习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学习能力的确信,学习方法的习得……只有这些,才能更长效护佑学生的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让学生‘带得走’的‘寻理课堂’实践研究”( C-c/2018/02/1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金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对“烙饼问题”教材编写和教学的研究与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教材的二次開发设计,并给出了该设计在教材中的位置安排和教学目标,阐明设计的思路与意图,以及设计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烙饼问题;二次开发设计;教学目标;说明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13-04  一、教材的二次开发设计  周六,妈妈将和好的一
[摘要]“鸡兔同笼”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教学内容。分析多个版本教材的“鸡兔同笼”,解读教材编排的意图,从学生的调查问卷、访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与难点,提出了“鸡兔同笼”重组后的学习路径,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鸡兔同笼;逻辑;单元重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09-04  “鸡兔同笼”
[摘要]“课程整合”“课程拓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关注和积极实践,已经成为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理念。平时的数学教学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习题的练习,显得有些枯燥与无趣,也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的培育,让数学变得好玩、好学、可亲、可近。  [关键词]特色课程;课程整合;数学素养;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传统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是:确定单位“1”——确定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教师根据课堂实际,从学生出发,另辟蹊径,勇于探索,用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教学,取得了意外收获。  [關键词]整理数据;初步架构;熟能生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22-02  本文所谈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
[摘 要]针对传统数学作业枯燥、单一、封闭及学生不感兴趣等弊端,适当设计形式多样的体验式作业。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性,设计作业时可抓住以下关键点切入,即抓兴趣点,为新知学习蓄势;抓夯实点,为知识内化助力;抓拓展点,为学生思维助燃;抓差异点,为学生成长蓄能;抓创新点,为学生创造添彩;抓整合点,为学生素养添翼。  [关键词]体验式作业;第一学段;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數学课,应该有数学味,有数学思考;要摒弃课堂的热闹,脱掉华丽的外衣,追求复杂中的简单。借“比的化简”来给课堂“化简”,“化简”其形式,“化简”其问题,“化简”其方法,让教学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  [关键词]教材;整合;化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36-02  现在的课改可谓轰轰烈烈,一轮之后又是一轮
[摘 要]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以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为例,论述在数学课堂如何激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圆柱;表面积;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72-02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在教学中,
[摘 要]在合理运用策略解题之前,习得解题的技能、理顺解题的思路是基础。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学生能将“转化”思想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说明了解题技能的习得对开拓解题思路大有裨益。  [关键词]学习;主动权;数学思维  一、意外的收获  苏教版教材将“多边形的面积”编排在五年级上册,对应的单元教学的开始是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教学意在让学生初步体会复杂图形可以转化成简
[摘要]“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教学设计着重沟通整数、小数、分数分别与整数相乘之间的联系,以及分数与整数相乘所表示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进而迁移算理,掌握算法,完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分数;整数;相乘;算理;算法;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0-0057-02  
[摘 要]深入分析多个版本教材的正方形数相关内容,发现正方形数的教学具有复合性、系统性、连贯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从整体视角上引导学生发现乘法表的对称性,认识正方形数,丰富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关键词]正方形数;结构化;数形结合;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