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DIY,急救遇险“驴友”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驴友”一词最初源自网络,借用“旅”的谐音,意指像驴子那样吃苦耐劳,是对户外运动、自助旅行爱好者的称呼。可是,在多数人眼中,与这一群热爱或挑战大自然的“驴友”相联的往往还有频发的意外。近年来,“驴友”发生的意外事故,如走散迷路、摔下山崖、雪山遇险等的数量只增不减。究其原因,参与探险的“驴友”缺乏急救知识、难以应对意外事件,恐怕是无法回避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驴友”遇险后的急救特别困难?这可能与他们“特别”的“驴途”有关:
  1. “驴友”所经地基本是穷乡僻壤,“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想要获取普通救援物资,困难重重;
  2. 因为地处偏僻,“驴友”常无法接收到手机信号,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3. “驴友”身边只有同伴,很难及时找到医生或救护人员;
  4. “驴友”多要一路背着帐篷、衣物,甚至好几天的粮食,没有多余的空间和精力携带其他急救物资。
  那么,“驴友”如遇紧急情况,就真的“无计可施”吗?未必。在没有专业人员及缺乏急救器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现场资源就地取材,做好自救互救。让我们模拟“驴友”可能遇到的几种紧急突发状况,试着帮他们寻找身边的急救物资,应付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紧急状况一:创伤出血
  在各种突发创伤中,常有外伤出血的紧张场面。有效地止血可以减少出血,保存伤员的有效血容量,防止其发生休克。
  止血常用的材料有无菌敷料、创口贴、止血带等。敷料用以覆盖伤口,为无菌敷料,目的是控制出血,保护伤口,预防感染。当一般的止血方法不能止血时,可用止血带止血方法。即便现场救护条件较差,想用合适的材料做到有效止血,也并非不可能。
  就地取材
  敷料:干净的毛巾、衣物、布料、餐巾纸、卫生巾、手绢、三角巾等
  止血带:三角巾或围巾、领带、绷带、毛巾、平整的衣物
  其他辅助器材:竹棍、木棍、笔、勺等
  使用方法
  压迫止血方法:适用于出血量少的表浅伤口出血,将足够厚度的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如身边没有无菌敷料,可以就地取材,用干净的毛巾、衣物、布料、餐巾纸、卫生巾等替代,覆盖面积要超过伤口周边至少3厘米。加压包扎止血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出血。用敷料或洁净的毛巾、手绢、三角巾等覆盖伤口,用手施加压力直接压迫,再用绷带、三角巾等包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当伤口有异物,如扎入身体、导致外伤出血的玻璃片等,应保留异物,并在伤口边缘将异物固定,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
  止血带止血方法:当四肢有大血管损伤,或伤口大、出血量多时,在其他止血方法达不到止血目的情况下临时使用。可用三角巾或围巾、领带、毛巾、手绢、布料、衣物等折成三指宽的宽带以应急需。在上臂上1/3段或大腿中上段垫好衬垫(绷带、毛巾、平整的衣物等),将制好的布料带在衬垫上加压绕肢体一周,两端向前拉紧,打一个活结;取绞棒(竹棍、木棍、笔、勺把等)插在最外圈的布料带中,提起绞棒绞紧,将绞紧后的棒的一端插入活结小圈内固定,最后记录止血带绑扎的时间。
  绑紧布带——>打活结穿绞棒——>绞紧
  ——>固定绞棒——>标时间
  特别提醒
  1. 严禁使用电线、铁丝、绳子等过细且无弹性的物品充当止血带,因为这些物品不仅止血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损伤皮肤,为日后的治疗和康复带来麻烦。
  2. 布料止血带没有弹性,很难真正达到止血目的,如果过紧会造成肢体损伤或缺血坏死。因此,仅可谨慎且短时间使用。
  3. 放置止血带的部位要正确,上肢在上臂的上1/3处,下肢在大腿中上部。
  4. 放置止血带的部位要有衬垫,且松紧适宜,观察伤口从喷血、流血变成滴血即可,万万不能一点血不滴。
  5. 记录绑扎止血带的时间,每隔40~50分钟放松3~5分钟,放松时要用上述直接压迫法止血。
  紧急状况二:骨折
  骨折在登山等“驴行”中常发生,采用正确良好的固定材料和方法能迅速减轻伤员的疼痛,减少其出血,防止损伤脊髓、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同时也是搬运病员的基础,有利于将其转运后进一步接受治疗。骨折后如不加以固定,在搬运过程中,骨折端会刺破周围的血管、神经,甚至造成脊髓损伤、截瘫等严重后果。
  身体各部位骨折时所采用的固定方法和固定器各不相同。但是,“驴途”中“驴友”哪会随身携带这些专业设备和材料啊!别急,我们可以用身边的资源现场制作。
  1. 颈椎骨折
  头部朝下摔伤后颈部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同时伴有四肢瘫痪,应考虑有颈椎损伤,要立即固定。
  就地取材
  颈托:报纸、毛巾、衣物等,或沙袋、米袋
  木板:表面平坦的木板、床板
  使用方法
  颈托固定法:颈托为颈部固定器,目的是尽量制动受伤颈部,保护受伤的颈椎,使其免受进一步损害。现场可用报纸、毛巾、衣物等卷成卷(颈套),从颈后向前围于颈部,颈套粗细以围于颈部后限制下颌活动为宜;也可在患者颈部两侧放置装有沙子或米粒的小袋子,固定颈部。
  自制颈套固定
  木板固定法:可临时用一长、宽与伤员身高、肩宽相仿的木板或床板作固定物,并作为搬运工具;将伤员的头颈部与身体保持在同一轴线时侧翻,放置木板;将伤员平移至木板上;头颈部、足踝部及腰后空虚处垫实;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部用宽带固定于木板上;双手用绑带固定放于身体前方。
  木板固定
  特别提醒
  固定动作要轻柔,避免运输途中颠簸、晃动。搬运器材一定要为硬质材料,采取原木搬运方法。
  2. 前臂骨折
  前臂骨折可为桡骨或尺骨骨折,也可为桡骨、尺骨双骨折。前臂骨折相对稳定,血管神经损伤机会较小。   就地取材
  杂志、书本、衣服等
  使用方法
  用杂志或书本垫于前臂下方,超肘关节和腕关节,用布带捆绑固定;上肢屈肘,用衣服吊于胸前;指端露出,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杂志固定 衣服固定
  紧急状况三:搬运护送伤员
  搬运、护送似乎是件简单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搬运、护送不当可能会使危重伤员在现场的救护前功尽弃。
  担架是现场救护搬运中最方便的用具,2~4名救护员按救护搬运的正确方法将伤员轻轻移上担架,做好固定。体积这么大的担架器材确实不太可能随身携带。但是“驴友”也不必担心,我相信你身边有物资可以用来自制担架。
  就地取材
  床单、被罩、雨衣、木棒、绳索、衣物等
  使用方法
  1. 毛毯担架:用毛毯作为担架,也可用床单、被罩、雨衣等替代。毛毯担抬法适用于伤员无骨折而伤势严重、所处空间狭窄时,操作方法可参考下图。
  放毛毯——>将伤员放于毛毯上——>毛毯担抬
  2. 绳索担架:用两根木棒,将坚实的绳索交叉缠绕在两根木棒之间,端头打结系牢。
  3. 衣物担架:用木棒两根,将大衣袖向内翻成两管,木棒插入内,衣身整理平整。
  一般情况下,伤员多采取平卧位,有昏迷时,头部应偏于一侧,有脑脊液耳漏、鼻漏时,头部应抬高30度,防止脑脊液逆流和窒息。简易担架上要先垫被褥、毛毯等,防止皮肤被压伤。在颈部、腰部、膝部、踝下的空虚处,应用衬垫、衣服等垫起。
  特别提醒
  1. 搬运护送时,伤员的体位要适宜、舒服,使其脊柱及肢体保持在一条轴线上,防止损伤加重;搬运时动作要轻巧、迅速,避免不必要的振动,注意其伤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不要无目的地移动伤员。
  2. 骨折伤员不宜用以上方法进行搬运。
  紧急状况四:被蜂蛰伤
  首先要分辨蛰伤你的是什么种类的蜂,黄蜂、蜜蜂,还是虎头蜂。不同蜂种的毒性有很大的差异,如虎头蜂、黄蜂的毒性较大,蜜蜂则较小。不要对黄蜂的蜂巢轻举妄动,如不幸被其蛰伤,应立即送医。
  被蜜蜂蜇伤多发生于山野,远离医疗场所,常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蜜蜂的毒刺上有倒刺,被蛰后应首先检查有无滞留于皮肤内的毒刺。如皮肤内有毒刺,应立即用胶布粘贴后揭起,或用镊子将刺拔出。如扎入的毒刺还附有毒腺囊,则不能用镊子夹取,因为仅拔除蜂刺,毒腺囊仍会留在皮肤内,不能彻底将其清除干净。只能用尖细的刀或针头挑出毒腺囊及毒刺。但是,“驴友”通常不会备齐那么细小的工具,如果身边没有可以挑出毒腺囊的工具,该怎么办?
  就地取材
  银行卡等硬物
  使用方法
  可用身边的银行卡等硬物轻轻刮去蜂刺和毒腺囊。一般采用该方法,被蜜蜂蛰后留有的毒腺囊即可被刮走。
  特别提醒
  切不可不拔蜂刺就盲目挤压毒腺囊,因其很容易在体内扩散吸收。
  紧急状况五:被蛇咬伤
  如果你被蛇咬伤,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确定它是不是毒蛇。所以,鉴别毒蛇和无毒蛇非常重要。简单地说,除了看蛇的外形,还要看其牙痕。毒蛇头部多呈三角形,身体有彩色花纹,尾短而细,被其咬伤后除有细小牙痕外,还有2~4个较大而深的毒牙痕;被无毒蛇咬伤,仅有成排的细小牙痕。
  “驴友”常途经偏僻的郊区、农村,有可能遇到蛇。如不幸被毒蛇咬伤,又远离医疗机构,有没有应急的方法?
  就地取材
  橡皮带或布带、塑料布、火柴
  使用方法
  1. 首先应远离毒蛇,放低伤肢(低于心脏)。
  2. 没有止血带时,可用橡皮带或布带代替,在伤口近心端5~10厘米处绑扎,以阻断淋巴和静脉血流,每隔20~30分钟放松1~2分钟。
  3. 同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
  4. 如伤者的伤口皮肤迅速肿胀,应立即进行抽吸。救护员口腔黏膜无溃破时,可先将塑料布垫在伤口上,再用口吸出,吸一口吐一口,边吸边漱口,反复进行。救护员口腔黏膜有溃破时,不可采用此法。可用吸乳器或拔火罐等反复多次吸引伤口。
  5. 可用火柴烧灼伤口,以破坏蛇毒。也可用利器在蛇咬伤后留下的牙痕上做1厘米的“一”字切口,以利于排毒。
  6. 尽早呼救,送往医院应用抗蛇毒血清。
  特别提醒
  被毒蛇咬伤后切忌惊慌、大声呼叫、奔跑,这样容易促使毒素吸收和扩散;不能饮酒,因酒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毒素扩散。
  TIPS:
  上述就地取材的急救方法仅在无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时作应急之用,而且所述方法较为简单。各位“驴友”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急救方法,以备不时之需。如想掌握详细专业的急救方法,可咨询当地的红十字会,接受急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逃生技能等。
其他文献
寒假即将来临。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在假期上网时间多,会网络成瘾。同时,假期将至,各种戒网瘾训练营的广告随处可见。一些有网络使用过度现象的孩子家长,打算把孩子送到那里;而另外一些家长则对此持审慎的态度。那么,孩子上网时间长,是不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不是要通过参加训练营治疗呢?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苏林雁     名词解释    网络成瘾指上网者毫无节制地花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王坚#教授  王坚#硒  硒是生物体中唯一受基因调控的微量元素,而癌症的发生与基因休戚相关。因此,硒的防癌抗癌作用很早就被广泛地研究。目前已有大量的资料表明,硒具有抗癌、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保护心血管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对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等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癌症防控 不可缺“硒”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不同人群中癌症的发生率与硒的摄入量有关,癌症患者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手的美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而手部指甲若患有甲真菌病(俗称“灰指甲”)的确有碍美观。因此,不少人采用各种办法企图治愈灰指甲。遗憾的是,有的人在涂擦外用药无效后,擅自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结果导致肝脏损害。那么,应该如何使用口服抗真菌药,才能避免肝脏损害呢?   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灰指甲的抗真菌药主要为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酮康唑虽可治疗顽固的酵母菌感染的甲病 ,但由
女性体内激素失衡四种表现:  1. 失眠头痛:晚上睡不着,白天困倦嗜睡。  2. 月经失调:经期时间不准,周期较长或较短。  3. 衰老加重:皮肤明显松弛、粗糙、毛孔粗大,色斑加重。  4. 烦躁胸闷:易激动,心慌气急甚至狂躁。  5.  问:为什么激素流失催人衰老?  答: 女性激素是雌性激素及黄体素的总称, 它与神经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同时,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宝宝从小没胃口,吃饭时全家动员,又唱又跳,又哄又骗,还得跟着他屁股后面追,每次体检都不达标;孩子刚上学,上课坐不住、开小差,回家做作业磨磨蹭蹭,成绩每况愈下……近年来,儿童保健临床工作中,家长咨询最多的问题包括:婴幼儿喂养困难、睡眠障碍、肥胖、语言落后、动作发育迟缓,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注意力分散、社交困难,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学习困难,青春期儿童对立违抗、厌学等。  上海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内科  倪兆慧#糖尿病  医生手记  一天,一位65岁女性患者因纳差、恶心、头晕、双下肢水肿来我院就诊。检查结果提示该患者有大量蛋白尿、贫血、血肌酐升高、血糖升高,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5期。据悉,该患者十余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此后一直服用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两年前,患者出现双下肢和晨起眼睑水肿、夜尿次数增多、血压升高等情况,但未重视。临床上,与该患者有
您可能听说过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却未必听说过脑卒中。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指急性脑血管病,就是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在内的一组疾病,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当供给人体脑部的血流发生障碍,包括血管阻塞(称为缺血性中风)和血管破裂出血(称为出血性中风),会导致脑细胞无法获得维持正常活动的氧供和营养,一部分脑
想象一下:正值炎炎夏日,艳阳高照,39℃的天气没有一丝风,外出游玩的你汗流浃背,顶着大太阳走了近一个小时……突然,一泓湖水映入眼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恨不得鞋子都不脱马上跳下去在清凉湖水中徜徉?  如果你自认为水性不错,并且为找到这么个消暑的好去处而沾沾自喜的话,那么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这个时候特别希望能伸出手来把已经跃至半空中的你拉回大地母亲的怀抱,最好还能配合着动作发出一声震天吼的画外音
如今,在各大公司像男性一样拼搏的职场女性越来越多,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忙起来甚至干个通宵。于是,一些女性为提神,或图方便,或图新鲜,养成了喝咖啡、奶茶及碳酸饮料的习惯。那么,天天咖啡、奶茶或者碳酸饮料等相伴,真的有益于身体健康吗?女性,尤其是职场女性应该怎样喝水,才能使自己更健康呢?让我们细细品来。    咖啡  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的作用,可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很多先心病患儿可以生活到成年阶段,但疾病还是会给患儿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先心病的发生与妈妈怀孕时的状态密切相关,孕妈妈们如果能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就能降低宝宝发生先心病的风险。  1. 用好“温柔保镖”——叶酸和复合维生素  从孕前3个月起,开始补充叶酸和复合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