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驴友”一词最初源自网络,借用“旅”的谐音,意指像驴子那样吃苦耐劳,是对户外运动、自助旅行爱好者的称呼。可是,在多数人眼中,与这一群热爱或挑战大自然的“驴友”相联的往往还有频发的意外。近年来,“驴友”发生的意外事故,如走散迷路、摔下山崖、雪山遇险等的数量只增不减。究其原因,参与探险的“驴友”缺乏急救知识、难以应对意外事件,恐怕是无法回避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驴友”遇险后的急救特别困难?这可能与他们“特别”的“驴途”有关:
1. “驴友”所经地基本是穷乡僻壤,“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想要获取普通救援物资,困难重重;
2. 因为地处偏僻,“驴友”常无法接收到手机信号,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3. “驴友”身边只有同伴,很难及时找到医生或救护人员;
4. “驴友”多要一路背着帐篷、衣物,甚至好几天的粮食,没有多余的空间和精力携带其他急救物资。
那么,“驴友”如遇紧急情况,就真的“无计可施”吗?未必。在没有专业人员及缺乏急救器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现场资源就地取材,做好自救互救。让我们模拟“驴友”可能遇到的几种紧急突发状况,试着帮他们寻找身边的急救物资,应付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紧急状况一:创伤出血
在各种突发创伤中,常有外伤出血的紧张场面。有效地止血可以减少出血,保存伤员的有效血容量,防止其发生休克。
止血常用的材料有无菌敷料、创口贴、止血带等。敷料用以覆盖伤口,为无菌敷料,目的是控制出血,保护伤口,预防感染。当一般的止血方法不能止血时,可用止血带止血方法。即便现场救护条件较差,想用合适的材料做到有效止血,也并非不可能。
就地取材
敷料:干净的毛巾、衣物、布料、餐巾纸、卫生巾、手绢、三角巾等
止血带:三角巾或围巾、领带、绷带、毛巾、平整的衣物
其他辅助器材:竹棍、木棍、笔、勺等
使用方法
压迫止血方法:适用于出血量少的表浅伤口出血,将足够厚度的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如身边没有无菌敷料,可以就地取材,用干净的毛巾、衣物、布料、餐巾纸、卫生巾等替代,覆盖面积要超过伤口周边至少3厘米。加压包扎止血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出血。用敷料或洁净的毛巾、手绢、三角巾等覆盖伤口,用手施加压力直接压迫,再用绷带、三角巾等包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当伤口有异物,如扎入身体、导致外伤出血的玻璃片等,应保留异物,并在伤口边缘将异物固定,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
止血带止血方法:当四肢有大血管损伤,或伤口大、出血量多时,在其他止血方法达不到止血目的情况下临时使用。可用三角巾或围巾、领带、毛巾、手绢、布料、衣物等折成三指宽的宽带以应急需。在上臂上1/3段或大腿中上段垫好衬垫(绷带、毛巾、平整的衣物等),将制好的布料带在衬垫上加压绕肢体一周,两端向前拉紧,打一个活结;取绞棒(竹棍、木棍、笔、勺把等)插在最外圈的布料带中,提起绞棒绞紧,将绞紧后的棒的一端插入活结小圈内固定,最后记录止血带绑扎的时间。
绑紧布带——>打活结穿绞棒——>绞紧
——>固定绞棒——>标时间
特别提醒
1. 严禁使用电线、铁丝、绳子等过细且无弹性的物品充当止血带,因为这些物品不仅止血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损伤皮肤,为日后的治疗和康复带来麻烦。
2. 布料止血带没有弹性,很难真正达到止血目的,如果过紧会造成肢体损伤或缺血坏死。因此,仅可谨慎且短时间使用。
3. 放置止血带的部位要正确,上肢在上臂的上1/3处,下肢在大腿中上部。
4. 放置止血带的部位要有衬垫,且松紧适宜,观察伤口从喷血、流血变成滴血即可,万万不能一点血不滴。
5. 记录绑扎止血带的时间,每隔40~50分钟放松3~5分钟,放松时要用上述直接压迫法止血。
紧急状况二:骨折
骨折在登山等“驴行”中常发生,采用正确良好的固定材料和方法能迅速减轻伤员的疼痛,减少其出血,防止损伤脊髓、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同时也是搬运病员的基础,有利于将其转运后进一步接受治疗。骨折后如不加以固定,在搬运过程中,骨折端会刺破周围的血管、神经,甚至造成脊髓损伤、截瘫等严重后果。
身体各部位骨折时所采用的固定方法和固定器各不相同。但是,“驴途”中“驴友”哪会随身携带这些专业设备和材料啊!别急,我们可以用身边的资源现场制作。
1. 颈椎骨折
头部朝下摔伤后颈部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同时伴有四肢瘫痪,应考虑有颈椎损伤,要立即固定。
就地取材
颈托:报纸、毛巾、衣物等,或沙袋、米袋
木板:表面平坦的木板、床板
使用方法
颈托固定法:颈托为颈部固定器,目的是尽量制动受伤颈部,保护受伤的颈椎,使其免受进一步损害。现场可用报纸、毛巾、衣物等卷成卷(颈套),从颈后向前围于颈部,颈套粗细以围于颈部后限制下颌活动为宜;也可在患者颈部两侧放置装有沙子或米粒的小袋子,固定颈部。
自制颈套固定
木板固定法:可临时用一长、宽与伤员身高、肩宽相仿的木板或床板作固定物,并作为搬运工具;将伤员的头颈部与身体保持在同一轴线时侧翻,放置木板;将伤员平移至木板上;头颈部、足踝部及腰后空虚处垫实;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部用宽带固定于木板上;双手用绑带固定放于身体前方。
木板固定
特别提醒
固定动作要轻柔,避免运输途中颠簸、晃动。搬运器材一定要为硬质材料,采取原木搬运方法。
2. 前臂骨折
前臂骨折可为桡骨或尺骨骨折,也可为桡骨、尺骨双骨折。前臂骨折相对稳定,血管神经损伤机会较小。 就地取材
杂志、书本、衣服等
使用方法
用杂志或书本垫于前臂下方,超肘关节和腕关节,用布带捆绑固定;上肢屈肘,用衣服吊于胸前;指端露出,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杂志固定 衣服固定
紧急状况三:搬运护送伤员
搬运、护送似乎是件简单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搬运、护送不当可能会使危重伤员在现场的救护前功尽弃。
担架是现场救护搬运中最方便的用具,2~4名救护员按救护搬运的正确方法将伤员轻轻移上担架,做好固定。体积这么大的担架器材确实不太可能随身携带。但是“驴友”也不必担心,我相信你身边有物资可以用来自制担架。
就地取材
床单、被罩、雨衣、木棒、绳索、衣物等
使用方法
1. 毛毯担架:用毛毯作为担架,也可用床单、被罩、雨衣等替代。毛毯担抬法适用于伤员无骨折而伤势严重、所处空间狭窄时,操作方法可参考下图。
放毛毯——>将伤员放于毛毯上——>毛毯担抬
2. 绳索担架:用两根木棒,将坚实的绳索交叉缠绕在两根木棒之间,端头打结系牢。
3. 衣物担架:用木棒两根,将大衣袖向内翻成两管,木棒插入内,衣身整理平整。
一般情况下,伤员多采取平卧位,有昏迷时,头部应偏于一侧,有脑脊液耳漏、鼻漏时,头部应抬高30度,防止脑脊液逆流和窒息。简易担架上要先垫被褥、毛毯等,防止皮肤被压伤。在颈部、腰部、膝部、踝下的空虚处,应用衬垫、衣服等垫起。
特别提醒
1. 搬运护送时,伤员的体位要适宜、舒服,使其脊柱及肢体保持在一条轴线上,防止损伤加重;搬运时动作要轻巧、迅速,避免不必要的振动,注意其伤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不要无目的地移动伤员。
2. 骨折伤员不宜用以上方法进行搬运。
紧急状况四:被蜂蛰伤
首先要分辨蛰伤你的是什么种类的蜂,黄蜂、蜜蜂,还是虎头蜂。不同蜂种的毒性有很大的差异,如虎头蜂、黄蜂的毒性较大,蜜蜂则较小。不要对黄蜂的蜂巢轻举妄动,如不幸被其蛰伤,应立即送医。
被蜜蜂蜇伤多发生于山野,远离医疗场所,常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蜜蜂的毒刺上有倒刺,被蛰后应首先检查有无滞留于皮肤内的毒刺。如皮肤内有毒刺,应立即用胶布粘贴后揭起,或用镊子将刺拔出。如扎入的毒刺还附有毒腺囊,则不能用镊子夹取,因为仅拔除蜂刺,毒腺囊仍会留在皮肤内,不能彻底将其清除干净。只能用尖细的刀或针头挑出毒腺囊及毒刺。但是,“驴友”通常不会备齐那么细小的工具,如果身边没有可以挑出毒腺囊的工具,该怎么办?
就地取材
银行卡等硬物
使用方法
可用身边的银行卡等硬物轻轻刮去蜂刺和毒腺囊。一般采用该方法,被蜜蜂蛰后留有的毒腺囊即可被刮走。
特别提醒
切不可不拔蜂刺就盲目挤压毒腺囊,因其很容易在体内扩散吸收。
紧急状况五:被蛇咬伤
如果你被蛇咬伤,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确定它是不是毒蛇。所以,鉴别毒蛇和无毒蛇非常重要。简单地说,除了看蛇的外形,还要看其牙痕。毒蛇头部多呈三角形,身体有彩色花纹,尾短而细,被其咬伤后除有细小牙痕外,还有2~4个较大而深的毒牙痕;被无毒蛇咬伤,仅有成排的细小牙痕。
“驴友”常途经偏僻的郊区、农村,有可能遇到蛇。如不幸被毒蛇咬伤,又远离医疗机构,有没有应急的方法?
就地取材
橡皮带或布带、塑料布、火柴
使用方法
1. 首先应远离毒蛇,放低伤肢(低于心脏)。
2. 没有止血带时,可用橡皮带或布带代替,在伤口近心端5~10厘米处绑扎,以阻断淋巴和静脉血流,每隔20~30分钟放松1~2分钟。
3. 同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
4. 如伤者的伤口皮肤迅速肿胀,应立即进行抽吸。救护员口腔黏膜无溃破时,可先将塑料布垫在伤口上,再用口吸出,吸一口吐一口,边吸边漱口,反复进行。救护员口腔黏膜有溃破时,不可采用此法。可用吸乳器或拔火罐等反复多次吸引伤口。
5. 可用火柴烧灼伤口,以破坏蛇毒。也可用利器在蛇咬伤后留下的牙痕上做1厘米的“一”字切口,以利于排毒。
6. 尽早呼救,送往医院应用抗蛇毒血清。
特别提醒
被毒蛇咬伤后切忌惊慌、大声呼叫、奔跑,这样容易促使毒素吸收和扩散;不能饮酒,因酒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毒素扩散。
TIPS:
上述就地取材的急救方法仅在无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时作应急之用,而且所述方法较为简单。各位“驴友”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急救方法,以备不时之需。如想掌握详细专业的急救方法,可咨询当地的红十字会,接受急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逃生技能等。
为什么“驴友”遇险后的急救特别困难?这可能与他们“特别”的“驴途”有关:
1. “驴友”所经地基本是穷乡僻壤,“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想要获取普通救援物资,困难重重;
2. 因为地处偏僻,“驴友”常无法接收到手机信号,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3. “驴友”身边只有同伴,很难及时找到医生或救护人员;
4. “驴友”多要一路背着帐篷、衣物,甚至好几天的粮食,没有多余的空间和精力携带其他急救物资。
那么,“驴友”如遇紧急情况,就真的“无计可施”吗?未必。在没有专业人员及缺乏急救器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现场资源就地取材,做好自救互救。让我们模拟“驴友”可能遇到的几种紧急突发状况,试着帮他们寻找身边的急救物资,应付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紧急状况一:创伤出血
在各种突发创伤中,常有外伤出血的紧张场面。有效地止血可以减少出血,保存伤员的有效血容量,防止其发生休克。
止血常用的材料有无菌敷料、创口贴、止血带等。敷料用以覆盖伤口,为无菌敷料,目的是控制出血,保护伤口,预防感染。当一般的止血方法不能止血时,可用止血带止血方法。即便现场救护条件较差,想用合适的材料做到有效止血,也并非不可能。
就地取材
敷料:干净的毛巾、衣物、布料、餐巾纸、卫生巾、手绢、三角巾等
止血带:三角巾或围巾、领带、绷带、毛巾、平整的衣物
其他辅助器材:竹棍、木棍、笔、勺等
使用方法
压迫止血方法:适用于出血量少的表浅伤口出血,将足够厚度的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如身边没有无菌敷料,可以就地取材,用干净的毛巾、衣物、布料、餐巾纸、卫生巾等替代,覆盖面积要超过伤口周边至少3厘米。加压包扎止血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出血。用敷料或洁净的毛巾、手绢、三角巾等覆盖伤口,用手施加压力直接压迫,再用绷带、三角巾等包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当伤口有异物,如扎入身体、导致外伤出血的玻璃片等,应保留异物,并在伤口边缘将异物固定,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
止血带止血方法:当四肢有大血管损伤,或伤口大、出血量多时,在其他止血方法达不到止血目的情况下临时使用。可用三角巾或围巾、领带、毛巾、手绢、布料、衣物等折成三指宽的宽带以应急需。在上臂上1/3段或大腿中上段垫好衬垫(绷带、毛巾、平整的衣物等),将制好的布料带在衬垫上加压绕肢体一周,两端向前拉紧,打一个活结;取绞棒(竹棍、木棍、笔、勺把等)插在最外圈的布料带中,提起绞棒绞紧,将绞紧后的棒的一端插入活结小圈内固定,最后记录止血带绑扎的时间。
绑紧布带——>打活结穿绞棒——>绞紧
——>固定绞棒——>标时间
特别提醒
1. 严禁使用电线、铁丝、绳子等过细且无弹性的物品充当止血带,因为这些物品不仅止血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损伤皮肤,为日后的治疗和康复带来麻烦。
2. 布料止血带没有弹性,很难真正达到止血目的,如果过紧会造成肢体损伤或缺血坏死。因此,仅可谨慎且短时间使用。
3. 放置止血带的部位要正确,上肢在上臂的上1/3处,下肢在大腿中上部。
4. 放置止血带的部位要有衬垫,且松紧适宜,观察伤口从喷血、流血变成滴血即可,万万不能一点血不滴。
5. 记录绑扎止血带的时间,每隔40~50分钟放松3~5分钟,放松时要用上述直接压迫法止血。
紧急状况二:骨折
骨折在登山等“驴行”中常发生,采用正确良好的固定材料和方法能迅速减轻伤员的疼痛,减少其出血,防止损伤脊髓、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同时也是搬运病员的基础,有利于将其转运后进一步接受治疗。骨折后如不加以固定,在搬运过程中,骨折端会刺破周围的血管、神经,甚至造成脊髓损伤、截瘫等严重后果。
身体各部位骨折时所采用的固定方法和固定器各不相同。但是,“驴途”中“驴友”哪会随身携带这些专业设备和材料啊!别急,我们可以用身边的资源现场制作。
1. 颈椎骨折
头部朝下摔伤后颈部剧烈疼痛,严重者可同时伴有四肢瘫痪,应考虑有颈椎损伤,要立即固定。
就地取材
颈托:报纸、毛巾、衣物等,或沙袋、米袋
木板:表面平坦的木板、床板
使用方法
颈托固定法:颈托为颈部固定器,目的是尽量制动受伤颈部,保护受伤的颈椎,使其免受进一步损害。现场可用报纸、毛巾、衣物等卷成卷(颈套),从颈后向前围于颈部,颈套粗细以围于颈部后限制下颌活动为宜;也可在患者颈部两侧放置装有沙子或米粒的小袋子,固定颈部。
自制颈套固定
木板固定法:可临时用一长、宽与伤员身高、肩宽相仿的木板或床板作固定物,并作为搬运工具;将伤员的头颈部与身体保持在同一轴线时侧翻,放置木板;将伤员平移至木板上;头颈部、足踝部及腰后空虚处垫实;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部用宽带固定于木板上;双手用绑带固定放于身体前方。
木板固定
特别提醒
固定动作要轻柔,避免运输途中颠簸、晃动。搬运器材一定要为硬质材料,采取原木搬运方法。
2. 前臂骨折
前臂骨折可为桡骨或尺骨骨折,也可为桡骨、尺骨双骨折。前臂骨折相对稳定,血管神经损伤机会较小。 就地取材
杂志、书本、衣服等
使用方法
用杂志或书本垫于前臂下方,超肘关节和腕关节,用布带捆绑固定;上肢屈肘,用衣服吊于胸前;指端露出,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杂志固定 衣服固定
紧急状况三:搬运护送伤员
搬运、护送似乎是件简单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搬运、护送不当可能会使危重伤员在现场的救护前功尽弃。
担架是现场救护搬运中最方便的用具,2~4名救护员按救护搬运的正确方法将伤员轻轻移上担架,做好固定。体积这么大的担架器材确实不太可能随身携带。但是“驴友”也不必担心,我相信你身边有物资可以用来自制担架。
就地取材
床单、被罩、雨衣、木棒、绳索、衣物等
使用方法
1. 毛毯担架:用毛毯作为担架,也可用床单、被罩、雨衣等替代。毛毯担抬法适用于伤员无骨折而伤势严重、所处空间狭窄时,操作方法可参考下图。
放毛毯——>将伤员放于毛毯上——>毛毯担抬
2. 绳索担架:用两根木棒,将坚实的绳索交叉缠绕在两根木棒之间,端头打结系牢。
3. 衣物担架:用木棒两根,将大衣袖向内翻成两管,木棒插入内,衣身整理平整。
一般情况下,伤员多采取平卧位,有昏迷时,头部应偏于一侧,有脑脊液耳漏、鼻漏时,头部应抬高30度,防止脑脊液逆流和窒息。简易担架上要先垫被褥、毛毯等,防止皮肤被压伤。在颈部、腰部、膝部、踝下的空虚处,应用衬垫、衣服等垫起。
特别提醒
1. 搬运护送时,伤员的体位要适宜、舒服,使其脊柱及肢体保持在一条轴线上,防止损伤加重;搬运时动作要轻巧、迅速,避免不必要的振动,注意其伤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不要无目的地移动伤员。
2. 骨折伤员不宜用以上方法进行搬运。
紧急状况四:被蜂蛰伤
首先要分辨蛰伤你的是什么种类的蜂,黄蜂、蜜蜂,还是虎头蜂。不同蜂种的毒性有很大的差异,如虎头蜂、黄蜂的毒性较大,蜜蜂则较小。不要对黄蜂的蜂巢轻举妄动,如不幸被其蛰伤,应立即送医。
被蜜蜂蜇伤多发生于山野,远离医疗场所,常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蜜蜂的毒刺上有倒刺,被蛰后应首先检查有无滞留于皮肤内的毒刺。如皮肤内有毒刺,应立即用胶布粘贴后揭起,或用镊子将刺拔出。如扎入的毒刺还附有毒腺囊,则不能用镊子夹取,因为仅拔除蜂刺,毒腺囊仍会留在皮肤内,不能彻底将其清除干净。只能用尖细的刀或针头挑出毒腺囊及毒刺。但是,“驴友”通常不会备齐那么细小的工具,如果身边没有可以挑出毒腺囊的工具,该怎么办?
就地取材
银行卡等硬物
使用方法
可用身边的银行卡等硬物轻轻刮去蜂刺和毒腺囊。一般采用该方法,被蜜蜂蛰后留有的毒腺囊即可被刮走。
特别提醒
切不可不拔蜂刺就盲目挤压毒腺囊,因其很容易在体内扩散吸收。
紧急状况五:被蛇咬伤
如果你被蛇咬伤,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确定它是不是毒蛇。所以,鉴别毒蛇和无毒蛇非常重要。简单地说,除了看蛇的外形,还要看其牙痕。毒蛇头部多呈三角形,身体有彩色花纹,尾短而细,被其咬伤后除有细小牙痕外,还有2~4个较大而深的毒牙痕;被无毒蛇咬伤,仅有成排的细小牙痕。
“驴友”常途经偏僻的郊区、农村,有可能遇到蛇。如不幸被毒蛇咬伤,又远离医疗机构,有没有应急的方法?
就地取材
橡皮带或布带、塑料布、火柴
使用方法
1. 首先应远离毒蛇,放低伤肢(低于心脏)。
2. 没有止血带时,可用橡皮带或布带代替,在伤口近心端5~10厘米处绑扎,以阻断淋巴和静脉血流,每隔20~30分钟放松1~2分钟。
3. 同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
4. 如伤者的伤口皮肤迅速肿胀,应立即进行抽吸。救护员口腔黏膜无溃破时,可先将塑料布垫在伤口上,再用口吸出,吸一口吐一口,边吸边漱口,反复进行。救护员口腔黏膜有溃破时,不可采用此法。可用吸乳器或拔火罐等反复多次吸引伤口。
5. 可用火柴烧灼伤口,以破坏蛇毒。也可用利器在蛇咬伤后留下的牙痕上做1厘米的“一”字切口,以利于排毒。
6. 尽早呼救,送往医院应用抗蛇毒血清。
特别提醒
被毒蛇咬伤后切忌惊慌、大声呼叫、奔跑,这样容易促使毒素吸收和扩散;不能饮酒,因酒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毒素扩散。
TIPS:
上述就地取材的急救方法仅在无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时作应急之用,而且所述方法较为简单。各位“驴友”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急救方法,以备不时之需。如想掌握详细专业的急救方法,可咨询当地的红十字会,接受急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逃生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