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完善,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交通运输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與系统的发展要求。汽油作为车辆参与交通运输的具备要素之一,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着车辆运行稳定性的发挥程度。本文选取某企业汽油烯烃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测定过程中的误差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影响汽油烯烃测定误差的测定方式作出了系统研究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分析
就我国而言,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石油产品烃类所选用的测定方式为GB/T 11132标准规范。但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不难发现90#汽油同93#汽油中的烯烃含量接近一致。换句话来说,对于93#通用汽油而言,汽油烯烃理论测定值与实际测定值之间的误差已达到了16%以上,这对于整个汽油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据此,如何针对汽油烯烃在测定过程当中存在的误差因素加以分析,针对汽油烯烃测定误差加以合理控制,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试验分析
实验人员需要将0.75mL的试验样本诸如玻璃吸附柱装置当中(该装置应当配备具有活化过程的硅胶,此硅胶附着在吸附柱分离段位置,以含荧光染料混合物薄层形式存在)。实验人员应当在确定试验样本完全吸附在硅胶上之后,像玻璃吸附柱中加入醇脱附试样,在加压作用之下确保该试样能够延吸附柱边缘做下滑运动。在这一过程当中,试验样本内所含有的各种烃类物质会依照自身吸附能力的差异性自动分离成芳烃、饱和烃以及烯烃等多种元素。与此同时,硅胶当中所含有的荧光染料会伴随着烃类物质的分离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选择新分离,从而确保分离作用下的各种烃类物质元素区域截面在紫外灯照射下清晰且精准。试验人员可以依照吸附柱当中各类型烃物质元素色带区域的长度对各种烃类物质元素在试验样本中所占体积百分比含量加以计算与衡量。
2.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可能对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造成较大误差干扰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人为因素、仪器因素以及方法因素这三个方面。那么,究竟何种因素是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问题严重的根源呢?可以采用排除法对其进行确定。
首先,对于人为因素而言,我们可以在确保试验装置仪器、试验样品分析一定的基础之上,选用不同的实验操作人员进行汽油烯烃含量测定试验。在GB/T 11132测定标准的规范之下,各个操作人员操作之下所得到的结果误差差异并不显著,由此可判定人为因素并非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根源。
其次,对于仪器因素而言,我们可以在确保实验操作人员以及试验样品分析一定的基础之上,采取不同的试验仪器装置进行汽油烯烃含量测定实验。同人为因素一样,在GB/T 11132测定标准的规范之下,差异性仪器的检测结果误差仅在0.1%范围之内,由此可以判定仪器因素也并非是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根源。
最后,对于方法因素而言,要想确定这一因素是否是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根源所在,可制定如下的对比试验方案。具体来说:试验工作人员可以选取90#空白汽油以及99.52%组分含量的甲基叔丁基醚为试验样品,按照18.0%的体积比参数将定量的甲基叔丁基醚添加进90#空白汽油当中,所得到的混合型汽油即为含有18.0%体积比的90#汽油(定义为A样品)。同样取90#空白汽油(定义为B样品)进行有关汽油烯烃含量的测定试验。所得出的汽油烯烃含量测定结果数据如下表所示(见表1)。
表1 A、B样品汽油烯烃含量测定试验结果示意表 单位:%(ν/ν)
分析表1中的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得知,含有18.0%体积比的90#汽油(A样品)中的汽油烯烃含量均值参数为43.6%。与此同时,90#空白汽油(B样品)
中的汽油烯烃含量均值参数为44.2%。而我们知道,在针对A样品中的汽油烯烃含量理论值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汽油烯烃含量测定试验结果均值/(样品自身体积比+甲基叔丁基醚体积比)×100%的方式进行计算,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为37.4%。我们不难发现,添加甲基叔丁基醚前后汽油烯烃含量的变化波动并不显著,但理论值与A样品实测值之间的误差达到了16.6%。由此可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推导:从理论值与A样品实测值之间16.6%的误差可以判定,实验方法自身的因素是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根源所在;含氧化合物调和剂(甲基叔丁基醚)在加入90#空白汽油的过程当中对于汽油自身组分中烯烃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小;对于现行GB/T 11132当中所指出的“硅胶吸附剂对甲基叔丁基醚不响应”观点存在一定问题,并且这也是导致整个测定结果误差严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待改进。
3.结束语
在社会大众环保意识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针对汽车排放指标加以了更为严格与系统的控制。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车用汽油的产品系统开始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官方关注与重视。在这一系统当中,汽油组成结构的检测规范更为规范与集中。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汽油烯烃作为对汽油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关键要素之一,应当在其含量检测过程当中广受关注。本文针对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较大问题的影响因素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科]
【参考文献】
[1]叶天旭,张予辉,刘金河等.离子液体降低FCC汽油烯烃体积分数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5,33(02):175-178.
[2]张培青,王祥生,郭洪臣等.水热处理对纳米HZSM-5沸石酸性质及其降低汽油烯烃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3,24(12):900-904.
[3]张培青,王祥生,郭洪臣等.组合改性对纳米HZSM-5催化剂降低汽油烯烃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5,26(10):911-916.
[4]欧阳福生,赵旭红,翁惠新等.工艺条件对降低催化汽油烯烃过程中汽油烯烃分布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5,34(02):109-113.
【关键词】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分析
就我国而言,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石油产品烃类所选用的测定方式为GB/T 11132标准规范。但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不难发现90#汽油同93#汽油中的烯烃含量接近一致。换句话来说,对于93#通用汽油而言,汽油烯烃理论测定值与实际测定值之间的误差已达到了16%以上,这对于整个汽油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据此,如何针对汽油烯烃在测定过程当中存在的误差因素加以分析,针对汽油烯烃测定误差加以合理控制,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试验分析
实验人员需要将0.75mL的试验样本诸如玻璃吸附柱装置当中(该装置应当配备具有活化过程的硅胶,此硅胶附着在吸附柱分离段位置,以含荧光染料混合物薄层形式存在)。实验人员应当在确定试验样本完全吸附在硅胶上之后,像玻璃吸附柱中加入醇脱附试样,在加压作用之下确保该试样能够延吸附柱边缘做下滑运动。在这一过程当中,试验样本内所含有的各种烃类物质会依照自身吸附能力的差异性自动分离成芳烃、饱和烃以及烯烃等多种元素。与此同时,硅胶当中所含有的荧光染料会伴随着烃类物质的分离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选择新分离,从而确保分离作用下的各种烃类物质元素区域截面在紫外灯照射下清晰且精准。试验人员可以依照吸附柱当中各类型烃物质元素色带区域的长度对各种烃类物质元素在试验样本中所占体积百分比含量加以计算与衡量。
2.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可能对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造成较大误差干扰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人为因素、仪器因素以及方法因素这三个方面。那么,究竟何种因素是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问题严重的根源呢?可以采用排除法对其进行确定。
首先,对于人为因素而言,我们可以在确保试验装置仪器、试验样品分析一定的基础之上,选用不同的实验操作人员进行汽油烯烃含量测定试验。在GB/T 11132测定标准的规范之下,各个操作人员操作之下所得到的结果误差差异并不显著,由此可判定人为因素并非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根源。
其次,对于仪器因素而言,我们可以在确保实验操作人员以及试验样品分析一定的基础之上,采取不同的试验仪器装置进行汽油烯烃含量测定实验。同人为因素一样,在GB/T 11132测定标准的规范之下,差异性仪器的检测结果误差仅在0.1%范围之内,由此可以判定仪器因素也并非是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根源。
最后,对于方法因素而言,要想确定这一因素是否是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根源所在,可制定如下的对比试验方案。具体来说:试验工作人员可以选取90#空白汽油以及99.52%组分含量的甲基叔丁基醚为试验样品,按照18.0%的体积比参数将定量的甲基叔丁基醚添加进90#空白汽油当中,所得到的混合型汽油即为含有18.0%体积比的90#汽油(定义为A样品)。同样取90#空白汽油(定义为B样品)进行有关汽油烯烃含量的测定试验。所得出的汽油烯烃含量测定结果数据如下表所示(见表1)。
表1 A、B样品汽油烯烃含量测定试验结果示意表 单位:%(ν/ν)
分析表1中的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得知,含有18.0%体积比的90#汽油(A样品)中的汽油烯烃含量均值参数为43.6%。与此同时,90#空白汽油(B样品)
中的汽油烯烃含量均值参数为44.2%。而我们知道,在针对A样品中的汽油烯烃含量理论值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需要按照:汽油烯烃含量测定试验结果均值/(样品自身体积比+甲基叔丁基醚体积比)×100%的方式进行计算,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为37.4%。我们不难发现,添加甲基叔丁基醚前后汽油烯烃含量的变化波动并不显著,但理论值与A样品实测值之间的误差达到了16.6%。由此可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推导:从理论值与A样品实测值之间16.6%的误差可以判定,实验方法自身的因素是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结果误差较大的根源所在;含氧化合物调和剂(甲基叔丁基醚)在加入90#空白汽油的过程当中对于汽油自身组分中烯烃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小;对于现行GB/T 11132当中所指出的“硅胶吸附剂对甲基叔丁基醚不响应”观点存在一定问题,并且这也是导致整个测定结果误差严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待改进。
3.结束语
在社会大众环保意识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针对汽车排放指标加以了更为严格与系统的控制。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车用汽油的产品系统开始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官方关注与重视。在这一系统当中,汽油组成结构的检测规范更为规范与集中。本文所研究的重点—汽油烯烃作为对汽油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关键要素之一,应当在其含量检测过程当中广受关注。本文针对导致汽油烯烃含量检测误差较大问题的影响因素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科]
【参考文献】
[1]叶天旭,张予辉,刘金河等.离子液体降低FCC汽油烯烃体积分数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5,33(02):175-178.
[2]张培青,王祥生,郭洪臣等.水热处理对纳米HZSM-5沸石酸性质及其降低汽油烯烃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3,24(12):900-904.
[3]张培青,王祥生,郭洪臣等.组合改性对纳米HZSM-5催化剂降低汽油烯烃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5,26(10):911-916.
[4]欧阳福生,赵旭红,翁惠新等.工艺条件对降低催化汽油烯烃过程中汽油烯烃分布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5,34(0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