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和谐是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前提和关键,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从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过程协调、家校互动一致等诸方面共促共建,努力提升办学品质和教育效益。
校园和谐关系处理
创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它面临的任务很多,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就具体实践而言,当前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努力实现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教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创建和谐校园必须以人为本,实现校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一,师生关系要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是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力量,是学习的催化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是决定师生关系距离,沟通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破除“师道尊严”的封建师生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的双向学习和平等交流,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第二,同学关系要和谐。学生在校园内人际交往的发展蕴含着教育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育的成效。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使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还要看到学生间关系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动力。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互助,健康成长。第三、管理与服务人员关系要和谐。只有将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才能统一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与教师的教育思想,形成教育的凝聚力,共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彻底消除管理人员高高在上,服务人员俯首听命的现象。
二、要努力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过程的和谐。
学校培养人才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和完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过程的和谐统一,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学校生活的核心是课堂,学生生活的核心是学习,课堂是教学活动产生作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和学生发展的节奏和谐。因而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堂,使课堂和谐成为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落实“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二,要主动克服“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如满堂灌和强制性的陈旧教学方法,对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忽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淡漠等。第三,要不断丰富“教”与“学”的内涵。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和深化,不断增添新知识和新成果,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四,要创设轻松、民主、平等、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热爱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保持融洽的师生關系。
三、要努力实现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关系的和谐。
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走向,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系统有计划,但其影响却是长期和潜在的,有时甚至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它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具的优势,指导和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离不开社会,学校也离不开社会环境。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以满足学生发展自己,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需要。因此,学校应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施展教育,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积极因素,预防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消极因素,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最大效率,培养全面健康、潜力无穷,自主发展的有用人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又直接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只有三者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密切配合才能营造富有内涵的全方位教育氛围,共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和谐关系处理
创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它面临的任务很多,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就具体实践而言,当前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努力实现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教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创建和谐校园必须以人为本,实现校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一,师生关系要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是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力量,是学习的催化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是决定师生关系距离,沟通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破除“师道尊严”的封建师生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在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的双向学习和平等交流,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第二,同学关系要和谐。学生在校园内人际交往的发展蕴含着教育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育的成效。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使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还要看到学生间关系的和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动力。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互助,健康成长。第三、管理与服务人员关系要和谐。只有将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才能统一学校管理服务人员与教师的教育思想,形成教育的凝聚力,共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彻底消除管理人员高高在上,服务人员俯首听命的现象。
二、要努力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过程的和谐。
学校培养人才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和完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过程的和谐统一,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学校生活的核心是课堂,学生生活的核心是学习,课堂是教学活动产生作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和学生发展的节奏和谐。因而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堂,使课堂和谐成为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落实“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第二,要主动克服“教”与“学”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如满堂灌和强制性的陈旧教学方法,对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忽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淡漠等。第三,要不断丰富“教”与“学”的内涵。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和深化,不断增添新知识和新成果,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四,要创设轻松、民主、平等、向上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热爱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保持融洽的师生關系。
三、要努力实现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关系的和谐。
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走向,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系统有计划,但其影响却是长期和潜在的,有时甚至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它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具的优势,指导和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离不开社会,学校也离不开社会环境。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以满足学生发展自己,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需要。因此,学校应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施展教育,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积极因素,预防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消极因素,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最大效率,培养全面健康、潜力无穷,自主发展的有用人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又直接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只有三者相互衔接,功能互补,密切配合才能营造富有内涵的全方位教育氛围,共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