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文章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而现今朗读教学的弊端表现为在朗读技巧上过多过繁的指导,犹如隔靴搔痒毫无用处。真正的朗读教学,不是生搬硬套、支离破碎的教学分析,而是品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下面是我在平时朗读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情境中——品读
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体验,我们应该大力挖掘感情的内因。从内因入手,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内涵,萌发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朗读就会出自内心,有情而发,读起来才会充满感染力。
例如,教学《2008,北京!》一课时,在学生感知课文后,教师即可播放北京申奥成功后举国欢庆的录像片段,充满激情和欢乐的场面让课堂沸腾起来,孩子们渐渐地被感染了,他们也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看到他们一张张满是骄傲和自豪的笑脸,我知道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的意境当中,此时顺势而导,让他们去品读课文中描写欢庆场面的句子,用朗读再现当时申奥的欢跃场景,在朗读中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想象中——美读
美文佳作都具有优秀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
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写到“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教室想象成美丽的荷花池,而学生就是形态各异的荷花,再想象雪白的衣裳随风舞动,小蜻蜓和小鱼儿都来和自己一起嬉戏,多美的画面啊!教师在引导时还可以配上轻柔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想象更真更美!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美妙之声不绝于耳。
三、表演中——悟读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如《陶罐和铁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陶罐铁罐说话时表情和神态的词,然后和同桌试着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很快就会找到“骄傲、轻蔑、恼怒、谦虚、争辩”等词,并充分利用这些表情和神态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和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演,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这是以“表演”为驱动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因为表演中蕴含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方面面,可促使学生多次深入文本进行体验。再加上不同的表演者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最后的表演既体现个性,又展示了创造性。这样的读就更丰满、立体了。
总之,训练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不同的朗读方式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让朗朗书声都能情真意切。
一、情境中——品读
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体验,我们应该大力挖掘感情的内因。从内因入手,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内涵,萌发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朗读就会出自内心,有情而发,读起来才会充满感染力。
例如,教学《2008,北京!》一课时,在学生感知课文后,教师即可播放北京申奥成功后举国欢庆的录像片段,充满激情和欢乐的场面让课堂沸腾起来,孩子们渐渐地被感染了,他们也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看到他们一张张满是骄傲和自豪的笑脸,我知道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的意境当中,此时顺势而导,让他们去品读课文中描写欢庆场面的句子,用朗读再现当时申奥的欢跃场景,在朗读中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想象中——美读
美文佳作都具有优秀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
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课文写到“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教室想象成美丽的荷花池,而学生就是形态各异的荷花,再想象雪白的衣裳随风舞动,小蜻蜓和小鱼儿都来和自己一起嬉戏,多美的画面啊!教师在引导时还可以配上轻柔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想象更真更美!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美妙之声不绝于耳。
三、表演中——悟读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如《陶罐和铁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陶罐铁罐说话时表情和神态的词,然后和同桌试着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很快就会找到“骄傲、轻蔑、恼怒、谦虚、争辩”等词,并充分利用这些表情和神态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和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演,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这是以“表演”为驱动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因为表演中蕴含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方面面,可促使学生多次深入文本进行体验。再加上不同的表演者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最后的表演既体现个性,又展示了创造性。这样的读就更丰满、立体了。
总之,训练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不同的朗读方式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让朗朗书声都能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