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体育健身的关注与参与程度越来越强。我国西北五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我国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拟对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社区体育;基础理论;西北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9-0293-02
1 研究目的
我国西北五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我国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拟对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启发。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2.1.1 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历程
(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政的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政府拥有强大的政府体育组织系统,社会体育系统严重缺位,形成单一的“单位体育”组织形式,城市社区体育还无从谈起,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居民的体育利益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起来的“社区体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城市社会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至此,研究开始活跃起来。
(2)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成为研究对象,从而揭开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的对社区体育研究主要在90年代初期,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工作是对社区的概念作了讨论。90年代初到1995年《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界定、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现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处在研究框架建立阶段。
(3)1995年为配合《体育法》、《全民健身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对社区体育的性质、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强。我国社区体育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2.1.2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要类型
本人在期刊网上查阅了1994年至2006年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文章200多篇,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发展性研究三大类。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特征、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关于社区体育的概念,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有多种界定。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体育形态。作为一种新的群众体育的组织形式,人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郝斌等认为:“社区体育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设施为物质基础,以自发性为原则,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在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目的,就地就近就便有计划进行的组织化的体育活动。”李建国(1994)认为:“社区体育是在居民生活圈内由居民自主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且是通过体育活动建立相互良好的关系和共同意识,促进地区社会活性的一种社会活动。”这一概念强调了生活圈特点。王凯珍等(1994)认为:“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简称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体育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体育组织;必要的场地设施;一定数量的体育指导员;各种具体的体育活动;一定的经费保证。1995年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城市社区体育专题”调查组将社区体育界定为:“我国大中城市社区体育是以街道辖区为组织单元,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1997年4月2日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体育界定为:“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沈建华等(1999)提出了小区体育的概念,认为:“以生活小区(新村或街坊)为范围,以居委会为领导,以增进健康,丰富生活为目的的邻里型群众体育活动。”这是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的探索,打破了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基本表现为“街道”单一层次的现象。樊炳有(2003)认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徐焕新等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社区成员参与组织和管理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它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社会化的产物。因此,社区体育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体育社会化,一个是地域性,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以上有关社区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再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作者将本文中的“城市社区体育”做如下界定: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我国西北城市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以自然居住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一系列要素构成。想要研究社区体育,必须先了解社区体育的结构组成。王凯珍(1994)通过专家评判法,得出6项构成要素:社区成员、体育组织、场地设施、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经费保证。任海把社区体育的基本要素确定为:人员(指导者、参加者)、物质条件(场地设施)、时间(社区成员的余暇时间)、经费(社区体育活动费用)、社区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活动。樊炳有认为社区体育由6要素构成一个体系,他们分别是: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经费、体育管理者和指导、社区体育活动。总结以上观点,人们对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但其中也有细小的差别。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社区体育要素为: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参加者、场地设施、经费、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
关于社区体育功能研究,在愈继英主编的《社区体育指导》中说,社区体育除了一般体育功能外,对社区建设和管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的功能概括为: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稳定功能和促进社区发展的功能。有关社区体育功能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在说明社区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参与者,即社区居民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同时,也强调它的间接功能,社区体育的间接功能正是区别于其他社会体育形态的独特功能。
3 结论
(1)体育健身小组、指导站、文体站和晨、晚练活动点等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的较为成熟,已成为我国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2)西北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主要是健身者自发组建形成,其它诸如街道办事处、驻街企事业单位、区体育行政部门、居委会等部门对活动点的组建帮助非常少,显示出相关部门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淡漠。
(3)针对政府部门对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不足的问题,着力发展社区体育协会,使其逐步成熟,将来承担起社区体育的具体管理工作。体育管理部门可与民政部门共同制定社区内正规民间体育组织的建立条件和程序,并对其发展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可适当放宽社区内体育社团的建立条件,加强松散群众体育组织的管理。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中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形成社区体协、体育社团、松散体育组织等多层次组织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郝斌,刘安清,甘宏玲.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3).
[2]李建国.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国家体委群休司1994.3:76
[3]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4]宁自衡,唐建国,李益群.澳门体育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51-56.
[5]沈建华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6]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6.
[7]徐焕新等.社区体育概念的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7).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9.
[10]愈继英.社区体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6-18.
【关键词】社区体育;基础理论;西北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9-0293-02
1 研究目的
我国西北五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我国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拟对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启发。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2.1.1 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历程
(1)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政的管理型的体育管理体制,政府拥有强大的政府体育组织系统,社会体育系统严重缺位,形成单一的“单位体育”组织形式,城市社区体育还无从谈起,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居民的体育利益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起来的“社区体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城市社会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至此,研究开始活跃起来。
(2)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成为研究对象,从而揭开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的对社区体育研究主要在90年代初期,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工作是对社区的概念作了讨论。90年代初到1995年《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界定、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现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处在研究框架建立阶段。
(3)1995年为配合《体育法》、《全民健身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对社区体育的性质、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强。我国社区体育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2.1.2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要类型
本人在期刊网上查阅了1994年至2006年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文章200多篇,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发展性研究三大类。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特征、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关于社区体育的概念,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有多种界定。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体育形态。作为一种新的群众体育的组织形式,人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郝斌等认为:“社区体育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设施为物质基础,以自发性为原则,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在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目的,就地就近就便有计划进行的组织化的体育活动。”李建国(1994)认为:“社区体育是在居民生活圈内由居民自主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且是通过体育活动建立相互良好的关系和共同意识,促进地区社会活性的一种社会活动。”这一概念强调了生活圈特点。王凯珍等(1994)认为:“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简称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体育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体育组织;必要的场地设施;一定数量的体育指导员;各种具体的体育活动;一定的经费保证。1995年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城市社区体育专题”调查组将社区体育界定为:“我国大中城市社区体育是以街道辖区为组织单元,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1997年4月2日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体育界定为:“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沈建华等(1999)提出了小区体育的概念,认为:“以生活小区(新村或街坊)为范围,以居委会为领导,以增进健康,丰富生活为目的的邻里型群众体育活动。”这是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的探索,打破了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基本表现为“街道”单一层次的现象。樊炳有(2003)认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徐焕新等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社区成员参与组织和管理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它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社会化的产物。因此,社区体育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体育社会化,一个是地域性,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以上有关社区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再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作者将本文中的“城市社区体育”做如下界定: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我国西北城市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以自然居住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一系列要素构成。想要研究社区体育,必须先了解社区体育的结构组成。王凯珍(1994)通过专家评判法,得出6项构成要素:社区成员、体育组织、场地设施、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经费保证。任海把社区体育的基本要素确定为:人员(指导者、参加者)、物质条件(场地设施)、时间(社区成员的余暇时间)、经费(社区体育活动费用)、社区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活动。樊炳有认为社区体育由6要素构成一个体系,他们分别是: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经费、体育管理者和指导、社区体育活动。总结以上观点,人们对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但其中也有细小的差别。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社区体育要素为: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参加者、场地设施、经费、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
关于社区体育功能研究,在愈继英主编的《社区体育指导》中说,社区体育除了一般体育功能外,对社区建设和管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的功能概括为: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稳定功能和促进社区发展的功能。有关社区体育功能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在说明社区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参与者,即社区居民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同时,也强调它的间接功能,社区体育的间接功能正是区别于其他社会体育形态的独特功能。
3 结论
(1)体育健身小组、指导站、文体站和晨、晚练活动点等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的较为成熟,已成为我国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2)西北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主要是健身者自发组建形成,其它诸如街道办事处、驻街企事业单位、区体育行政部门、居委会等部门对活动点的组建帮助非常少,显示出相关部门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淡漠。
(3)针对政府部门对西北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不足的问题,着力发展社区体育协会,使其逐步成熟,将来承担起社区体育的具体管理工作。体育管理部门可与民政部门共同制定社区内正规民间体育组织的建立条件和程序,并对其发展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等,可适当放宽社区内体育社团的建立条件,加强松散群众体育组织的管理。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中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形成社区体协、体育社团、松散体育组织等多层次组织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郝斌,刘安清,甘宏玲.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3).
[2]李建国.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国家体委群休司1994.3:76
[3]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4]宁自衡,唐建国,李益群.澳门体育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51-56.
[5]沈建华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6]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6.
[7]徐焕新等.社区体育概念的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7).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9.
[10]愈继英.社区体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