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是的,闻作而色变,一点也不夸张。学生怕写,老师怕教,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作文这个“老大难”似乎从来未曾变过。究竟该如何让作文不再让孩子怕,一直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努力方向。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怕写一是没东西可写,二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而没东西写,是其根本所在,一个小学生无论是他的生活积累,还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都相对比较匮乏,所以老师最先要帮学生解决的就是让他们有东西写,即从他们有限的积累之中寻找到合适的素材,让巧妇能成炊。
一、感恩生活,让家庭生活成为素材
作文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他们不是诗人,也不是作家,他们的写作内容必须是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这样他们才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真实的,情感才是真挚的。
家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场所,家人和家庭生活是他们最为熟悉的,也是习作素材的源泉。可是学生往往会忽视周围最熟悉的人和事,不懂得将他们作为习作的内容,而觉得没东西可写。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大部分的孩子都局限于他们所看到的作文选上的那些生病送我上医院,雨天为我送伞,而没有真正地去写自己的。在进入本组课文学习时,我就布置给孩子一个任务,去连续观察一位亲人,看看他们每天做的事,听听他们说的话,并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等到习作时,学生将一个星期以来所记录的内容拿出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这样就有事可写,并且十分真实。
二、观察感受,让校园生活成为素材
学习期间,学生的在校时间远比他们在家里的时间要长,学校里的人、景、事,无疑也都是丰富的素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是《秋天的图画》,习作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们想要写一些秋天的花,可是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足以写出几种秋天开放的花,于是就闭门造车,拼凑了一些他们所知道的花名:荷花、梅花等。习作时的季节刚好是秋季,于是我就开展了一次“我和植物做朋友”的活動,让学生利用午饭后的时间,走进校园,去仔细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通过树上挂的介绍牌了解植物的名称,眼中看到什么,笔下写什么。
学校为学生安排的课程非常地丰富,除去语文课以外的其他课也能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如观察日记,即可与科学学科相结合,根据科学老师的要求去找蜗牛,观察蜗牛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内容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习作的内容,而且还非常的详细。此外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和体育课上的活动也都是非常丰富的素材。
三、回忆品味,让往事经历成为素材
三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或多或少都会保留有一些印象。当然,也会有一些载体充当了保留回忆的平台。例如说照片:照片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翻开相册,会让人想时那时,那景,那人,那事。这样就能丰富我们的习作的素材,使他们的素材库的时间就能得以延长,空间就能得以扩宽。写一处美丽的风景,不妨让学生翻翻相册,找找曾经去过的地方,回忆当时看到的美景。
四、摘抄借鉴,让经典内容成为素材
《课程标准》中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选入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其遣词造句都非常用心,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自然就可以拿过来。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其中有不少用得非常好的词语和句子,于是我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在习作时将其摘抄本拿出来读一读,看看哪些可以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就充实了习作的内容。
此外,学生从课外读的一些书籍中所做的摘抄同样可以用到习作当中。
总之,生活即素材,老师在习作教学时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给学生方法,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积累起来,让学生面对习作时能熟练地运用自己生活中的内容,不再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成为一个个能将生活内容利用起来并充实到习作中的“巧妇”。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江南实验学校(323900)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怕写一是没东西可写,二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而没东西写,是其根本所在,一个小学生无论是他的生活积累,还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都相对比较匮乏,所以老师最先要帮学生解决的就是让他们有东西写,即从他们有限的积累之中寻找到合适的素材,让巧妇能成炊。
一、感恩生活,让家庭生活成为素材
作文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他们不是诗人,也不是作家,他们的写作内容必须是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这样他们才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真实的,情感才是真挚的。
家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场所,家人和家庭生活是他们最为熟悉的,也是习作素材的源泉。可是学生往往会忽视周围最熟悉的人和事,不懂得将他们作为习作的内容,而觉得没东西可写。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大部分的孩子都局限于他们所看到的作文选上的那些生病送我上医院,雨天为我送伞,而没有真正地去写自己的。在进入本组课文学习时,我就布置给孩子一个任务,去连续观察一位亲人,看看他们每天做的事,听听他们说的话,并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等到习作时,学生将一个星期以来所记录的内容拿出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这样就有事可写,并且十分真实。
二、观察感受,让校园生活成为素材
学习期间,学生的在校时间远比他们在家里的时间要长,学校里的人、景、事,无疑也都是丰富的素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习作是《秋天的图画》,习作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们想要写一些秋天的花,可是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足以写出几种秋天开放的花,于是就闭门造车,拼凑了一些他们所知道的花名:荷花、梅花等。习作时的季节刚好是秋季,于是我就开展了一次“我和植物做朋友”的活動,让学生利用午饭后的时间,走进校园,去仔细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通过树上挂的介绍牌了解植物的名称,眼中看到什么,笔下写什么。
学校为学生安排的课程非常地丰富,除去语文课以外的其他课也能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如观察日记,即可与科学学科相结合,根据科学老师的要求去找蜗牛,观察蜗牛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内容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习作的内容,而且还非常的详细。此外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和体育课上的活动也都是非常丰富的素材。
三、回忆品味,让往事经历成为素材
三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或多或少都会保留有一些印象。当然,也会有一些载体充当了保留回忆的平台。例如说照片:照片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翻开相册,会让人想时那时,那景,那人,那事。这样就能丰富我们的习作的素材,使他们的素材库的时间就能得以延长,空间就能得以扩宽。写一处美丽的风景,不妨让学生翻翻相册,找找曾经去过的地方,回忆当时看到的美景。
四、摘抄借鉴,让经典内容成为素材
《课程标准》中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选入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其遣词造句都非常用心,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自然就可以拿过来。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其中有不少用得非常好的词语和句子,于是我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在习作时将其摘抄本拿出来读一读,看看哪些可以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就充实了习作的内容。
此外,学生从课外读的一些书籍中所做的摘抄同样可以用到习作当中。
总之,生活即素材,老师在习作教学时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给学生方法,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积累起来,让学生面对习作时能熟练地运用自己生活中的内容,不再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成为一个个能将生活内容利用起来并充实到习作中的“巧妇”。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江南实验学校(3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