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课程设置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设置原则、改革思路入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财务管理课程设置模式大胆地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相关方案。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
一、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从而由原来的“理财学”课程成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在十年的学科建设中,如何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是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关注的课题,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本科院校实施分类管理,形成了以教学型、科研型、应用型为主要大类的高校办学体系,从而如何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成为了财务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攀枝花学院是一所以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该校会计学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自2006年新增了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较为成熟的会计办学经验为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该校也处于这样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还存在着亟待完善的部分。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从该校以及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课程大纲趋同化
大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盲目地跟风。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材选用随意性
相关教材的种类和名目繁多,虽然国家也推出了“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但大多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未能准确把握,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例如对《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学》两本教材能否作为同一门课程的选用值得思考。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纲强调了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和理论。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混乱,没有注意到相关课程的衔接性。
(五)忽视了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形式上安排“阶段式”检查,缺乏真实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
(六)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
例如,大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实验课程已经普及使用“ERP”系统,但软件版本和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并不一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一)课程设置改革原则
1.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下,培养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2.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针,重视“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2.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3.保持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综合化和课程多样化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共性,要善于找出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用协同增益的观点处理课程设置,以解决财务管理学科日益综合与课程过分分化之间的矛盾,达到“1 1>2”的系统化效果,以有限的课程涵盖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
4.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业。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样重要,如何让学生把课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应当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5.体现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性。学财务管理的学生常常认为专业理论不如金融学的深厚,操作实务不如会计专业的扎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宏观上应该立足于金融和财政,微观上应该把企业财务和个人理财作为研究的重点。从本科专业层次培养目标来看,财务管理内部应该定位于资金的控制,管理的连续性;外部应该面向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综合性的管理,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下社会对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结构的需求和期望。课程设置要体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层次的要求。具体包括: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社会关系参与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上期;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投资学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经济生活参与主体的基本经济理念和管理素质的课程,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下期和第二学年;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筹划等,主要培养学生作为职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理财理念和基本理财技能,一般应安排在第二、三、四学年,其中第二、三学年的课程比重可以适当增大。同时还可以加入文体艺术类的素质选修课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6.教学方法合理搭配。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应当匹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1)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方案可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课程核心内容讨论。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让学生从讨论中理清学习的思路。2)开展小组间的竞争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竞争中找出自身学习的问题。(2)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应当集中于基本的财务观念培养和基本财务管理技能的训练。其中可将以下几方面内容作为重点在案例教学中推广:1)风险收益价值观。案例中要重视风险收益价值观的培养,甄选案例结合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做到边学边练。2)重视资本成本的重要性。比如教材中对企业和投资者双方在资本成本的切入点上并未有所重点区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和投资者分别视资本成本为“最低报酬率”和“要求报酬率”。两者间的目的不同,操作实务也有所区别,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案例教学中很好的把握。3)树立“现金流量”配套价值观。比如针对全面预算的观点把握,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的要求不是计划,也不是成本控制的工具,应该从现金流量观点出发由内而外地审视整个企业流程,用一种动态的观点控制企业的价值活动。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
一、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从而由原来的“理财学”课程成为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在十年的学科建设中,如何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是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关注的课题,特别是在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本科院校实施分类管理,形成了以教学型、科研型、应用型为主要大类的高校办学体系,从而如何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成为了财务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攀枝花学院是一所以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该校会计学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自2006年新增了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较为成熟的会计办学经验为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该校也处于这样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还存在着亟待完善的部分。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从该校以及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课程大纲趋同化
大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盲目地跟风。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材选用随意性
相关教材的种类和名目繁多,虽然国家也推出了“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但大多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未能准确把握,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例如对《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学》两本教材能否作为同一门课程的选用值得思考。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纲强调了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和理论。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混乱,没有注意到相关课程的衔接性。
(五)忽视了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形式上安排“阶段式”检查,缺乏真实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
(六)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
例如,大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实验课程已经普及使用“ERP”系统,但软件版本和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并不一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一)课程设置改革原则
1.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下,培养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2.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针,重视“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2.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3.保持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综合化和课程多样化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共性,要善于找出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用协同增益的观点处理课程设置,以解决财务管理学科日益综合与课程过分分化之间的矛盾,达到“1 1>2”的系统化效果,以有限的课程涵盖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
4.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业。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样重要,如何让学生把课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创业教育应当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5.体现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性。学财务管理的学生常常认为专业理论不如金融学的深厚,操作实务不如会计专业的扎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宏观上应该立足于金融和财政,微观上应该把企业财务和个人理财作为研究的重点。从本科专业层次培养目标来看,财务管理内部应该定位于资金的控制,管理的连续性;外部应该面向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综合性的管理,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下社会对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结构的需求和期望。课程设置要体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层次的要求。具体包括: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社会关系参与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上期;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投资学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作为经济生活参与主体的基本经济理念和管理素质的课程,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年下期和第二学年;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筹划等,主要培养学生作为职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理财理念和基本理财技能,一般应安排在第二、三、四学年,其中第二、三学年的课程比重可以适当增大。同时还可以加入文体艺术类的素质选修课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6.教学方法合理搭配。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应当匹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1)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方案可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课程核心内容讨论。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以小组的方式讨论,让学生从讨论中理清学习的思路。2)开展小组间的竞争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竞争中找出自身学习的问题。(2)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应当集中于基本的财务观念培养和基本财务管理技能的训练。其中可将以下几方面内容作为重点在案例教学中推广:1)风险收益价值观。案例中要重视风险收益价值观的培养,甄选案例结合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做到边学边练。2)重视资本成本的重要性。比如教材中对企业和投资者双方在资本成本的切入点上并未有所重点区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和投资者分别视资本成本为“最低报酬率”和“要求报酬率”。两者间的目的不同,操作实务也有所区别,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案例教学中很好的把握。3)树立“现金流量”配套价值观。比如针对全面预算的观点把握,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的要求不是计划,也不是成本控制的工具,应该从现金流量观点出发由内而外地审视整个企业流程,用一种动态的观点控制企业的价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