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放交流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凭借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推动力来促使学校变革、发展和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各地的特色学校、优质学校对外开放交流及对其他学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愈发重要,也是顺应社会变革时代交流活动迅猛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层如何看待学校对外开放与交流,科学设计好相关的内容和环节,关注师生在其中的德育实践效果,对于学校提升育人效能有着直接影响。
一、研究缘起
研究者有机会参与了广州市第三期卓越小学校长培训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了省内外各地学校的跟岗、参观学习。在深入到这些学校开放交流的时候,除了吸取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之外,也發现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如Y小学校长在汇报时反复强调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但在课间十分钟,本应欢腾热闹的校园却一片静悄悄,学生们都被特别关照“有客人来参观,下课得待在课室,别出来添乱”。T校派发的学校简介宣传彩页资料,多数被参观者丢弃。在K小学,参观者被带领着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地参观完整个校园,除了眼花缭乱的校园文化设计、宽大的操场等,对这所学校再没有留下任何深刻的认识。
对此,研究者产生以下思考:学校管理层是如何看待学校开放交流的呢?是视为推动学校不断前进、发展的机会,还是一项额外的负担?学校应该开放什么,交流什么?学校的开放交流对于学校、师生的德育实践可以带来什么机会?
二、让师生体验实践
当学校承担的开放交流任务不断增多时,怎样利用好开放交流中的德育契机,让师生在开放交流过程中得到实践教育呢?研究者在卓越校长培训学习中,对各地各校不同的接待、介绍、展示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归纳出一些各具特色的德育实践行动。
1. 可爱的学生向导。
在重庆NK小学,承担开放讲解工作的是八位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他们分布在教学楼内各个地点,每个人讲解的内容都各不相同,分别是建校历史、校园文化、优秀校友、杰出院士校友、专用场室、NK校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办公室。沿着指定路线,同学们讲解详尽、连接顺畅,效果生动。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才能对学校的德育育人成果有更为立体的了解。让师生当主角,才能实现在“活动体验—在体验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一过程中唤醒与激扬心智为目的的体验成长之道。在短短的20分钟内,学校通过学生向导的形式,展现了学生群体在校园中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展示了学校德育育人成果中最重要的软实力,让参观者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而学生向导成为体现学校主人精神的最好诠释。
2. 发挥余热的退休校长。
上海的C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该校退休老校长是一位教育专家,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学校对外开放交流,多由老校长来为大家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历史沿袭。老校长熟悉学校情况,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退休后业余时间宽裕,加之人生阅历的丰富积累,对于教育的理解更加透彻。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老校长本人就如同一部学校活历史,加上自己的工作经历,让参观者对于学校的了解更加立体和透彻,起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
3. 立体呈现的行政团队。
在中山的T小学,学校中层行政领导带领自己的团队,根据所分管的工作领域,向参观者分别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座谈、专题工作经验、分组参观的交流和分享。研究者对该校主管教学的Z副校长进行了访谈,Z副校长这样说道:“其实我们的中层行政领导各有一些不足。怎样推动他们的积极性,怎样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怎样去促使他们系统思考自己的工作,我们觉得接待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行政领导在正式场合讲自己的工作,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思考,讲的过程就是一种梳理。锻炼多了,表达能力就培养出来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你们一鼓掌,对他们更是一种鼓励。开放交流给他们带来学校以外的关注,对于我们行政领导、科长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学校充分利用开放交流的机会,让行政团队、科级组长积极参与交流,向外来参观者展示学校行政团队的整体面貌,意在加强中层行政的活力,推动个人成长进步,不仅让外界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而且也促使行政团队得到锻炼和交流。
4. 人人可为的教师义工。
来到重庆B小学,接待参观者的是一位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教师。她佩戴着一条“教师义工”的蓝白绶带,逐一介绍了学校每一处校园文化细节中所蕴含的办学理念。研究者对该名女教师进行了访谈,从中了解了“教师义工”的具体实施情况和个人想法。
据女教师义工介绍,学校的教师义工队由大家自愿报名参加,接受相关的培训,在有接待任务之前,前一天会由学校教务处发布通知,哪位教师义工第二天如果没有授课任务,可报名参加学校的开放接待工作。女教师义工还表示:“其实我刚进学校不久,担任教师义工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让我能很快了解学校。我个人觉得是很开心的,能向外界展示我们学校,我觉得十分光荣。”
从女教师义工的表述中,能感受到这位年轻教师对于学校的高度认同感。承担学校开放交流工作让她能更快地融入学校,并让外界感受到学校教师的风采和素养,对于开放交流中学校形象的树立是有积极意义的。
5. 为学校特色代言的教学名师。
在广东顺德C中学,迎接参观者的是科学W老师。W老师是广东省名教师,科技教育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亮点。W老师对参观者布置了一个特别的要求:“现在请你们自由参观学校,三十分钟以后,带着你们的问题和感想,回到科技展示室集中。”交流时,W老师请大家对刚才的参观进行陈述,每个人的个性观察结果自然而然地汇集、构成了一个立体、生动的C中学印象。专题讨论后,W老师带大家参观了他的名师工作室,并展示了一节科学公开课。离开时,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和W老师的省科技名师风范已经深深印在参观者的脑海中。
该学校把学校特色与开放交流融为一体,由特色教师为大家进行了个性化的讲解和接待,有效地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风采、教育智慧。
三、做好反馈交流环节,提升德育实践效果
反馈交流环节是汇集参观者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研究者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开展本环节。原因主要为:一是很多学校受到参观交流时间的限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反馈;二是由于学校任务过多,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其无暇关注反馈环节;三是学校领导无明确的交流意识,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设想和计划。
但是也有一些学校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方式,实现了理想的双向交流。根据观察,有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一是座谈形式。比如北京Z小学,接待大家的校长助理在参观交流活动之前就给我们布置了“作业”:请大家在交流时给学校德育教育提一些建议。二是书面形式。济南S小学给每位参观者发放了一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班会、公开课的评价,对学校管理的建议,让大家在临走之际填写好交回学校。
校际交流是实现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手段已显得愈加重要,同时也愈加受到渴望在专业上求得进步的教师的欢迎。反馈环节是开放交流活动中输入外界信息的最有效部分,校方应注意组织好这一环节,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并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管理效果,进行批判性思考,以优化办学、改进措施。
四、学校对外开放交流的德育意义与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了对外交流的层次与水平,促进了办学的先进性与通用性。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的推进,需要探索以校际合作开展创新化的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每一个教育行动都具有德育教育意义。学校在对外开放与交流过程中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输出,也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师生在其中得到德育实践机会,达到学校开放交流“输入”与“输出”皆有收获的目的。
开放交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内容,如何运用好这个德育实践策略,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评价标准。研究者希望能通过该研究,促进学校德育管理者以理性的思考、德育的视野、改革的精神充分认识学校开放交流的意义,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形成师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与学校核心凝聚力。
一、研究缘起
研究者有机会参与了广州市第三期卓越小学校长培训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了省内外各地学校的跟岗、参观学习。在深入到这些学校开放交流的时候,除了吸取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之外,也發现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如Y小学校长在汇报时反复强调以学生自由发展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但在课间十分钟,本应欢腾热闹的校园却一片静悄悄,学生们都被特别关照“有客人来参观,下课得待在课室,别出来添乱”。T校派发的学校简介宣传彩页资料,多数被参观者丢弃。在K小学,参观者被带领着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地参观完整个校园,除了眼花缭乱的校园文化设计、宽大的操场等,对这所学校再没有留下任何深刻的认识。
对此,研究者产生以下思考:学校管理层是如何看待学校开放交流的呢?是视为推动学校不断前进、发展的机会,还是一项额外的负担?学校应该开放什么,交流什么?学校的开放交流对于学校、师生的德育实践可以带来什么机会?
二、让师生体验实践
当学校承担的开放交流任务不断增多时,怎样利用好开放交流中的德育契机,让师生在开放交流过程中得到实践教育呢?研究者在卓越校长培训学习中,对各地各校不同的接待、介绍、展示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归纳出一些各具特色的德育实践行动。
1. 可爱的学生向导。
在重庆NK小学,承担开放讲解工作的是八位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他们分布在教学楼内各个地点,每个人讲解的内容都各不相同,分别是建校历史、校园文化、优秀校友、杰出院士校友、专用场室、NK校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办公室。沿着指定路线,同学们讲解详尽、连接顺畅,效果生动。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才能对学校的德育育人成果有更为立体的了解。让师生当主角,才能实现在“活动体验—在体验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一过程中唤醒与激扬心智为目的的体验成长之道。在短短的20分钟内,学校通过学生向导的形式,展现了学生群体在校园中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展示了学校德育育人成果中最重要的软实力,让参观者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而学生向导成为体现学校主人精神的最好诠释。
2. 发挥余热的退休校长。
上海的C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该校退休老校长是一位教育专家,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学校对外开放交流,多由老校长来为大家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历史沿袭。老校长熟悉学校情况,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退休后业余时间宽裕,加之人生阅历的丰富积累,对于教育的理解更加透彻。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老校长本人就如同一部学校活历史,加上自己的工作经历,让参观者对于学校的了解更加立体和透彻,起到了很好的交流效果。
3. 立体呈现的行政团队。
在中山的T小学,学校中层行政领导带领自己的团队,根据所分管的工作领域,向参观者分别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座谈、专题工作经验、分组参观的交流和分享。研究者对该校主管教学的Z副校长进行了访谈,Z副校长这样说道:“其实我们的中层行政领导各有一些不足。怎样推动他们的积极性,怎样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怎样去促使他们系统思考自己的工作,我们觉得接待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行政领导在正式场合讲自己的工作,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思考,讲的过程就是一种梳理。锻炼多了,表达能力就培养出来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你们一鼓掌,对他们更是一种鼓励。开放交流给他们带来学校以外的关注,对于我们行政领导、科长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学校充分利用开放交流的机会,让行政团队、科级组长积极参与交流,向外来参观者展示学校行政团队的整体面貌,意在加强中层行政的活力,推动个人成长进步,不仅让外界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而且也促使行政团队得到锻炼和交流。
4. 人人可为的教师义工。
来到重庆B小学,接待参观者的是一位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教师。她佩戴着一条“教师义工”的蓝白绶带,逐一介绍了学校每一处校园文化细节中所蕴含的办学理念。研究者对该名女教师进行了访谈,从中了解了“教师义工”的具体实施情况和个人想法。
据女教师义工介绍,学校的教师义工队由大家自愿报名参加,接受相关的培训,在有接待任务之前,前一天会由学校教务处发布通知,哪位教师义工第二天如果没有授课任务,可报名参加学校的开放接待工作。女教师义工还表示:“其实我刚进学校不久,担任教师义工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让我能很快了解学校。我个人觉得是很开心的,能向外界展示我们学校,我觉得十分光荣。”
从女教师义工的表述中,能感受到这位年轻教师对于学校的高度认同感。承担学校开放交流工作让她能更快地融入学校,并让外界感受到学校教师的风采和素养,对于开放交流中学校形象的树立是有积极意义的。
5. 为学校特色代言的教学名师。
在广东顺德C中学,迎接参观者的是科学W老师。W老师是广东省名教师,科技教育是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亮点。W老师对参观者布置了一个特别的要求:“现在请你们自由参观学校,三十分钟以后,带着你们的问题和感想,回到科技展示室集中。”交流时,W老师请大家对刚才的参观进行陈述,每个人的个性观察结果自然而然地汇集、构成了一个立体、生动的C中学印象。专题讨论后,W老师带大家参观了他的名师工作室,并展示了一节科学公开课。离开时,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和W老师的省科技名师风范已经深深印在参观者的脑海中。
该学校把学校特色与开放交流融为一体,由特色教师为大家进行了个性化的讲解和接待,有效地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风采、教育智慧。
三、做好反馈交流环节,提升德育实践效果
反馈交流环节是汇集参观者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研究者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开展本环节。原因主要为:一是很多学校受到参观交流时间的限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反馈;二是由于学校任务过多,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其无暇关注反馈环节;三是学校领导无明确的交流意识,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设想和计划。
但是也有一些学校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方式,实现了理想的双向交流。根据观察,有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一是座谈形式。比如北京Z小学,接待大家的校长助理在参观交流活动之前就给我们布置了“作业”:请大家在交流时给学校德育教育提一些建议。二是书面形式。济南S小学给每位参观者发放了一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班会、公开课的评价,对学校管理的建议,让大家在临走之际填写好交回学校。
校际交流是实现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手段已显得愈加重要,同时也愈加受到渴望在专业上求得进步的教师的欢迎。反馈环节是开放交流活动中输入外界信息的最有效部分,校方应注意组织好这一环节,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并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管理效果,进行批判性思考,以优化办学、改进措施。
四、学校对外开放交流的德育意义与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了对外交流的层次与水平,促进了办学的先进性与通用性。随着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的推进,需要探索以校际合作开展创新化的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每一个教育行动都具有德育教育意义。学校在对外开放与交流过程中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输出,也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师生在其中得到德育实践机会,达到学校开放交流“输入”与“输出”皆有收获的目的。
开放交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内容,如何运用好这个德育实践策略,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评价标准。研究者希望能通过该研究,促进学校德育管理者以理性的思考、德育的视野、改革的精神充分认识学校开放交流的意义,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形成师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与学校核心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