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常常陷于日新月异的语文教学形式而迷失自我,无所适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拓展思维训练等等,无一不千方百计纳入自己的40分钟课堂。一篇课文,从表现形式到思想内容,从布局谋篇到人文内涵,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要挖深讲透。结果,往往一节课下来,自己口干舌燥,学生无精打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半小时课堂”理念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并逐渐领悟到语文教学的本质,那就是简单朴实。
一、教学目标精确
1.以学定教。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其二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只有知道学生已知,找准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比如说,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自学和阅读能力、个性饱满,不同的生活体验使他们面对同一篇文章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悟。于是,我在教学中,就尽量帮他们将自己的那份或深或浅的理解感悟在反复的阅读中,在推敲词句中挖掘并恰当地表达出来。所以,处理精读课文时,我通常会以(高年级)第一课时“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提炼方法,指导实践”为教学任务。而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一笔一画悉心教导,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又成了教学的首要。所以,我又把(低年级)第一课时“全面识字,指导朗读”,第二课时“指导写字,巩固练习”作为教学目标。
2.简明集中。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越明确,越是集中,教师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学生也能够很好的明确这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调整好学习心理指向,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中。老子也曾经说过:“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应该尽量做到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有所得。
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科普性说明文《月球之迷》时,就设计了非常简明、适当的教学目标,使整堂课的教学扎实而高效。《月球之迷》向我们展示的是月球神秘的魅力及人类对宇宙奥妙的探索,课文提出了一系列不解之谜,表述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截了当提出,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要点,这恰是进行概括能力培养的好机会。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第二学段的起始目标,教师应有意识的以文本为依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于是该教师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熟读课文,感受月球的神秘,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提出了哪些不解之迷;二是补充资料,丰富对月球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概括文意的方法,如提炼词语要点进行概括、列小标题概括等等,于是,学生整节课都在兴趣盎然地读书、感受、提炼,不仅参与面广,而且学得轻松、扎实,达成了预定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精简
1.树立单元整体思想。新课标教材是按主题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教学单位。所以我们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单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依据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在执教《怀念母亲》一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本组安排了叙事性较强的《詹天佑》和抒情性较浓的《怀念母亲》为精读课例,除了展现伟人、名人的爱国情怀,还安排了一篇《彩色的翅膀》来表达普通人对祖国的挚爱,最后再以诗歌《中华少年》的磅礴气势来升华情感,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而《怀念母亲》一课在单元中正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即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承接《詹天佑》一课,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悟的学习方法,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同的是教学这一课时要讲得更少,读得更多,悟得更深,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为后面的独立阅读《彩色的翅膀》和自主习作做好铺垫。
2.用教材教。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只有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如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的《月光曲》,就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约而适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细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选择了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穷兄妹俩对话的动人场面和贝多芬觅到知音萌发的创作灵感,有感有悟,情理交融,学生感悟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感悟到了盲姑娘的善良懂事(因家境贫寒买不起贝多芬演奏会的入场券,担心哥哥为难,而极度地掩饰)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感悟到了贝多芬在茅舍中觅到知音再弹奏一曲的创作激情。这重点段落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
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因此,语文教学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也应该是简单朴实。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洗净铅华,回归本色,注重实效。
一、教学目标精确
1.以学定教。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其二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只有知道学生已知,找准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比如说,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自学和阅读能力、个性饱满,不同的生活体验使他们面对同一篇文章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悟。于是,我在教学中,就尽量帮他们将自己的那份或深或浅的理解感悟在反复的阅读中,在推敲词句中挖掘并恰当地表达出来。所以,处理精读课文时,我通常会以(高年级)第一课时“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提炼方法,指导实践”为教学任务。而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一笔一画悉心教导,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又成了教学的首要。所以,我又把(低年级)第一课时“全面识字,指导朗读”,第二课时“指导写字,巩固练习”作为教学目标。
2.简明集中。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越明确,越是集中,教师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学生也能够很好的明确这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调整好学习心理指向,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中。老子也曾经说过:“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应该尽量做到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有所得。
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科普性说明文《月球之迷》时,就设计了非常简明、适当的教学目标,使整堂课的教学扎实而高效。《月球之迷》向我们展示的是月球神秘的魅力及人类对宇宙奥妙的探索,课文提出了一系列不解之谜,表述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截了当提出,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要点,这恰是进行概括能力培养的好机会。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第二学段的起始目标,教师应有意识的以文本为依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于是该教师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熟读课文,感受月球的神秘,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提出了哪些不解之迷;二是补充资料,丰富对月球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概括文意的方法,如提炼词语要点进行概括、列小标题概括等等,于是,学生整节课都在兴趣盎然地读书、感受、提炼,不仅参与面广,而且学得轻松、扎实,达成了预定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精简
1.树立单元整体思想。新课标教材是按主题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教学单位。所以我们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单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依据单元主题确定教学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在执教《怀念母亲》一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本组安排了叙事性较强的《詹天佑》和抒情性较浓的《怀念母亲》为精读课例,除了展现伟人、名人的爱国情怀,还安排了一篇《彩色的翅膀》来表达普通人对祖国的挚爱,最后再以诗歌《中华少年》的磅礴气势来升华情感,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而《怀念母亲》一课在单元中正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即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承接《詹天佑》一课,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悟的学习方法,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同的是教学这一课时要讲得更少,读得更多,悟得更深,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为后面的独立阅读《彩色的翅膀》和自主习作做好铺垫。
2.用教材教。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只有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如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的《月光曲》,就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约而适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细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选择了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穷兄妹俩对话的动人场面和贝多芬觅到知音萌发的创作灵感,有感有悟,情理交融,学生感悟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感悟到了盲姑娘的善良懂事(因家境贫寒买不起贝多芬演奏会的入场券,担心哥哥为难,而极度地掩饰)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感悟到了贝多芬在茅舍中觅到知音再弹奏一曲的创作激情。这重点段落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
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因此,语文教学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也应该是简单朴实。一节高效的课堂,必须洗净铅华,回归本色,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