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学习了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这一主题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笔者所在学校四年级师生自主研发了“食品卫生与健康”这一个延伸学习活动内容,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以发展为主旨的教学思想贯穿探究始终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必须从全体学生出发,从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出发,再回归到学生的发展上。
1. 面向全体,淡化知识性目标。“食品卫生与健康”这一主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某校的一例食物中毒事件。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食品卫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是本次活动的知识性目标。主题确定后,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兵分四路,分别从走访校门口的小吃店、调查超市的商品、采访市防疫站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绿色食品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实践调查活动。一周后交流调查情况,交流后,还通过科学实验等方法对收集的食物样品是否卫生进行了科学检测。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自己喜欢的一项调查活动。凭借知识性目标的载体作用,在淡化“食品卫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性目标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获。
2. 以人为本,突出发展性目标。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因此,“突出发展性目标”是本次活动的显著特点。教学中,从完成调查过程,汇报调查结果,到课堂交流学习,观察实验等均是学生自我主持完成的。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制订详细的教学步骤,只是在导、放、收上作宏观调控,创设了一个“怎样鉴别食品是否卫生”的问题情境,提供了一套有结构、多样化的材料,如显微镜、酒精灯、烧杯等,让学生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探究,总结发现,使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提高其学习和创造能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调查的一周多时间里,学生充分自主地查、访、思,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之中。可以说,这一周多的调查过程就是学生的发现过程,课堂上精彩的发言,独具个性的记录,就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
二、以事实为基础的探究实践凸显科学魅力
“食品卫生与健康”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从身边的实践活动中释疑解惑。
1. 充分实践,积累事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基于以上理念,在活动中,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让学生在充分的科学实践调查活动中,去观察、实验,去积累事实,发现新知,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调查校门口街道小吃店卫生和超市商品的成员采用拍摄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事实说话;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小组则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对市防疫站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了解相关法律常识,并参观了站内有关食品安全检测的设备;还有小组的学生通过父母从农村带来无污染的蔬菜瓜果,诠释什么是“绿色食品”。什么是“科学”?达尔文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由此看来,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积累事实、探究过程中凸显出科学的魅力。
2. 分享体验,建构联系。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设计了“我的新发现”报告单,让学生在验证食品是否卫生的探究过程中,将有新发现的现象如实填写到报告单中,一个新发现就画一个☆。科学的探究课堂永远是灵动的。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同学用烧杯加热过期牛奶,发现牛奶变成“豆腐花”,个个惊诧不已;有的小组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发霉的柑橘皮,看到皮上呈念珠状的真菌时,个个大呼小叫。教师对此没有太多的干预,只是适当引导,适时肯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补充,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了“食品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三、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促进素养形成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
1. 自主探究,激发潜能。本次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探究:(1)质疑,提出问题:这种食品是否卫生新鲜;(2)预测,作出假设:这种食品可能变质了(也可能是卫生的);(3)实验,动手操作:设计实验,搜集证据;(4)分析,观察验证:尊重事实,做出判断。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学生的行为是最有意义的。孩子们尝试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的魅力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活动里。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2.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要从学生的实践基础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到科学课堂中来。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活动,探究过程必然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上,虽然每组研究的食品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但是,重要的是,每个学生从不同的途径都获得成功的经验。学生在调查活动和动手操作时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实验,实际上就是在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当前的学习内容、生活实践有机整合、有机联系,这就是在研究科学。
由此可见,在科学探究中,只有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学生才会得到比结论更多的收获,才能领悟科学的真谛,真正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积沙聚水,最终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一、以发展为主旨的教学思想贯穿探究始终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必须从全体学生出发,从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出发,再回归到学生的发展上。
1. 面向全体,淡化知识性目标。“食品卫生与健康”这一主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某校的一例食物中毒事件。通过此次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食品卫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是本次活动的知识性目标。主题确定后,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兵分四路,分别从走访校门口的小吃店、调查超市的商品、采访市防疫站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绿色食品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实践调查活动。一周后交流调查情况,交流后,还通过科学实验等方法对收集的食物样品是否卫生进行了科学检测。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自己喜欢的一项调查活动。凭借知识性目标的载体作用,在淡化“食品卫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性目标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获。
2. 以人为本,突出发展性目标。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因此,“突出发展性目标”是本次活动的显著特点。教学中,从完成调查过程,汇报调查结果,到课堂交流学习,观察实验等均是学生自我主持完成的。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制订详细的教学步骤,只是在导、放、收上作宏观调控,创设了一个“怎样鉴别食品是否卫生”的问题情境,提供了一套有结构、多样化的材料,如显微镜、酒精灯、烧杯等,让学生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探究,总结发现,使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提高其学习和创造能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调查的一周多时间里,学生充分自主地查、访、思,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之中。可以说,这一周多的调查过程就是学生的发现过程,课堂上精彩的发言,独具个性的记录,就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
二、以事实为基础的探究实践凸显科学魅力
“食品卫生与健康”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从身边的实践活动中释疑解惑。
1. 充分实践,积累事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基于以上理念,在活动中,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让学生在充分的科学实践调查活动中,去观察、实验,去积累事实,发现新知,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调查校门口街道小吃店卫生和超市商品的成员采用拍摄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事实说话;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小组则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对市防疫站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了解相关法律常识,并参观了站内有关食品安全检测的设备;还有小组的学生通过父母从农村带来无污染的蔬菜瓜果,诠释什么是“绿色食品”。什么是“科学”?达尔文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发现规律。由此看来,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积累事实、探究过程中凸显出科学的魅力。
2. 分享体验,建构联系。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设计了“我的新发现”报告单,让学生在验证食品是否卫生的探究过程中,将有新发现的现象如实填写到报告单中,一个新发现就画一个☆。科学的探究课堂永远是灵动的。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同学用烧杯加热过期牛奶,发现牛奶变成“豆腐花”,个个惊诧不已;有的小组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发霉的柑橘皮,看到皮上呈念珠状的真菌时,个个大呼小叫。教师对此没有太多的干预,只是适当引导,适时肯定,在交流分享中,互相补充,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了“食品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三、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促进素养形成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
1. 自主探究,激发潜能。本次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探究:(1)质疑,提出问题:这种食品是否卫生新鲜;(2)预测,作出假设:这种食品可能变质了(也可能是卫生的);(3)实验,动手操作:设计实验,搜集证据;(4)分析,观察验证:尊重事实,做出判断。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学生的行为是最有意义的。孩子们尝试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的魅力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活动里。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2.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要从学生的实践基础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到科学课堂中来。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活动,探究过程必然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上,虽然每组研究的食品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但是,重要的是,每个学生从不同的途径都获得成功的经验。学生在调查活动和动手操作时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实验,实际上就是在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当前的学习内容、生活实践有机整合、有机联系,这就是在研究科学。
由此可见,在科学探究中,只有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学生才会得到比结论更多的收获,才能领悟科学的真谛,真正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积沙聚水,最终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