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科版高一化学教科书中的插图种类多样,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化学信息,使插图与文字相互照应,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化学插图的运用,加强对插图的研究,让插图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插图运用;鲁科版高一化学教材;课堂教学
插图是化学教材中除文字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简洁、直观等特点,早在1964年,布鲁纳就曾经指出,人们以表现的、图像的和符号的方式来表征知识。《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等的观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知,并进一步整理和加工,有序存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对图形、图表等表达作出解释的能力 [1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新生在初步学习高一化学知识时,不少学生没有意识到课本的插图对学习化学的帮助,而忽略了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插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1 对鲁科版高一化学教科书插图特点的分析
在对这些插图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鲁科版高一化学科书中的插图有如下一些特点。
1.1 体系完整,多方面体现了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学科的形成,是化学家经艰难的探索最终建立的,这一过程倾注了化学家的智慧,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化学思想 [2 ]。在鲁科版高一化学教科书的各式插图中,既有化学发展史的图片,也有现代化学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图片;既有化学实验的仪器及现象展示,也有揭示实验现象的微观变化图,从多方面展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对插图类型的分析统计中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微观粒子的插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插图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一些重要观点:元素观、变化观、分类观、实验观及化学价值观等 [2 ]。
1.2 布局合理,让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高一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200多幅插图中,生动多样,与文本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文本叙述中,当涉及到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或经历的场景时,即以插图适时展示,如硫酸工厂生产场景,高炉内部的化学变化等;当文本叙述实验现象时,即引入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现象插图,如NO2在冷、热水中的颜色变化,镁条燃烧的现象等,其清晰的实验现象,生动的实验场景图,让实验犹如在身边发生;描述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时,出现了被酸雨侵蚀的雕像和树木的插图,雕像和树木被损坏的图片,触目惊心;而一些对人们生活有益的化学插图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的精彩。这些各式各样配合文本描述的插图,可以让教师课堂教学的引用更加有的放矢,也吸引着学生探究的目光。
1.3 层次清晰,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分析高一化学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插图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展示。如在实验插图方面,注重研究物质的程序,各图示依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研究的次序,依次展开,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以氯气的性质研究中的插图展示为例,先展示一瓶装有氯气的集气瓶,让学生对氯气从颜色、状态到密度等物理性质有了一个感观上的认识,随后展示各物质在氯气中反应的图像,这些图像的展示,让学生较好地感悟研究物质的行为过程,由浅入深地感受化学实验对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
2 在教学中对插图使用的强化
鲁科版高一化学教科书插图中,共涉及到100多幅有关STS图,10多幅的微观模拟图及大量的实验装置图,这些图有的以黑白插图以示历史的沉淀感,有的以鲜艳色彩展示物质化学变化之美。无论是哪种插图,作为教师,都要去领悟每幅插图的背后所含有的化学意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体会化学插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2.1 强化插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一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跃进期,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立足于高一化学必修学习阶段,创设符合高一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 ]。18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高一化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在这些插图中,有与化学有关的自然风光,如溶洞景观、晨曦中的丁达尔现象等;有代表现代化学发展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和仪器,如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紫外可见光度计等。这些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引入的插图,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必然会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这是单纯的文本无法起到的作用。
2.2 强化插图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作用
插图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使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4 ]。如在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学,课本给出了液态水与水的微观构成示意图中,很形象地展示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关系;胶体教学中,对于胶体的提纯的原理解释,课本插图展示了各种不同微粒相对大小与过滤工具中空隙的对比,让学生对胶体的提纯因插图而一目了然;在化学键的教学资料中,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形成插图,使学生对化学键形成的内在因素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疑惑点,巧妙地利用课本中插图,唤醒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结合插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 强化插图对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作用
新版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认为,高中化学要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说明:必修课程旨在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够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5 ]。课本所提供的大量的插图,尤其是实验装置图,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良好素材,对实验插图进行分析,是提升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注意观察的顺序、主次及细节。通过让学生认真分析插图中的实验装置,了解实验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从而理解装置的原理,提高对装置的分析能力。教师让学生分析插图时,要启发学生去发现插图中隐藏的信息,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及前后联想,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出插图后面隐藏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4 强化插图对学生人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4 ]。教科书中大量的以人文教育为背景的插图,其思想性和教育性十分突出,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素材。在必修一的教材中,合成牛胰岛素我国化学家的合影相片,以及对其相关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新中国科学家克服困难,取得的巨大成就,佩服不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C60发现者科学家的合影;C60结构来源于“穹隆”形结构的实际建筑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叹的同时,又佩服于科学家的细心与缜密思维。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必修一、二中此类插图功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教育,将促进学生人格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视觉学习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对文本进行学习外,也对插图进行加工处理,而且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增进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延长保持时间 [5 ]。教师若能认真思考插图的作用,在备课中兼备课本中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必然会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插图时,还要注意到插图作为文本的补充,有其天然的缺陷。它不能代替实物的展示,也不能代替学生亲手操作的现实体验,但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还是有着单纯文本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应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对这些插图的关注及思考,让插图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毕华林,万延岚.化学基本观念:内涵分析与教学建构[J].课程 教材 教法,2014,(4):78~83.
[3] 李岚.高一学生思维过程的差异及其培养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15(1):16~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22~26.
关键词:插图运用;鲁科版高一化学教材;课堂教学
插图是化学教材中除文字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简洁、直观等特点,早在1964年,布鲁纳就曾经指出,人们以表现的、图像的和符号的方式来表征知识。《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等的观察,获取一定的感性认知,并进一步整理和加工,有序存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对图形、图表等表达作出解释的能力 [1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高一新生在初步学习高一化学知识时,不少学生没有意识到课本的插图对学习化学的帮助,而忽略了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插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1 对鲁科版高一化学教科书插图特点的分析
在对这些插图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鲁科版高一化学科书中的插图有如下一些特点。
1.1 体系完整,多方面体现了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学科的形成,是化学家经艰难的探索最终建立的,这一过程倾注了化学家的智慧,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化学思想 [2 ]。在鲁科版高一化学教科书的各式插图中,既有化学发展史的图片,也有现代化学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图片;既有化学实验的仪器及现象展示,也有揭示实验现象的微观变化图,从多方面展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对插图类型的分析统计中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微观粒子的插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插图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一些重要观点:元素观、变化观、分类观、实验观及化学价值观等 [2 ]。
1.2 布局合理,让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高一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200多幅插图中,生动多样,与文本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文本叙述中,当涉及到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或经历的场景时,即以插图适时展示,如硫酸工厂生产场景,高炉内部的化学变化等;当文本叙述实验现象时,即引入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现象插图,如NO2在冷、热水中的颜色变化,镁条燃烧的现象等,其清晰的实验现象,生动的实验场景图,让实验犹如在身边发生;描述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时,出现了被酸雨侵蚀的雕像和树木的插图,雕像和树木被损坏的图片,触目惊心;而一些对人们生活有益的化学插图的引入,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的精彩。这些各式各样配合文本描述的插图,可以让教师课堂教学的引用更加有的放矢,也吸引着学生探究的目光。
1.3 层次清晰,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分析高一化学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插图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展示。如在实验插图方面,注重研究物质的程序,各图示依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研究的次序,依次展开,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以氯气的性质研究中的插图展示为例,先展示一瓶装有氯气的集气瓶,让学生对氯气从颜色、状态到密度等物理性质有了一个感观上的认识,随后展示各物质在氯气中反应的图像,这些图像的展示,让学生较好地感悟研究物质的行为过程,由浅入深地感受化学实验对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
2 在教学中对插图使用的强化
鲁科版高一化学教科书插图中,共涉及到100多幅有关STS图,10多幅的微观模拟图及大量的实验装置图,这些图有的以黑白插图以示历史的沉淀感,有的以鲜艳色彩展示物质化学变化之美。无论是哪种插图,作为教师,都要去领悟每幅插图的背后所含有的化学意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体会化学插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2.1 强化插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一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跃进期,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立足于高一化学必修学习阶段,创设符合高一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 ]。18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高一化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在这些插图中,有与化学有关的自然风光,如溶洞景观、晨曦中的丁达尔现象等;有代表现代化学发展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和仪器,如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紫外可见光度计等。这些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引入的插图,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必然会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这是单纯的文本无法起到的作用。
2.2 强化插图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作用
插图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使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4 ]。如在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学,课本给出了液态水与水的微观构成示意图中,很形象地展示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关系;胶体教学中,对于胶体的提纯的原理解释,课本插图展示了各种不同微粒相对大小与过滤工具中空隙的对比,让学生对胶体的提纯因插图而一目了然;在化学键的教学资料中,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形成插图,使学生对化学键形成的内在因素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疑惑点,巧妙地利用课本中插图,唤醒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结合插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 强化插图对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作用
新版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认为,高中化学要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说明:必修课程旨在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够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5 ]。课本所提供的大量的插图,尤其是实验装置图,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良好素材,对实验插图进行分析,是提升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注意观察的顺序、主次及细节。通过让学生认真分析插图中的实验装置,了解实验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从而理解装置的原理,提高对装置的分析能力。教师让学生分析插图时,要启发学生去发现插图中隐藏的信息,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及前后联想,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出插图后面隐藏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4 强化插图对学生人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4 ]。教科书中大量的以人文教育为背景的插图,其思想性和教育性十分突出,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素材。在必修一的教材中,合成牛胰岛素我国化学家的合影相片,以及对其相关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新中国科学家克服困难,取得的巨大成就,佩服不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C60发现者科学家的合影;C60结构来源于“穹隆”形结构的实际建筑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叹的同时,又佩服于科学家的细心与缜密思维。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必修一、二中此类插图功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教育,将促进学生人格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视觉学习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对文本进行学习外,也对插图进行加工处理,而且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增进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延长保持时间 [5 ]。教师若能认真思考插图的作用,在备课中兼备课本中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必然会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插图时,还要注意到插图作为文本的补充,有其天然的缺陷。它不能代替实物的展示,也不能代替学生亲手操作的现实体验,但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还是有着单纯文本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应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对这些插图的关注及思考,让插图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毕华林,万延岚.化学基本观念:内涵分析与教学建构[J].课程 教材 教法,2014,(4):78~83.
[3] 李岚.高一学生思维过程的差异及其培养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15(1):16~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22~26.